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元日战争的过程

元日战争的过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435 更新时间:2024/2/11 7:58:46

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日永十一年)和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弘安四年)元世祖忽必烈发动的两次侵日战争。1259年(宪宗九年)征服高丽的忽必烈于1268年(元至元五年)命高丽使者携国书赴日,书中要求日本效法高丽来朝“通好”,否则将至“用兵”。日本朝廷祈求神佑,但以“书辞无理”,拒绝接受。幕府执权北条时宗令大宰府备战,加强九州沿海要地的警备。其后忽必烈又两派使者,均遭日本朝廷拒见。1274年忽必烈发动征日战争。

1274年10月3日,任命征东元帅忻都、右左副帅洪茶丘和刘复亨统率蒙汉军2万人、高丽军5600人、水手6700人.计3.23万人从高丽合浦出发。1274年10月5日至14日相继袭击对马、壹岐岛。16日逼近肥前沿海诸岛,使几百名日本武士丧生。19日元军兵船驶进博多湾,翌日登陆。日军守护藤原经资指挥英勇战斗,但在元军步兵集闭战法和火药武器震天雷的威力下,日军处于不利地位。由元世祖授命组成的征日元军,是由蒙、汉、高丽三族军队组成的联军。蒙军不但在战斗力,还有战术方面都远远高于日本。

据日蒙古型皮铠本史书记载:击鼓鸣锣,杀声震天。日军战马惊恐不安,跳跃打转,当武士拨转马头冲敌人的时候,已经被敌人射中。蒙古矢短,但矢根涂有毒液,射上即中毒。敌数百人箭射如雨,长柄矛可刺进铠甲缝隙。元军排列成队,有逼近者,中间分开,两端合围,予以消灭。元军甲轻、善骑马,力大,不惜命,豪勇自如,善于进退。大将据高处指挥,进退击鼓,按鼓声行动。在后退时,铁炮中装铁弹,随着火焰喷出,四面烈火,烟气弥漫;其声凄厉,心碎肝裂,目眩耳聋,不辩东西,被击毙者极多。激战至暮,日军撤至太宰府水城。

然而元军虽然在战场上压制了日军,却不擅长山地作战,无法突破九州岛崎岖的地形进入九州腹地。且日军战斗意志顽强,坚决抵抗,给元军也造成了不小损失,刘复亨受箭伤,元军撤至船上。当夜意外台风刮翻元军200多艘兵船,忻都连夜乘剩船只撤退回国。

自1275年起,幕府就开始为他们认为不久将进行的第二次入侵做了准备。除了更好地组织起九州的武士外,学习中原的战术体系之外,他们还在很多可能登陆点修建堡垒和其它防御设施,这些登陆点中包括博多港。与此同时,高丽国多次与元朝谈判,反对进一步的入侵日本计划。而元朝也派遣使者至日本,但日本两次下令将元朝派来的使者杜世忠、文著等斩首。忽必烈非常恼火,开始积极筹划第二次入侵。

1279年元军征服南宋之后,于1281年春发动了对日本的第二次入侵。元军的这次入侵规模大于第一次,其中由范文虎庭等人率领的江南军就有十余万人(包含辅兵)。发兵两路,一路由忻都、洪茶丘率领四万作战部队,战船九百艘,从朝鲜出发;一路由范文虎率领十万江南屯田部队,战船三千五百艘,从庆元(今浙江宁波)出发。

元军舰队因供应和人员登载问题而推迟了起航。高丽盟军先行进发,在对马岛惨遭失败而返。同年夏,元军联合高丽人夺取了壹岐岛,而后向九州进发,并在不同地点登陆。在经历一些独立的小战斗,也就是所谓的弘安之战或“第二次博多港之战”后,元军被赶回了船上。此时一场持续两天的台风,也就是非常有名的“神风”,袭击了元军舰队并摧毁了大部分的船只。

关于元军舰队被台风摧毁的原因,有说法认为是因为元军使用的是在内河航行的平底船,采用了当时较为流行的水密隔舱设置,而不是在海洋上航行的海船。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由于元朝蒙古统治者在中国及高丽的残酷压迫,导致两地(高丽与中国南方沿海)对于造军船很反感,造船的汉人和高丽人故意使用错误的船型,而蒙古人对航海又一无所知;又或者忽必烈攻日太过仓促,未有充分准备海船,造船人只得在匆忙间敷衍了事。不过具体原因尚无定论。

但是需要确定的是,虽然元军遭遇了台风,但是台风发生时,并不是所有的元军都在船上,绝大部分屯驻在平户岛、鹰岛等九州岛西北部的岛屿进行休整,准备向东移动,袭击太宰府。

实际上元军对日军的作战非常不利,在台风发生之前,日军就在壹岐岛之战中打败了元军,逼迫元军东路军放弃壹岐岛,南下平户岛与主力会合。日军主帅少贰资能取得胜利之后,因为战伤而死亡。国内某些文章,宣扬说元军打败日军,击杀日军统帅少贰资能,这是不对的,少贰资能是在胜仗当中身亡。

