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各朝代是怎样反贪腐的?

历史上各朝代是怎样反贪腐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731 更新时间:2023/12/22 22:51:05

夏朝衰亡是因为太康骄奢贪逸,商纣亡国也是贪贿所致,周厉王被国人赶走还是缘于其重用贪臣……历史上,因贪亡国的教训数不胜数。于是,历代贤君为了维护自身统治,不仅举起“肃贪”大旗,而且“反腐败”的招数不断翻新

周公考察官吏“廉政”为重要“尺度”

夏时,帝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旨在告诫统治者不要骄奢贪逸。此后,周公姬旦深刻总结商亡教训,要求统治者“应像保育自己的幼儿一样保育百姓,像关心自己疾病一样关心民间疾苦。”不仅如此,周公还作《周礼》,规定把“廉”作为考察官吏政绩的重要尺度。法家管子把“廉”比喻为国家大厦的四根大柱之一,如果任一柱子倒了,那么大厦也就岌岌可危。也就是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朱元璋亲自编印反腐教材《醒贪简要录》

《醒贪简要录》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反腐教材,其编写思路很吸引眼球,方法就是帮你算政治账、经济账:书里先详细计算官员所得俸禄,如折合成稻谷是多少?按照平均亩产折算需要多少亩地?农民耕种这些地需要花费多少劳力等等,他希望以此唤醒官吏们的良心,可谓用心良苦!

朱元璋曾语重心长地对官员说:“四民之中,士最为贵,农最为劳。士之最贵者何?读圣贤之书,明圣贤之道,出为君用,坐享天禄。农之最劳者何?当春之时,鸡鸣而起,驱牛秉耒而耕;及苗既种,又须耘耨,炎天赤日,形体憔悴;及至秋成,输官之外,所余能几?一或水旱虫蝗,则举家皇皇无所望矣。今居官者,不念吾民之艰,至有剥刻而虐害之,无仁心甚矣。”

《秦律》规定“通一钱者黥为城旦”

一些开国君王不仅重视廉政教育,更深知“己身正,不令也行”的道理,十分注重以身作则,感化百官。春秋时鲁国宰相公仪休喜欢吃鱼,但从不接受别人送来的鱼。唐太宗李世民患有风湿病,不能住在阴冷潮湿的地方,很长时间他却住在隋朝阴暗潮湿的旧宫殿里。他多次对太子和大臣们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感化和教育尽管必要,但同样并非万能!于是一些君王为震慑贪官,强调以严刑肃贪。

《秦律》规定:“通一钱者,黥为城旦”。意思是哪怕受贿一个铜钱,也要受到脸上刺字,修城服苦役的惩罚。《唐律》规定官吏如在其辖区收受百姓财物,牛羊瓜果等,或向百姓借贷财物,役使人力等,均以贪污罪论处。明朝是杀戮贪官污吏最多的朝代,《大明律》对惩治贪官十分严酷,包括凌迟、挑筋、剥皮实草等。剥皮实草是把人皮剥下来,用草填充起来示众。明朝先后处死了15万名贪官,其中二品以上官员152人。明朝大太监刘瑾,所贪钱财可抵国库,最后被凌迟3357刀,千刀万剐了三天三夜。老百姓掏钱从刽子手处买其血肉,或蒸、煮、烧、烹,和酒而食。处罚贪官的严厉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唐太宗李世民金世宗完颜雍“不赦贪官”

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四年大赦天下,罪无轻重,包括死罪,皆赦免,却特别申明:“枉法受财之赃官不在赦列”。尽管宋王朝以忠厚开国,但也规定“凡罪罚恶从轻减,独于赃吏最重”。视贪赃为不赦之罪,并将贪官与“十恶杀人者”同罪。金朝世宗完颜雍也规定:“吏犯赃罪,虽令赦不叙”。

重用廉吏,褒扬清官,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也是古代“肃贪”的一大法宝。汉昭帝、宣帝时重用名相黄霸,是因为此人“以廉称”。唐太宗李世民对魏征褒奖有加,除了“敢谏”,廉洁也是重要的一条。魏征死后,太宗亲写碑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魏征去世,朕亡一鉴矣”。

魏晋等朝设“登闻鼓”便于百姓“击鼓喊冤”

一些朝代在“反腐败”中还特别重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不仅鼓励百姓举报,还鼓励百姓“越级上访”,让贪官无藏身之地。

秦汉时设有“公车司马”的官职,专门接待上访直诉者。魏晋以下各朝,正式设置“登闻鼓”,便于百姓“击鼓喊冤”。明朝允许百姓将害民贪官直接越级“绑缚赴京治罪”,若各级官吏敢有阻拦者,全家族诛。贵州黔阳县安江驿丞李添奇,“恣意为非,贪污受贿,害民不止一端”,被百姓拿获赴京,了解案情后,朱元璋当即命人砍去其脚趾。

