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土木堡之变伤亡如何?土木堡之变明军损失多少

土木堡之变伤亡如何?土木堡之变明军损失多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977 更新时间:2024/1/29 3:53:31

土木堡之变伤亡如何?发生在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发生的土木堡之变,是明代历史上的奇耻大辱。是役,号称五十万的明军,在几万瓦剌军的攻击下,分崩离析。但是,明军在土木堡真的有五十万之众吗?笔者将通过对照史料,尽量还原出当时明军的军力状况。

一、“五十万”说辨。

关于具体人数,私史最流传的是五十万说,直到现在范文澜《中国通史》等种种文献还是纷纷采用。此说法最早见于时人刘定之的《否泰录》:“其从驾行者,尚书王佐、邝埜,学士曹鼐等。 官军私属共五十余万人,出居庸关抵宣府。”这个说法,是最早提出明军人数的,并且引领成为了明代末期史家的共识。《否泰录》取“否极泰来”之意,是时人记叙英宗被俘先后纪略的第一家,应该说是比较有史料价值的。其作于“此录撰于景泰年间定之任右庶子时” “三年迁洗马。也先使者乞遣报使,帝坚不许。定之疏引故事以请,帝下廷议,竟不果遣。久之,迁右庶子。”(《明史卷一七六》)从中可见,此书所作时间,从“三年”“久之”等词来看,应该是景泰年的后期。

其中提到,五十万人包括“官军”“私属”两部份。官军不必赘言,而所谓“私属”者,最早出自《左传食货志上》:“ ‘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由此可见,“私属”一词,指的是私人的家奴、奴隶,有时甚至还指奴婢。这一部份人,显然与正规军不能相提并论,更大程度上,他们只担任服侍皇帝、官吏的任务,可以说,在战争打响的时候,毫无战斗力,根本不能够算作明军军力五十万的依据。

综上所述,我们从《否泰录》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明军出征,能够参加战斗的正规军与不具备战斗能力的“私属”,号称数量是五十万。但如果我们知道,古代作战,往往有着故意多报军力的传统,再考虑到,这次有着足以再单独提出的“私属”人数,应该再除去不少的水分。也就是说,明军的实际战员,可能远远不到五十万人。(而清人,自谷应泰的《明史记事本末》开始写作“官军五十万”,丝毫不涉及“私属”两字之差,意思大有不同,这或许是对前朝刻意贬低的传统所致,不足为我们的凭据。是以本文不加详证。)

对于明军军力具体数量这个问题,关于明代的官方史书都语焉不详。《明英宗实录》“正统十四年八月壬戌”条目下记载“中官惟喜宁随行振等皆死官军人等死伤者数十万”。《明史英宗前纪》则记载“辛酉次土木被围壬戌师溃死者数十万”。笔者认为,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即“五十万”的说法,在当时已经引起广泛怀疑,并且没有公认说法出现,遂有这样的马虎说法,仅仅用“数十万”写及战争场面之大。由此可见,所谓官军“五十万”的说法,必然是有着不小偏差的。

二、土木明军兵力分析。

1、明军军力主要成分。

《明英宗实录》载:“此前三天,“命在京五军、神机、三千等营在营操练者人赐银一两,……兵器共八十余万。又每三人给驴一头,为负辎重。”《国榷》“英宗正统十四年七月甲午”条目下记载“遣告庙社,发京师亲征。诏下,逾二日即行。”由此可见,此次出征,明军的准备时间非常之短,并且,本次的主力部队是京营军队和当时在京师的军队。

2、明京营军队总数。

京营,始称大都督府,后改名五军都督府,在明太祖时建立,“分教四十八卫卒。”其中士卒“二十万七千八百有奇。”(明史兵志)到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分为京师京营和南京京营。就京师京营,“增京卫为七十二”。按此比例计算,京师京营士卒满额当有三十一万一千七百人。而京营之下又有编制。京营,又称三大营,其正式编制包括五军营、神机营、三千营。其中,人员构成比较复杂的是五军营。五军营是三大营的主力,其不但包括正式属于京营的京师卫军,还有不隶属于“七十二京卫”的班军。