台风发生后,元军溺死不少,物资损失严重,士气也暴跌。但大部尚存。少贰资能之子少贰景资率领数万九州军,水陆结合,对剩余的援军发起迅猛打击,运用主场优势各个击破,元军除了范文虎、忻都等人率领少量士卒逃回之外,都被歼灭或俘虏。

当战争结束时,宇都宫贞纲率领的西国援军(号称六万,实际兵力三万不到)尚在路上,未能赶到。则少贰资能、少贰景资父子打败元军是以少胜多无疑了。

一般认为抛弃士卒逃亡,导致剩余士兵士气进一步暴跌,终于全军覆没的责任人是范文虎。但这很可能只是元史的讳饰。如范文虎这样一个南宋降将,如何能作为大军最高统帅?假设范文虎是第一责任人,为何归国后并未受到重罚,且很快又升官?也许在史料当中,范文虎只不过是帮蒙古人忻都背了锅罢了。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弹琴水蛙有什么特性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弹琴水蛙,无尾目蛙科水蛙属。头长宽几相等,背侧褶间距宽,指端膨大,一般均有横沟;雄蛙有肩上腺,有一对咽侧下外声囊。鸣声为“咕、咕、咕”。蝌蚪下唇齿外测一排远短于第二排;无筑泥窝习性,印胶囊成片状,浮于水面,每个胶囊内有卵1-7粒。形态特征雄蛙体长53~58mm,雌蛙体长54~60mm。头部扁平,躯体

  • 虎纹蛙是什么动物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虎纹蛙(学名:Hoplobatrachus rugulosus)是叉舌蛙科、虎纹蛙属动物。体大,雄蛙体长66-98毫米、雌蛙体长8-121毫米,体重可达250克左右。虎纹蛙原产于柬埔寨、中国、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最北达江苏盐城。在广东地区,虎纹蛙又叫田鸡,叫声是“喋喋喋

  • 刑法新增了哪些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事件

    刑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公民最基本的行为准则。随着时代的进步,刑法也在不断修改,而最新的刑法将于3月1日施行,新增了十多项罪名。2020年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出台,该法于2021年3月1日正式施行。这次刑法修改新增了十多种罪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捕食野生动物《刑法修正案(

  • 古代有哪些奇人异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事件

    想我泱泱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文人异士辈出,民间手艺代代相传,可以说是有很多我们听都没听过的奇人,见都没见过的技巧,那么中国古代有哪些奇人或者是称奇的技巧呢?第一众所周知的口技者,京中有擅长口技的人,可以一人一扇一屏风就可以用口技把一个故事给表述出来,在现如今的社会可以说是真正的奇人了。第二杨贞媛,

  • 米聊是什么软件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事件

    米聊(MiTalk)是小米科技出品的一款免费即时通讯工具。支持多手机及电脑操作系统即安卓、iOS、Windows、Mac、Linux系统,可以跟你的米聊联系人进行实时的语音视频对讲电话、信息沟通和图片视频收发。2021年2月19日中午12时,米聊正式停止服务。2月26日,小米即时通讯App米聊在其官

  • 月奶石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事件

    月奶石(moonmilk)是一种乳白色沉积物,由极细的、多种成分的晶体集合而成,在其形成过程中微生物起着重要作用。正如它的名字,月奶石在湿的时候质地呈奶酪一般的糊状,干的时候则呈粉状。日前,科研人员在澄城刘家洼东周遗址男性贵族墓出土的一件铜罐中,检测出用于敷面的化妆品。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男性美

  • 龙门石窟为什么那么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事件

    龙门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石窟艺术的巅峰。龙门石窟位于洛阳,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但是很多人是不推荐去的,就是因为龙门石窟破坏的太严重了。龙门石窟是洛阳著名的景点,自从东魏时期开始,人们就在当地,开凿大量的佛塔、佛像之类的东西。尤其是到了隋唐时期,佛家在我国发展的更盛。但是去过这里的人们,都能看到一

  • 龙门石窟为什么大多数没有佛头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龙门石窟是我国石窟艺术的瑰宝,引得无数人前来参观,但是大家都会发现龙门石窟大小佛像佛头都是缺失的。其实龙门石窟佛头缺失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并非只是历史悠久。概而言之,龙门石窟佛像头的缺失原因有三:其一,毁佛灭法,敲打破坏,佛教发展和世俗利益发生冲突之时,对龙门石窟的破坏就十分严重,以唐武宗会昌灭佛、

  • 为什么龙门石窟西山佛像比东山多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事件

    龙门石窟是中国各大石窟之首,造像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龙门山石窟的造像几乎几种在西山,东山并没有那么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古人的智慧非常高。在开凿石窟时,不仅要考虑岩石的完整性、硬度等条件,还要考虑断裂、坡度等地质因

  • 龙门石窟为何不被水淹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事件

    龙门石窟是大兴石窟建造群,位于河南洛阳伊河河畔。要知道在河边的建筑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旦有洪水就会被淹没,但是龙门石窟却没有被淹过,这是为什么呢?伊水在龙门山之南积聚,受阻于此山无法向北流出,形成了一片汪洋,时常洪水泛滥。因此,大禹凿开龙门山,使龙门山分为东西两半,伊水便得以从两山中间向北流出。龙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