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988年11月15日:暴风雪号发射

1988年11月15日:暴风雪号发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389 更新时间:2024/2/12 5:20:37

1988年11月15日,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首次发射升空,47分钟后进入距地面 250公里的圆形轨道。它绕地球飞行两圈,在太空遨游三小时后,按预定计划于9时25分安全返航,准确降落在离发射点12公里外的混凝土跑道上,完成了一次无人驾驶的试验飞行。

科学家们认为,这次完全靠地面控制中心遥控机上电脑系统,在无人驾驶的条件下自动返航并准确降落在狭长跑道上,其难度要比1981年美国航天飞机有人驾驶试飞大得多。首先,暴风雪号的主发动机不是装在航天飞机尾部,而是装在能源号火箭上。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航天飞机的入轨重量,同时可以腾出位置安装小型机动飞行发动机减速制动伞。

其次,暴风雪号着陆时,可用尾部的小型发动机做有动力的机动飞行,安全准确地降落在狭长跑道上,万一着陆姿态不佳,还可以将航天飞机升起来进行第二次着陆,从而提高了可靠性。而美国航天飞机靠无动力滑翔着陆只能一次成功。第三,暴风雪号能像普通飞机那样借助副翼、操纵舵和空气制动器来控制在大气层内滑行,还准备有减速制动伞,在降落滑跑过程中当速度减慢到50公里/小时时自动弹出,使航天飞机在较短距离内停下来。

航天飞机材料

制造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需要研制具有极高强度和极好热物理性能的新型材料,这类材料既要达到设计要求的重量,又要保证航天飞机的飞行安全。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防热层的第一个功能是将再入时的气动加热产生的热量释放到周围空间;第二个功能是使 内部铝蒙皮的温度不超过150~170 ℃。此外防热层还要有足够的强度,能在-150~1300 ℃温度范围内多次使用,且性能和尺寸不容许有明显变化。

防热层的结构类似于空心砖的防热瓦,防热瓦体积的95 %是空的,5%填充的是石英纤维。这种多细孔防热瓦是由直径一二微米的石英纤维均匀摆放并在高温中烧结而成的。表面涂覆抗腐蚀层。黑色涂层可保证防热层在等离子流中的稳定性,并能将热能辐射到周围空间;白色涂层可减轻阳光对航天飞 机的加热。此外,涂层还要保护防热瓦免受机械损伤、污染和水气腐蚀 。

防热瓦固定在航天飞机金属外壳表面,是用专门研制的有机硅胶粘接的。第一,粘接用胶要最少;第二,要 在30 ℃温度保持粘接强度;第三,是在150 ℃时硅胶要有弹性;最后,粘接要求在温下进行。

此外,在航天飞机的舱门、机翼的活动部件、舷窗和乘员的舱门的密封部分均采用新型材料—热填实器,其 中有耐1250一1650 ℃高温的线绳型热填实器,有刷子式热填实器及弹性密封条。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机身采用了传统的航空材料—铝,但它有了新的性能,在低温下不变脆,在动和声负载条件下能经受-150~+160℃ 的温度变化。此外,在航天飞机结构中广泛采用了钛合金。

许多结构件还采用了特型钢材,这种钢材是用铁和镍、铬、钻、钦与其它合金元素冶炼而成的,具有极高的强度、韧度和硬度。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大约有2000多个活动部件,它们是在干摩擦条件下工作的。这些部件是用高强度钢、镍和钛合金制造,具有抗摩损覆盖层,可保证可靠性。

苏联总共为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研制了48种新型材料,其中有许多材料在配方、工艺和性能方面是首创的。在 这些研究成果中有150 多项获得了发明证书。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使用的材料集中体现了科技和工业上的最新成就,它们将被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例如,在制成陶瓷防热瓦、碳纤维、粘合剂和合成细毡之后,便开始 生产玻璃纤维、碳纤维、合成纤维和陶瓷纤维、新型粘合剂。

惨淡收场

1988年首飞后,用于暴风雪计划的资金濒临耗尽:仅仅是开发航天飞机系统本身就花费了13亿卢布之巨,整个项目的开销超过了200亿卢布。而苏联当局也逐渐考虑起庞大的投资与发展航天飞机带来的益处之间的关系。

