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牧童遥指杏花村指的哪里

牧童遥指杏花村指的哪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701 更新时间:2024/2/6 6:23:43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脍炙人口,历来受人称道。但诗中的“杏花村”在何处却众说纷纭,或说在山西的汾阳,或说在湖北黄州,或说在安徽的贵池。那么,杜牧的《清明》所指杏花村究竟是现今何处呢?

第一种说法是:今山西汾阳县杏花村。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这里的杏花村酒已闻名国内。而且,历代的杏花村都以酿酒、酒文化闻名。盛唐时,这里以“杏花村里酒如泉”、“处处街头揭翠帘”成为酒文化的古都。

历史上,我国著名文人、学者如李白杜甫、宋延清、顾炎武、傅山、巴金、郭沫若等都赋诗赞誉。李自成进北京路经杏花村,停留三日,留下“尽善尽美”的题匾,杏花村曾一度更名“尽善村”。

虽然有人认为诗中“清明时节雨纷纷”描述的是江南的春景,但在唐代山西的春天恰恰也是春雨纷纷,雨水充足。其实,唐诗中描写山西及北方春天的诗句甚多,唐代著名才女鱼玄机在《寄刘尚书》一诗中说:“汾川三月雨,晋水百花春。”独孤良在《清明宴游》中云:“细雨莺飞重,春风酒酝迟。”姚合有诗:“代马龙相杂,汾河海暗连”、“晋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但是山西汾阳说却有一点争议,那就是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发现杜牧涉足汾阳的文献记载。但杜牧有《并州道中》一诗,有研究者便认为杜牧曾到过太原,因唐时并州州府所在地就是今天的太原,而从太原到汾阳不过150华里,因而推断出杜牧可能经太原往汾阳品酒。

第二种说法是湖北黄州(古齐安)的麻城县古镇歧亭之旁。歧亭处于洛阳至黄州的要道上,是南朝以来的古城,古镇歧亭历来是政治、经济、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现在,仍扼守汉麻公路,处于麻城、新洲(原属黄冈)、黄陂、红安四县交界处。《黄州府志》还载:杏花村在歧亭镇北五里处。因是交通要道,杜牧过此赋诗,是很自然的事情。

杜牧是否到过这里呢?有诗为证。《题木兰庙》:“弯弓片战作男儿,梦里曾强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指云堆上祝明妃。”这是杜牧任黄州刺史时登木兰山(当时属齐安郡,今为湖北黄陂县)为木兰庙所题的诗。杜牧从黄州到木兰山,必定经过杏花村。杜牧清明而遇雨,想借酒消忧解乏,正是这里,宋代苏轼谪迁黄州,也曾路过这里,与隐居在杏花村的旧友陈季常邂逅。

而对于杏花村的“酒家”,这里流传的民谚云:“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头有美酒,店里有美人。”据《麻城县志前编》(卷之三)载,这里的酒是与众不同的“水酒”(又名“黄酒”),“纯以糯米酿者,其曲内无血肉品,故酒味最醇。漉净余滓,入瓷瓮固封贮之,经年色黄,味尤美”。

这种酿酒方法流传至今,是麻城特有美酒。据《复斋漫录》记载,就在杜牧到杏花村之后的二三年左右,宋代词人谢无逸也路过这里,并于杏花村驿壁上题《江城子》一首:“杏花村里酒旗风,烟重重,水溶溶,野渡舟横,杨柳阴浓……”

第三种说法是安徽贵池杏花村,有学者认为山西汾阳属于华北,而诗中“清明时节雨纷纷”,算是江南多雨的现象,不是黄河以北地区的气候。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自春季开始,北半球白昼渐长,南方暖气团逐渐北移,在阳历四月清明前后,正好移至大陆的江南地带,与北方冷气团交会,造成这一时段的蒙蒙春雨。但在北方,清明时节仍为干冷的天气,不会有“雨纷纷”的情形。

不仅如此,贵池的杏花村还得到了大量文献古籍的印证。《江南通志》(1829年)、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两部《池州府志》和清道光年间、光绪年间两部《贵池县志》,以及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刻本《杏花村志》、1915年《杏花村续志》都从不同角度认定:杜牧《清明》诗吟的就是贵池西郊之杏花村。

其中清道光年间《贵池县志》,归纳各种志书对池州乃杏花村的记述做了综合表述:“池州府志:在秀山门外里许,有古井、阑刻‘黄公清泉四字。明天间,顾太守元镜作‘杏花亭于此地。邑人郎遂有《杏花村志》。《江南通志》:因唐杜牧诗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句得名。

《南畿志》:有古井石圈刻‘黄公广润玉泉六字。”该志载有清康熙年间池州同知《周疆筑杏花亭碑记》、《又募杏花村种杏树檄》和蒋韶《杏花村记》,上述三文分别写道:“自有杜牧之清明诗,后村遂以杏花名,且筑亭于中,为游人止息地”;“照得杏花村,自杜公留句而后遂成千古名区,闻其风者多深卧游之”;“杏花村者乃唐杜司勋刺池时,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之句而因以名焉”。

