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简牍的出土历史

简牍的出土历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972 更新时间:2024/1/18 18:32:57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写的叫“版牍”。超过100字的长文,就写在简策上,不到100字的短文,便写在木版上。写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数是有关官方文书、户籍、告示、信札、遣册及图画。

主要内容

从已出土的简牍来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书类,一类是著作类。

文书类

20世纪40年代以前出土的简牍文献,除了孔子旧宅的壁中书和西晋时发现的汲冢书以外,大都属于此类。在战国时期的楚墓出土的竹、木简,几乎都是随葬品的清单。

云梦秦简,大部分是法律文书,由于中国唐代以前的法典,除了古籍中引用的一些条文外全部亡佚,所以这批秦简是研究秦代法律仅有的资料。

居延、敦煌等地出土了皇帝的诏书、中央政府和各级组织下发的一些文书 破城子遗址出土了一些上级递呈的公文(如《燧长病书牒》)和同级组织之间的往来文书(如《塞上烽火品约》)等等。

著作类

内容相中国古代以经过整治的竹、木为记录载体的文献。“简”是用竹、木削成的长条;“牍”是用木间或用竹剖成的板片。上面的文字是用笔书写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已有"册"字,故有学者认为殷商时期已利用简为书写材料。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是战国初期的。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知,简牍文献流行于先秦,两汉时期最盛,直到东晋末年才被已发明四五百年的纸质文献所取代,作为主要的文献形式在中国使用的时间长达千余年。

出土历史

从西汉至宋代,简牍出土约八九次。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两起:一是汉武帝时鲁恭在孔子旧宅发现《尚书》、《礼记》、《论语》等数十篇用战国时的文字书写的简册,即所谓"壁中书",从而引起了长达两千年的经学今、古文学派之争;二是晋武帝太康二年(281) 汲郡一个名叫不准的人盗掘战国魏襄王墓时,发现有竹简数十车,这些竹简被整理成16种古书共75篇,这就是所谓“汲冢书”。

它们除了极小部分现仍传世外,几乎都散佚了。

19世纪末至20 世纪初,瑞典、英、日、俄等国以“探险队”的名义在中国边疆和境内进行盗掘,在楼兰、敦煌、酒泉等处发现很多汉晋简牍,这些实物至今仍流散在英国、印度、瑞典、苏联等国。

1930~1931年间中国学术协会与瑞典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在今甘肃额济纳旗居延地区发掘出1 万余枚汉代简牍,这是居延汉简的第一次发现,同时也是在这时期以前出土最多的一次,实物现藏于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至80年代末,完全由中国考古学家独立进行的科学发掘,有几十次。出土实物都用科学方法保存,大部分已整理出版。比较重要的发现有:

1951年长沙五里牌406号战国墓,出土竹简38枚, 这是楚简的首次发现。

1959年甘肃磨嘴子6号东汉墓出土竹、木简504枚,其中有《仪礼》469枚,这是在所发现的简牍中现存第一部较完整的古书实物,在此以前发现的简牍大多属于文书、遣策,只有极少一部分古书,实物都荡然无存。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1号墓出土竹简4942枚,2 号墓出土32枚,都是先秦古籍与古佚书,这是考古发掘中第一次出土这样多的古籍 (称银雀山汉简)。

同年,甘肃武威旱滩坡一座东汉初期墓出土木简92枚,是前所未有的医书。

1972~1976年原出土居延汉简的遗址又发掘19637 枚简牍,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是空前的。

1973 年河北定县40号汉墓出土大批简牍,共有《论语》等8种珍贵古籍。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墓出土1155枚竹简,这是自发现简牍以来第一次出土的秦简。

1977年在湖北隋县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竹简200余枚,这是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 1号汉墓出土《苍颉篇》、《诗经》等10多种珍贵古籍。

1979年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 115号汉墓出土约400枚木简,其中有《孙子兵法》佚文。

198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3座汉墓中发现西汉早期木简千余枚,其中有《汉律》等汉代法律古籍。