《明史兵志》:“岁调中都、山东、河南、大宁兵番上京师隶之”《大明会典》第一三四卷“营操营政通例”条目下记载“凡轮操宣德元年,调河南、山东、大宁、都司、中都留守司直隶、淮扬等卫。及宣府,军士至京操备……原额春秋两班,官军一十六万员名。……正统十四年,令外卫轮班京操者前班,三月还八月到;一班八月还,次年三月到。”可见,班军是属于地方军队的编制,而实行戍卫京师之责任。班军向来有所谓的轮换制,其满员十六万人,各调到京师半年,则实际在京师的班军是八万人。

从理论上看,假设正统十四年,京军的要求名额和实际名额都如引文所述,那么,明京营的军队,应该有三十九万一千七百人,加上各种“私属”,大约是四十万的样子。这应该是京军全盛时期的理论峰值了。但是,我们知道,明军的缺额是一个很大的数字。譬如在宣宗朝,“京营特注意,然缺伍至七万五千有奇。”宣宗是英宗前的皇帝,其时的兵源缺额,应该是一个普遍情况。如此看来,正统十四年的京军,大约是三十万人出头。由于对当时明军的具体缺额情况缺少史料,这一概数只多不少。

3、明军留守京师数量。

当然,这三十多万人不可能全部出征,必然会有一部份留守在京,以防备万一(而事实也正是如此)。这一部份的军队,在土木之变后有侧面涉及。《明史于谦传》“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根据此语和古人的运用约数习惯,笔者推测,此时京中所剩部队,是不足十万的疲卒,但应该比五万人要多。

4、明远征军的其它动向。

由上可知,明英宗带出的“远征军”,取自上限为三十万人的“京营军”,除去留守京师的五万人以上十万人以下的军队,再加上所谓的“私属”,出征军大约在二十五万人上下。但是,这些军队并没有全部随英宗去到土木堡,其中一部份被调拨出去,进行其它的战争任务。正统十四年六月,英宗调派朱勇、陈怀、吴克勤等人率领部份京军,去打先头阵。

《明英宗实录》中提:“命太保成国公朱勇选京营四万五千人。令平乡伯陈怀、驸马都尉井源、都督耿义、毛福寿、高礼,太监林富率三万往大同,都督王贵、吴克勤率万五千往宣府,各备虏。”而这一部分军力,记载也有不同。《否泰录》载:“遣朱勇等三万骑还战。”与实录的记载相对应。《李侍郎使北录》中记:“遣恭顺侯吴克忠为后拒,克忠力战败没。将晚报至,又遣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领官军四万赴之。”

但同样是李贤,在《天顺日录》中又说是“率五万兵迎之。”说法越来越多。笔者认为,“叁万骑”只是指的骑兵数量,没有包括步兵数量,因此实际兵力要比叁万人多,四万人的说法比较可信。而后来的“五万”说,很有可能是出于某种夸大。如《明史朱勇传》竟称“五万骑”,就是越来越离谱了,不足以为信。称“四万人”,其误差应该是最小的。此数再加上吴克勤的“万五千人”,保守来看,也应该有五万人上下。这五万人,在英宗到达土木堡之前就已经全军覆没了。由此,英宗亲率的军队,说二十万人左右,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5、左证。

关于此推断,也有左证。在《七修类稿》有记载,二十万人,伤之半,死三之一。李贤的《天顺日录》中写:“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李贤,亲历了土木之变并且生还。他的记载,作为第一手数据,应该是有价值的。