至于杜牧是否曾到此一游呢?据《江南通志》记唐武宗会昌四年,牛李党争正烈,杜牧也身受其害,从黄州调任池州刺史,仕途不尽如意。以他的个性,公余之暇,到城外的野店喝上几杯,借酒浇愁,是必然的事情。

各地关于“杏花村”地望之争,愈演愈烈,也许牧诗中“牧童”所指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而只是“牧童”所指的某个杏花深处的村庄而已。

标签: 历史趣事

更多文章

  • 元朝版图有多大,元朝全盛时期疆域图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趣事

    成吉思汗(1162~1227年),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氏。著名的军事统帅,蒙古汗国的建立者,忽必烈追尊其为元朝皇帝、庙号太祖。其父也速该在铁木真还是少年的时候,被塔塔儿人毒死,此后,也速该的遗孀月伦带着铁木真和他的几个弟弟过着艰难的生活。少年时期的艰险经历,培养了铁木真坚毅勇敢的素质和强壮的体

  • 世界第一长河是哪条(尼罗河是世界第一长河)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趣事

    尼罗河(Nile)是一条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的河流,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与中非地区的刚果河以及西非地区的尼日尔河并列非洲最大的三个河流系统。尼罗河长667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2007年虽有来自巴西的学者宣称亚马逊河长度更胜一筹,但尚未获得全球地理学界的普遍认同。尼罗河有两条主要的支流,白尼罗河

  • 为何刘娥能一生专宠不衰,刘娥有什么个人魅力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趣事

    作为女人,尤其是作为皇帝的女人,大都是表面光鲜,内心苦涩。于是贾元春省亲,向自己的祖母母亲哭诉:“怎么把我送到那个见不得人的地方!”宫中美女众多,党派分立,稍有不慎就会死无全尸。而刘娥作为一个毫无根基的女子,竟然能够在宋真宗赵恒身边专宠四十年,从十五岁的美艳少女,到五十余岁的

  • 罗艺是个怎样的人,历史上罗艺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趣事

    历史上真正的罗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最终又是怎么死的呢?在小说《隋唐演义》当中,隋末割据幽州一带的大军阀罗艺,被塑造成俏罗成的父亲,能使一杆滚银枪,守护边疆数十年屡建功勋,官拜北平王,最终却被苏定方的暗箭射死,结局十分悲壮。其实历史上确有罗艺其人,不过形象却并不怎么伟岸,最终的结局也很不堪。今天

  • 日本32名甲级战犯是哪些人,结局都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趣事

    二战结束后,远东军事法庭根据各个受害国的指控,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战犯分为了三个等级,即甲级战犯、乙级战犯和丙级战犯。其中罪行最多最严重的就是甲级战犯,从一些史料记载来看,甲级战犯的说法有好几种,有说14人,有说28人,也有说32人的额。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按最多的来看,看看这32名甲级战犯是哪些人。1

  • 惨绿少年真实含义,惨绿少年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趣事

    1、惨绿少年现在含义“惨绿少年”的现在含义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指的一个有女朋友的少年被绿了,也就是他的女朋友背叛了他,这位少年明明已经非常爱这位女孩了,为她付出了所有,但是但是这位女孩还是为了一辆思域就选择离开,流行了独自伤心的少年了,这真的是好惨的一位少年了,不仅仅是付出了时

  • 潘巧云人物分析,潘巧云在水浒传中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趣事

    潘巧云在《水浒传》中是一位水性杨花的角色,她原本嫁给王押司,后来王押司去世,潘巧云改嫁杨雄。杨雄因公务原因,时常不能回家,因此冷落了潘巧云,结果她和裴如海好上了,此后还设计陷害石秀。好在石秀聪明,想办法将真相告知杨雄,这才拆穿潘巧云的诡计。可能不少人会把潘巧云和潘金莲作比较,她们的确有相似之处,但潘

  • 打神鞭是谁的,打神鞭有什么用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趣事

    打神鞭是古典小说《封神演义》当中出现的,一个姜子牙的神器,而打神鞭是阐教的至宝之一,是元始天尊交给姜子牙使用的,可以用于管理封神。在小说里面,封神之后,元始天尊想要收回打神鞭,但是后来念他有功,所以并没有回收。而打神鞭这个名字一听就很有威力,神都是可以打的,又是元始天尊赐的宝物,很多人肯定认为这打神

  • 太后为什么自称哀家,哀家代表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趣事

    现在的宫廷剧中,为什么有的剧里太后自称是哀家,而有的剧里皇后也自称是哀家,或自称本宫,还有称臣妾。那么到底该怎么自称呢?1.太后为什么自称哀家哀家是后代戏曲小说中运用,并不存在于古代人际交往中。“哀家”的含义是自称可怜之人,无夫之哀,是旧时戏曲中死去丈夫的皇后或皇太后的自称,

  • 南丁格尔誓言是什么,南丁格尔誓言内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趣事

    南丁格尔誓言是指南丁格尔为医护人员立下的誓言。南丁格尔原名弗洛伦斯.南丁格尔,生于1820年,逝于1910年。她是世界著名的护理专家,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护理科学的奠基人。1851年,他在德国一家医院接受护理培训。她写了两本书,《医院札记》和《护理札记》,以及100多本论文,被认为是护理教育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