2010年8月6日,工作人员清理出又一片简牍。

长沙市五一广场地铁2号线施工工地发现大量东汉简牍的新闻,震惊了海内外考古学界,各路学者纷至沓来,希望参与研究和考证简牍的价值和意义。专家表示,将采用最利于文物保护的“整体切割法”抢救性发掘这批东汉简牍。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亚裔在美国地位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事件

    亚裔是指具有亚洲血统的公民,在美国主要包括了华裔美国人、韩裔美国人、印度裔美国人、菲律宾裔美国人等。移民时间多为20世纪四五十年代。截至2017年1月亚裔占美国人口5.4%。社会地位美国亚裔在大选中的地位亚裔在美国只属少数,却是不可忽视的票源和捐款来源。因为,亚裔不但是多元社会的美国经济能力较强的群

  • 1961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事件

    世界气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又称“国际气象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世界气象日开展的时间定于每年的3月23日。开展世界气象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各国人民了解和支持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唤起人们对气象工作的重视和热爱,推广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

  • 2021年3月22日:邱浩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事件

    邱浩,男,199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2015年7月成立联基金(莲花资本前身),拥有21年TMT行业从业经验,10年互联网早期投资经验。曾担任创新工场合伙人、晨兴创投副总裁、晨兴北京办公室负责人等职务。2021年3月22日,莲花资本创始人邱浩亲友发布讣告称,邱浩因为身体原因,于2021年3月20日下午

  • 三星堆青铜神树和西方文明有什么联系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事件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被很多人认为就是《山海经》中的扶桑。《山海经·大荒东经》中有这样的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山海经·海外东经》中记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

  • 2021年3月23日:姚策去世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事件

    姚策(1992年-2021年3月23日),江西九江人,出生时被抱错,错换人生28年。2020年12月7日,河南省开封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对原告郭希宽、杜新枝、姚策诉被告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原告姚策诉被告河南大学淮河医院侵权责任纠纷两案一审公开宣判。2021年2月8日下午,河南省开封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宣判。

  • 三星堆与西方文明的联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事件

    三星堆文化在中华大地上最为神秘也最为奇葩。奇葩到它可能不仅仅是“中华的”,而是“世界的”(但还是属于我们的)。三星堆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大量出土的文物表明:三星堆或许与人类最早的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存在联系,与古埃及文明、古玛雅文明也有着些许关联。这些关联点横跨了整个地球,似乎地

  • 五一有哪些电影上映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事件

    最近不少电影陆续定档五一,其中不乏名导的新作。目前已经确定在五一期间上映的电影共有6部作品,既有张译、郭富城、古天乐、周迅、刘嘉玲等戏骨演员,也会看到易烊千玺、刘浩存、张子枫、王圣迪、荣梓杉等新生代的优秀力量。不论大家是喜欢喜剧搞笑题材,还是悬疑奇幻,都可以一并满足。在本次定档五一的电影中,张艺谋导

  • 结核菌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事件

    结核分枝杆菌(M.tuberculosis),俗称结核杆菌(tubercle bacillus),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体。1882年由德国细菌学家郭霍(Robert Koch,1843-1910)发现并证明为人类结核病的病原菌,该菌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但以引起肺结核最多见。结核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全球广

  • 马王堆曾发现中国最早结核菌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事件

    1882年3月24日,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发现了结核病的致病菌。结核分枝杆菌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体,非常古老,但依然强大。至今,结核病仍是世界头号传染病杀手。人类与结核病缠斗数千年。古埃及金字塔中的木乃伊胸部,我国马王堆出土的女尸肺部,人们已找到感染结核病的痕迹。这一发现增加了辛追生前患过肺结核的可

  • 火星地壳里的水要比预想中的多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近些年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改变,人日的生存环境或在恶化,温室效应影响全球平均气温持续性升高,例如在2020年南极和北极就都经历过打破纪录级别的高温,温度升高导致南北极冰川融化,甚至一些史前动物冰冻的残骸都裸露出来。除此之外冰川融化导致一些微生物病原体等进入海洋生态系统,可能会有我们意想不到的危害。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