清朝也鼓励百姓越级上告贪官,甚至可直接拦皇帝圣驾,明确规定不允许“截访”,而且严厉警告各衙门,“凡扣压平民上书者,全家族诛”。康熙帝一次南巡时,苏州一民拦路上书,陈请罢免贪官,减免当地百姓税收。康熙帝了解情况后,下令摘掉了贪官的乌纱。小白菜为救杨乃武冒死越级告状,慈禧虽罪恶昭彰,但她亲自平反了这个冤案,而且为此罢免的贪官多达100多人。

遗憾的是,尽管一些王朝“肃贪”亮点频出,甚至出现“允许百姓越级上访、而且对截访者严惩不贷”等非常举措,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本质,决定了“肃贪”不可能彻底。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蒲松龄究竟是哪个民族的?蒲松龄身世解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蒲松龄究竟是哪个民族的?蒲松龄身世解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老舍曾这样评价过清代文人蒲松龄。他的一部《聊斋志异》,说尽鬼道人间,刺贪刺虐,在中国妇孺皆知,甚至走出国门,对西方文学家如卡夫卡等人也产生过重要影响。而这位大师的人生,却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连自己

  • 豪格在皇太极死后没能顺利继承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事件

    公元1643年,明崇祯16年,清崇德8年,清朝的开国皇帝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在盛京突然驾崩,由于皇太极死的很突然,没来得及留下遗诏,整个清王朝的上层贵族围绕着皇位的归属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其时,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是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其次则是皇太极的兄弟睿亲王多尔衮。 但最终两人都没

  • 古代的皇帝为何不能随意废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事件

    历史上皇帝想要把太子废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比如刘邦想要废掉刘盈这个太子,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并没有成功,还是让刘盈继续当太子。而刘邦最后也搞得灰心丧气,在戚夫人面前丢了脸,还对着戚夫人唱悲伤的歌。隋文帝把杨广立为太子,最后他想废掉杨广,重新立杨勇为太子。但结果是,他不但没能把杨勇立为太子,而

  • 古代夫妻在睡觉的时候 丫鬟为什么得守在一旁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事件

    古时候有着很严格的等级尊卑制度,社会上的人们被划为不同的阶层自然也就拥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而处于最底层的当然是那些专门为大户人家或是王公贵族服务的奴仆,最典型的就是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的丫鬟,可以说,这是很多大户人家的标配,无论是老爷还是大小姐身边总会有很多的丫鬟服侍着,照顾着他们的衣食起居

  • 为何说诸葛瞻的战略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事件

    诸葛瞻作为诸葛亮的独子,在蜀汉生死存亡之战中表现出了高尚的气节,拒绝招降,最后与与其子诸葛尚在绵竹血战至死。然而,实际上蜀汉的灭亡其实和诸葛瞻也是有一些关系的。 由于诸葛亮的名号,诸葛瞻自出生起便一帆风顺,步步高升。诸葛亮去世后,他娶了刘禅的女儿,成了当朝驸马。后来又升为行都护、卫将军,统帅诸将,成

  • 吕雉当政后为什么会如此残忍毒辣?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事件

    吕雉,字娥姁(xū),又称吕后、汉高后、吕太后等,汉高帝刘邦的皇后。她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也是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与武则天并称“吕武”。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汉高后吕雉乃一毒辣之主。早在汉高帝刘邦还在世

  • 孙权称帝后是怎么对待托孤大臣张昭?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事件

    公元208年,曹操领兵亲征荆州,此时荆州牧刘表病逝,其子刘琮领全州降曹,之后曹操又在当阳击败刘备,下一步,曹操就要对江东展开攻势。面对来势汹汹的曹操,江东群臣无不色变,以张昭为首的大臣们极力主张投降。 众所周知,东吴的君主虽然是孙权,但东吴基业的真正奠基人却是孙策,在《三国演义》中,孙策临终前曾嘱咐

  • 孙权称帝后是怎么对待孙策的后人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事件

    孙策一生有一子三女,其实从孙权建国之后对待孙策及其后人的结果就能看出来,孙权的器量真的不大,孙策的子孙最后都断子绝孙了。 孙策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奠基者,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孙策外号江东小霸王,而在历史上孙策也被评价为类似于霸王项羽的英杰人物,历史上的孙策骁勇善战,统一了江东地区,但是孙策却在26岁时就

  • 曹操最钟爱的女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事件

    曹操一代枭雄,也是一位好色之徒,曹操正妻及侧室,据《魏志·后妃传》及《武文世王公传》可考者有15位,而曹操最钟爱的,就是卞夫人(武宣皇后)。 鲍国安饰演的曹操卞氏,名不详,161年1月卞氏出生于齐郡白亭,今临沂市兰山区人,曹操的继室,曹魏首任皇帝曹丕、曹彰、曹植、曹熊之母。卞氏家里本是

  • 古代媒婆工作到底是什么样的 媒婆又是怎么知道别家情况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事件

    古代影视剧作品经常会出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句话,到底什么是媒妁呢?其实它是古代媒婆的称呼。 和现代的自由恋爱的爱情不同,在古代男女双方结婚前是要经过媒婆的说媒的。媒婆在我国古代的婚姻史其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许多影视剧作品常把媒婆的形象丑化,这种先入为主的思维很多时候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