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德奥合并背后的秘密:希特勒其实是奥地利人

德奥合并背后的秘密:希特勒其实是奥地利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379 更新时间:2024/1/3 8:50:57

道夫·希特勒出生在奥地利勃劳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奥地利人,他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德国人呢?甚至成为德国的国家元首呢?带着这些疑问我拜读了约翰·托兰的《从乞丐到元首》等关于阿道夫·希特勒的传记作品,掩卷不禁为这个奥地利人的“德国梦”而盱眙,是感慨不已。

也许因为暝暝之中一切都是定数吧!我记得在麦顿的作品《希特勒之迷》(或者另一个名字《希特勒密传》)中也提到,伟大的法国预言家诺查·丹玛斯的预言书《诸世纪》(在国内还有一个版本叫〈诗歌中的历史〉)中就曾神奇预言了希特勒将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1889年4月20日晚上6点,希特勒的父亲52岁的海关职员阿洛伊斯在第三次婚姻时,才得到这个儿子,当然他的母亲美丽的克拉拉生产时还只有29岁,此前她已经夭亡了2胎。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希特勒属于大难不死之人(他后来的经历也一再证明了这一点)。

希特勒是以较好的成绩小学毕业的。但从初中开始,希特勒的学习就比较地吃力了,尤其是数学这门课很蹩脚,曾经还有补考及格的记录。但是在体育艺术方面,希特勒则是很优秀的。因此从高二开始,希特勒利用肺炎病休的机会最终说服了自己的母亲同意,开始转行学习艺术。据说希特勒还学了4个月的钢琴。

然后希特勒离开了林茨这个小城,因为这里已经无法满足他的求知欲望,他来到了维也纳。1907年10月,希特勒想成为一个艺术家的梦想在维也纳美术学院被击得粉碎。第二年,他的努力再次失败,也就在这一年,他的母亲克拉拉很不幸地死于乳腺癌。18岁的希特勒成为了孤儿。(他的老父亲早在1903年就故去了)好心的房东太太为希特勒介绍了一位知名美术教授罗勒,罗勒又替希特勒找了一位雕塑家作为导师,这期间希特勒还阅读了大量的学、宗教、历史等书籍,甚至有中国的孔子学说的书。但是希特勒报考造型艺术学校再次落选,他的画家梦终于彻底地破灭了,没有经济来源,希特勒只得沦为了流浪汉和乞讨者。据说在流浪期间希特勒曾被指控为盗贼;还有嫖妓(犹太女人)感染梅毒,被切除一个睾丸,因此而性变态等等真假难辨的花|边新闻。(当然这些说法都是出现在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之后,一些接触过希特勒的人撰写的回|忆录,其真实性是难以判断的,但总体感觉是属于诋毁性质,应该没有多少公正和客观性可言。)总之,在1913年以前,希特勒一直在维也纳流浪,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奥地利人。

1913年的春天,希特勒移居到了德国。希特勒自己承认,因为到21岁就是服兵役的年龄,移居是为躲避服兵役,但你不要以为希特勒就是个“懦夫”“胆小鬼”(这几个名词后来会成为了希特勒的口头禅,用于训斥那些将军、元帅们),他拒绝为奥匈帝国服兵役,却主动写信给德国皇帝,强烈要求加入德国军队。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也表现得非地优秀,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毫无怨言。

根据《我的奋斗》阐释,希特勒是有着一个很强烈的德国情结。他说,“我毫无一点爱奥地利的心意,但是,对德意志帝国矢志不忘,所以看到奥匈帝国的崩溃,便认为是德意志民族得救的开始。因此,我想到我情感所寄托的德国的心念愈切。”虽然这些文字看上去有点逻辑混乱,但是希特勒对于德国的情感已经表露无遗。这种情感并不是希特勒成为德国国家元首后的作秀,确是事实如此。

希特勒确实对自己的祖国奥地利难言有什么感情,其坎坷的经历使他成为一个愤世疾俗者。奥匈帝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国家的凝聚力不强,且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萧条。希特勒处于这个国家社会的最底层,被人瞧不起,据说在维也纳流浪期间因为不会本地的方言,希特勒曾屡次被当地人嘲笑,因此在维也纳的日子不是什么令人愉悦的时光,在致奥匈帝国的拒绝服兵役的请求信中他提到,“忧愁和贫困是我的女友,无尽的饥饿是我的同伴,我从未在实际生活中结识过青春这样美丽的字眼……”这使我想起了卓别林扮演过的一些角色。

希特勒厌恶这个国家,他往德国的“国泰民安”。他赞美德国,心系德国的命运,认为自己的祖国奥地利应该并入到德国中去。所以1937年希特勒在会见奥地利政府首脑许士尼格时的咆哮,最传神地表达着他对奥地利的感情:“天啊!您到底在想什么?我身为奥地利人,受命创建一个大德意志帝国!您却来挡我的路!我要踩死您!”