三、总结。

由此,笔者得出结论,英宗远征时,大约有不到三十万的京营军队出征,等到土木堡的时候,由于战斗减员,以及我们应该考虑到的逃亡因素,实际上只有二十万人多一些。而此时,明军已有一部军队全部灭亡,士气上也会受到打击。在土木堡阵势大乱,从而酿成一场大败,英宗被俘,一百多名大臣战死,此样的奇耻大辱,可以说是“胜败有凭”。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此次兵败后,明军只是被杀散,没有遭到决定性的打击,从而为击退也先的进犯打下基础。景泰帝立,于谦抗战,最终使大明王朝撑过了这样艰苦的岁月。此后,明代的“伤筋动骨”已过,遂又进入了一个中兴的时期。笔者认为,对于土木堡之变,不能够否认,这是明代的一个奇耻大辱;但是,也应该正面其实际价值,即其实际情况和损失程度,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糟糕。

标签: 土木堡之变明代

更多文章

  • 土木堡之变的背景 土木堡之变是怎么产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土木堡之变,明代

    土木堡之变的背景: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明朝北方的边界上崛起了一支强大的蒙古人部族,号称瓦剌。也先继承瓦刺王位后,同明朝就开始发生磨擦。明朝的王振,本来也想讨好也先,但由于贸易方面的磨擦,激化了双方本就不协调的关系,战争终于爆发了。这一年,也先派了两千多人跟明朝做买卖,为了多得一点赏赐,也先

  • 土木堡之变的疑团 土木堡之变中的未解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土木堡之变,明代

    土木堡之变的疑团:土木堡之变的结果是很令人惊异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件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明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上面的是传统史书上的答案,其实是忽略了一

  • 土木堡之变简介 大明险些亡国的土木堡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土木堡之变,明代

    土木堡之变简介:元朝末年明朝初年蒙古分裂为兀良哈部、鞑靼部、瓦剌部三部。其中,瓦剌经过长期发展,势力增强,瓦剌首领也先统一蒙古,并有吞并中原之心。明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

  • 大明王朝无法磨灭的耻辱:土木堡之变始末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大明王朝,耻辱,土木堡之变

    一洪武二十一年,元顺帝妥欢帖木儿的孙子脱吉思贴木儿战败以后,北走土刺河畔,为其部下所杀。北元内部陷于混乱,分裂为三大部:鞑靼部,瓦刺部和兀良哈部。在这三大部中,兀良哈部与明廷关系最密切,而鞑靼部势力最强大。“鞑,即蒙古,故元后也。”(《明史 列传215》)鞑靼仍传蒙古汗,从脱吉思帖木儿死后,又两世传

  • 冬至与养生学 揭秘冬至对保健养生的重要性(冬至节)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冬至,养生,冬至节

    冬至与养生: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这个阴阳交接的时候艾灸神阙穴是激发身体阳气上升的最佳时间。在冬至前后四天,加上冬至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过用艾条灸神阙穴的方法养生。把艾条点着后以肚脐为中心,熏灼肚脐周围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烫到皮肤,有温热的感觉即可。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钟。神阙穴是五脏六腑

  • 冬至的风俗 中国传统节日之冬至节民间风俗习惯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冬至,风俗,节日,冬至节

    冬至的风俗: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

  • 冬至的传说 中国传统节日之冬至节的由来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冬至的传说,冬至,节日,冬至节

    冬至的传说: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

  • 冬至简介 中国传统节日之冬至节的来历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冬至,中国传统节日,来历,冬至节

    冬至简介: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冬至是北半球

  • 冬至的由来 冬至节吃饺子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冬至,由来,冬至节

    冬至的由来: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

  • 慈禧策动辛酉政变之谜:谁是辛酉政变真正的主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慈禧,辛酉政变

    清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咸丰帝崩于热河行宫,遗命以六岁的皇长子载淳继位,并派怡亲王载垣等八人,“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不满肃顺等人的跋扈专擅,与顾命大臣为争夺最高统治权发生矛盾。与恭亲王奕訢携手发动了“辛酉政变”,于是“顾命”体制变为“垂帘”体制。那么,究竟谁是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