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剪刀手佛像是什么手印

剪刀手佛像是什么手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752 更新时间:2024/1/19 6:51:28

剪刀手佛像位于宾阳三洞中的宾阳北洞,是龙门石窟的网红佛像之一。高约10米,结跏趺坐,双手平分指天地。这个“剪刀手”其实是一种极少见的佛教手印,颇能传达强烈意志,可能是阿弥陀佛的意思。

宾阳洞,原名叫灵岩寺,由宾阳中洞、宾阳北洞、宾阳南洞三个洞窟组成。

宾阳洞始凿于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北魏宣武帝为孝帝、文昭皇后主持开凿的皇家第一窟,用以铭记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的历史功绩,也是我国正史中唯一有确切记载的石窟。

明人彭纲就曾在《题龙门石像》中写道:“当时锤凿斫(zhuó)民脂,万金不惜穷妖奇”,指的就是该洞窟的开凿。宾阳三洞前后营造时间长达24年,用工80万人,但是,北魏时期仍然只完成了宾阳中洞,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一直到隋唐时期才相继完成。

这个“剪刀手”佛像,作为龙门石窟极其少见的佛像,一时间成为了整个景区的网红景点,每天来这里排队打卡的人特别多,大家都是冲着这个剪刀手佛像来合照的。

来到宾阳中洞,由于这个是北魏时期的建造,所以整个内部构造都具有那个朝代的痕迹,穹窿顶上的彩绘,中央雕刻的莲花座,周边的佛像神态都是比较饱满的,给人一种慈祥的感觉。

据了解,这尊佛像是宾阳北洞内的阿弥陀佛,造像在历史上遭到破坏后才呈现出“剪刀手”姿态。这尊“剪刀手佛像”位于宾阳三洞最北边的宾阳北洞中。

佛像为洞中主尊阿弥陀佛,他端坐在方形座上。佛像左手下垂,右手前伸出三根手指,由于大拇指被破坏,所以如今呈现出来的手势像极了人们现在拍照时伸出的“剪刀手”。

佛像的手势究竟是什么含义呢?龙门石窟研究院一名专家说:“在佛教中,这叫手印,有上百种之多。”据《中国石窟•龙门石窟》卷二记录,宾阳北洞开凿于唐贞观末年至永徽初年,正壁圆雕造像一铺五尊,阿弥陀佛居中,高7.25米,胸厚1.28米,肩宽3.8米。

坐佛头饰肉髻,右额残。面部方圆,下颏收敛处较短,颈部有三道蚕节纹,胸部浑圆突起。左手展掌,手心向前,下垂。右手向前,伸二指。身着褒衣袈裟,衣褶舒朗,左肩衣褶绕过胸部搭在右肘上,背光为莲瓣形,外饰火焰纹,直达穹顶。

专家表示,在《佛教诸尊手印》一书中,记载有好几百种手印,其中有好多都与这尊阿弥陀佛的手印极为相似。“我们推断,佛像的大拇指也是竖直向上的,但是早在国家对石窟保护前就遭到了破坏,‘剪刀手’的手势纯属巧合。”

专家说,龙门石窟内佛像的残损主要是由古代“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及后周世宗灭佛事件的合称)和近代盗凿这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该佛像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龙门桥下龙门石窟西山石窟内,万佛洞和潜溪寺之间,步行可到达。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龙门东山是什么山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事件

    香山,又称龙门东山,属嵩山山脉。最高海拔302米。位于洛阳市城南十三公里,因盛产香葛而得名,西滨伊水河,东接万安山。南抵伊川县,北连伊滨区。龙门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分为东西两半,其东山于武则天建香山寺后而专称“香山”,而西山则继续称“龙门山”。香山属丘陵地貌,海拔不高,地势平缓,属于浅山丘陵,东山石

  • 伊阙是今天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事件

    伊阙,即今河南省洛阳市区南约2公里处的龙门。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如天然门阙,故曰伊阙。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东山)、龙门山(西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像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皇宫大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

  • 仿生是指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事件

    仿生的目的就是分析生物过程和结构以及它们的分析用于未来的设计。仿生的思想是建立在自然进化和共同进化的基础上的。人类仿生自古以来,自然界就是人类各种技术思想、工程原理及重大发明的源泉。种类繁多的生物界经过长期的进化过程,使它们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得到生存和发展。劳动创造了人类。人类以自己直立的身躯、

  • 洛阳龙门山是什么山体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事件

    龙门山(The Longmen Mountain,용문산)位于洛阳城南的伊阙峡谷中,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龙门山原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禹凿龙门,使之分为东西两半,龙门东山于武则天建香山寺后而专称“香山”,而龙门西山则继续称“龙门山”。龙门山海拔303.5米,属熊耳山脉分支。地形上属低山丘陵

  •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事件

    郑成功收复台湾又称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是指公元1661年南明将领郑成功驱逐窃取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的事件。郑军议战1659年(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郑成功率领十万大军攻打南京,惨败而回。郑军元气大伤,郑成功感于清朝统治逐渐稳固,而郑军困守思明(厦门)孤岛粮草匮乏,难以提供数万大军给养,开

  • 新发现的4.1亿年前鸭吻鱼类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事件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科研人员合作,在曲靖早泥盆世布拉格期(约4.1亿年前)徐家冲组盔甲鱼类化石中研究发现“橄榄纹曲师鱼”,成果论文近日已由国际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在线发表。远古时期鱼类化石研究,是古生物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领域,长期以来颇受关注。中国科学家团队最

  • 郑成功横渡台湾海峡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1661年(清朝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横渡海峡1661年(永历十五年)阴历二月,郑成功率领众将士在金门“祭天”“礼地”“祭江”,举行隆重的誓师仪式。一切准备就绪,船舰将士集结于料罗

  • 荷军如何应对郑成功收复台湾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事件

    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这场战争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台湾的经营,开启了明郑政权对台湾的统治。荷军备战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台湾长官为揆一(Frederik Coyett),驻守热兰遮城(Fort Zeelandia,今台南市安平古堡),另有地方官猫难实叮(Jacob

  • 郑成功巧渡鹿耳门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事件

    荷兰侵略军听说郑成功要进攻台湾,十分惊恐。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今台湾东平地区)、赤嵌(今台南)两座城堡,还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郑成功船队登岸。郑军乘海水涨潮将船队驶进鹿耳门内海,主力从禾寮港登陆,从侧背进攻赤嵌城,并切断了与台湾城的联系。巧渡鹿耳门荷军的据点台湾城、赤嵌城位于台南市。这里海岸曲折,两城

  • 盔甲鱼类是什么物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事件

    盔甲鱼类为东亚特有的无颌类化石。无颌类的一个重要支系,头甲一块,具腹甲,无发电区,感觉沟发育,胸角一对或两对。盔甲鱼类在中国南方分布很广。它兼有骨甲鱼累和异甲鱼类的某些特征。分布于宁夏中卫县香山沙堂家红石湾。晚泥盆世,中宁组上部(沙流水组上部)。发现命名盔甲鱼类是无颌鱼类“甲胄鱼纲”下的一个类群,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