不管怎么样,希特勒的奥地利国籍却始终保留着,一直到1932年3月25日。在希特勒的授意下,一个纳粹党徒德国不伦瑞邦的内政部长,任命希特勒为驻柏林公使馆的随员,这样希特勒成了德国不伦瑞邦公民,也就是德国公民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希特勒这个奥地利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德国梦”。为了德国,希特勒可以说“鞠躬尽瘁”了,不过他带给信任他的德国人民的是一场很虚无的梦幻,梦幻过后更多的是无穷尽的灾难。当然按照伟大的预言家诺查。丹玛斯的预言来解释,这一切都是上天暝暝之中的安排。

标签: 德国奥地利纳粹德奥合并

更多文章

  • 凡尔登战役的战役企图:消耗法军主力迫降法国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凡尔登战役,一战,德国,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和法军于1916年2~12月在法国凡尔登筑垒地域进行的战役。战役企图和兵力部署 1916年初,德军统帅部计划在东线进行防御,集中兵力对西线法军的凡尔登突出部实施突击,以牵制和消耗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受领进攻任务的部队是德国皇太子威廉指挥的第5集团军(辖7个军共1

  • 凡尔登战役背景:德军试图打通前往巴黎的道路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凡尔登战役,一战,德国,

    1914年德国没有能取得迅速胜利,欧洲战场在西线形成胶着状态的战壕战,交战双方谁都不能前进一步。1915年,德国的几次努力进攻都没有能够奏效。德国将军冯·法金汉认为如果对法国加强打击,迫使法军投入所有兵力,会使法国因消耗而亡。他选择了位于默兹高地上的凡尔登要塞作为主要进攻点,凡尔登是法国东北部的一座

  • 凡尔登战役简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绞肉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凡尔登战役,一战,德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6年2月至12月,法国军队在凡尔登地区抗击德国军队进攻的决战性战役。凡尔登是巴黎以东的要塞城市,当时是法军战线中段的突出部,为双方必争之地。法军在原有的筑垒地带和以永备工事组成的主要阵地前方构筑了3道野战阵地。守军为凡尔登要塞区所属的3个军共11个师,计有火炮600多门。其

  • 庚子国变的结局:联军攻入北京城慈禧太后出逃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庚子国变,历史,清朝

    联军的逼近,北京城危在旦夕。1900年8月12日,慈禧开始频繁地召见大臣。她一面下令大臣们迅速商定防御作战的计划,一面让攻打东交民巷的清军开始猛攻使馆。1900年8月13日,她再次给南方各省发出急电,要求他们火速北上勤王救驾。此时的北京城也仿佛成了一个大军营,经过一昼夜的军事调动,清政府各种军队约7

  • 庚子国变:义和团庚子国变是如何引发的背景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庚子国变,历史

    义和团起于山东,初以拜神练拳为主,后因发生教案,逐渐演变为仇教团体,自诩有神助,能避炮火,有红灯照、蓝灯照等法术。戊戌政变后,慈禧以外人偏袒光绪,保护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分子,仇外情绪更烈,山东巡抚毓贤揣摩慈禧懿旨,暗中鼓励拳民,后毓贤调京,袁世凯署鲁抚,压制拳民活动,拳民遂转往直隶发展。直隶总督裕

  • 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标志着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义和团,清朝,义和团运动

    民族觉醒中国官方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滥觞。欧弗莱区在《列强对华财政控制》一文中论证义和团运动时说:“关于它兴起的原因,劳顿引证了义和团领袖于栋成所发布的一个布告,布告写道:‘若辈洋人,借通商与传教以掠夺国人之土地、粮食与衣服,不仅污蔑我们的圣

  • 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影响: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能力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义和团,清朝,义和团运动

    满清政府在中国公众看来,清朝皇室在事件中行径愚眛,在联军势力前倍受羞辱,一再显示了清政府的昏庸、腐败与无能,其统治威信大幅下降。东南各省总督在事件中违抗中央命令,事后没有受罚反而得到褒奖。各地方开始被容许出现不同于中央的政治意愿,自始中央集权开始解体。十年后,公众对清政府的反感达到了顶点。1911年

  • 义和团的运动过程:义和团与帝国联军之间的恩怨(义和团运动)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义和团,清朝,义和团运动

    由于德国在山东的侵略行径,使得山东人民对外国侵略者极为反感。早在1897年就发生了巨野教案,山东巡抚李秉衡因此被贬职。在此之后,山东的民教矛盾有增无减。1897年,山东冠县飞地梨园屯(今邢台市威县)村民与教堂因历史上的土地纠纷引起冲突。威县梅花拳师赵三多应村民阎书勤等的邀请,前往援助。后赵三多将梅花

  • 义和团运动的末日:拳民跪成一排等待清军斩杀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义和团,清朝,义和团运动

    1894-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朝野对慈禧的非议巨大,西方列强也强烈要求封建的慈禧让权,还政与更开明,更容易和西方合作的光绪,实行变法,维新图强,无奈之下,慈禧只能做出让步,部分将权力交给光绪,战败的耻辱和内心的热血,让光绪立誓要大干一番,于是寻找维新人才,这就选中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轰轰烈烈

  • 义和团的简介: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义和团,清朝,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又称义和拳。义和团运动又称“庚子事变”,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在义和团运动中,起到了一定的打击帝国主义列强的作用,一定程度促进了中国人民群众的觉醒。但是其运动具有笼统排外色彩和愚昧与残暴,加上本身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