暴风雪计划在某种意义上加速了苏联的瓦解;而苏联解体后,昔日的计划更是彻底失去了经济支持。1991年,苏联军方停止了对该计划的拨款支持。1993年,暴风雪航天飞机机身的设计者,莫尔尼亚联合体被迫承认,暴风雪计划就此结束。他们希望能够转开发其他小型航天设备,但因资金不足,只能作罢。

建造数量

苏联总共建造过5架用于开展飞行活动的“暴风雪”航天飞机,分别为:

项目编号:1.01,“暴风雪”号--是苏联唯一一架进行过自动驾驶模式下太空飞行的航天飞机,于2002年5月12日被完全拆解。所有权归哈萨克斯坦。

项目编号:1.02,“小鸟”号--原计划用于实施第二次自动驾驶模式下的太空飞行并与“和平”号空间站实施对接。所有权归哈萨克斯坦,被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博物馆收藏。

项目编号:2.01,至停工前只完成了30-50%。

项目编号:2.02,只完成了10-15%。

项目编号:2.03,未完工便被拆毁。

除此之外,苏联还建造过8架测试模型,用于进行各种验证活动,德国博物馆购买的便是其中的一架。由于在资金方面遭遇巨大障碍,俄罗斯于1993年最终取消了有关“暴风雪”航天飞机的一系列计划。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事件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19

  • 1952年11月16日:宫本茂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事件

    宫本茂,男,1952年11月16日生于日本京都,著名电子游戏监制,世界著名游戏商任天堂的情报开发本部(Entertainment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总监兼总经理,任天堂游戏文化的缔造者。被称为“马里奥(Mario)之父”,是任天堂的灵魂人物。1975年毕业于金泽市立美

  • 1632年11月16日:古斯塔夫二世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事件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Gustav II Adolf;1594年12月9日-1632年11月6日),瑞典国王,军事家,军事改革家,杰出的军事统帅。为谋求瑞典在波罗的海霸权,1611—1629年间先后同丹麦、俄罗斯和波兰进行战争,并取得胜利。三十年战争中,于1630年率瑞典军队在波美拉尼亚登陆。在16

  • 1867年11月16日:幕府大政奉还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事件

    大政奉还(たいせいほうかん),发生于庆应三年(1867年)10月,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把政权还给了天皇,标志着持续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结束。大政奉还标志着日本封建时代的结束、近代日本的开始。而孕育这一事件的土壤——江户时代则是了解现代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思维方式的极为重要的时代。背景 第二次征长战

  • 1959年11月16日:百老汇《音乐之声》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事件

    音乐剧《音乐之声》于1959年问世,由音乐剧大师理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汉姆斯特恩二世根据《托普家族的歌手》改编,至今已有近60年历史。1965年,美国音乐片巨匠罗伯特·怀斯将《音乐之声》搬上电影大银幕,电影荣获了第三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配乐等五项大奖,由此片中故事和音乐更广为世人熟

  • 1558年11月17日:玛丽一世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事件

    玛丽一世(英文:Mary I,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1553年7月-1558年11月17日在位)。她是都铎王朝的第四任君主,她的父亲是亨利八世,母亲是凯瑟琳王后(阿拉贡的凯瑟琳),丈夫是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玛丽一世在其同父异母弟弟爱德华六世死后,废黜并处

  • 1796年11月17日:叶卡特琳娜二世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事件

    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俄语:Екатерина II Алексеевна,1729年5月2日—1796年11月17日),史称叶卡捷琳娜二世(英译:Catherine II;港澳台译:凯瑟琳二世),后世尊称其为叶卡捷琳娜大帝(俄语:Екатери́на Великая;英语:Catheri

  • 1992年11月17日:路遥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事件

    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本名王卫国,出生于陕北榆林清涧县,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生》等。曾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党组成员、副主席。路遥1949年12月3日出生于陕西陕北山区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

  • 1019年11月17日:司马光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事件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

  • 1612年11月17日:多尔衮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尔衮被封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