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范仲淹为什么能为后人敬仰?

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范仲淹为什么能为后人敬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037 更新时间:2024/3/16 12:43:14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杰出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在政治、军事、文学、教育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贡献,为后世敬仰。

范仲淹出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出生不久后父亲就病逝了。母亲谢氏贫困无依,没有办法,只好抱着只有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人朱文翰,给小范仲淹取名朱说。

范仲淹从小就立志苦读,由于家境贫寒,十几岁时,他寄居在醴泉寺里。他每天只用两升小米煮上一锅粥,等第二天粥凝固后,就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每顿饭只用半根腌菜佐食。这就是“划粥断齑”的典故。

这样的生活,他从不叫苦,只管埋头苦读。有个同学就把范仲淹的情况告诉了自己的父亲,他父亲大为惊讶:“你这个同学不是平常人,今后一定会有出息,你给他带点吃的吧。”同学就带给范仲淹一盒子好吃的,范仲淹盛情难却,只好收了下来,却一口也没吃。过了几天,同学又来看他,发现送他食物没有吃,已经坏掉了,很生气地问他:“家父知道你生活清苦,特意让我带给你这些饭菜,你为什么不吃?”范仲淹说:“我很感激你们,但是我过惯了苦日子,若是吃了这些饭菜,怕是再也吃不了苦了。”

后来,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非常伤感,更加发愤上进,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经过几年寒窗苦读,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考中了进士,被朝廷授予官职。

这时,他还叫朱说,就想归宗复姓,但一开始,老家吴县的范姓族人害怕他回来分财产,不肯接受。范仲淹说他只想认祖归宗,不要财产,族人们这才答应。然后,他又向朝廷上书请求恢复范姓(有功名的人更改姓名要得到朝廷的批准),朝廷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他恢复范姓,取名仲淹,字希文。

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的母亲去世了,他在南京应天府为母亲守丧。当时晏殊是南京留守、应天府知府,他早就听说范仲淹的才名,就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范仲淹主持教务期间,以身作则,使得书院学风为之一新。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在晏殊的推荐下,奉诏入京,担任了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后来因为直言劝谏,范仲淹被调任为河中府通判。此后,他先后在地方和朝中任职,屡次向朝廷提出建议。

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担任苏州知州。当时苏州发生水灾,范仲淹带领民众疏通河渠,兴修水利。因治水有功,第二年他被调回京师,先在国子监任职,很快转升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在范仲淹的大力整顿之下,开封府“肃然称治”,当时人们说:“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西夏入侵时,范仲淹担任将领,到陕西御敌。他号令严明,爱护士兵,对于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能够诚恳接纳,因而,西夏军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当时有民谣唱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庆历三年(1043年),西夏国王元昊请求议和,边境稍微平定,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枢密副使,后又任命为参知政事。

范仲淹有感于朝廷的积年弊政,和富弼等人推行了“庆历新政”,希望能够一扫积弊,富国强兵。但改革遭到了反对派的攻击,历时仅一年多一点就失败了。范仲淹被外放到邓州做地方官。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到达邓州。他在邓州设立了花洲书院,闲暇之余就到书院去讲学。他接到了老朋友滕宗谅(滕子京)的一封信,原来滕宗谅被贬到巴陵后,重修了当地的名胜岳阳楼,他写信给范仲淹说,好山好水如果没有楼台就难以名传四海,高楼雄台如果没有文字记述也难以名传百代,特意请你写篇文章来记述一下重修岳阳楼的盛举。他知道范仲淹没有去过洞庭湖和岳阳楼,还专门送来一幅《洞庭晚秋图》。

看着这幅图,范仲淹想象着洞庭湖和岳阳楼的胜景,半生的遭遇和理想追求一起涌上了心头,他奋笔疾书,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此产生。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他写道: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何等的胸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多么崇高的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是何等伟大的境界!正因为有了这篇文章,岳阳楼成了千百年来仁人志士的朝圣之地。而这一段文字,也正是范仲淹人格的最好写照。

范仲淹一直很钦佩东汉的隐士严光(严子陵),他在担任睦州(今浙江淳安)太守期间,曾为严光修建了一座祠堂,并写了一篇《严先生祠堂记》,结尾处这样赞美严光: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其实,这几句话用来赞美范仲淹是再恰当不过了。他“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在朝主政,还是出帅戍边,都能系国家的安危、时代的重望于一身;他的“先忧后乐”思想以及仁人志士的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他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作为宋学的开山领袖,他开风气之先,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培养和荐拔了无数人才。

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范仲淹都得到了人们极高的评价。王安石说他“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司马光说他“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者”;苏轼说他“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经天纬地,阙谥宜然,贤哉斯诣,轶后空前”。而元好问的评价最具有总结性:“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则孔子之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概不一二见,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

邓州之后,他又历任杭州、颍州等地的地方官。皇祐四年(1052年),范仲淹在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仁宗皇帝亲手书写了“褒贤之碑”,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

范仲淹一生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他去世后,得知消息的人无不扼腕叹息,就连边境的羌族首领,也像孝子一样放声痛哭。

标签: 历史趣事

更多文章

  • 熊廷弼是什么人,熊廷弼的结局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趣事

    熊廷弼,字飞白,号芝冈,明朝将领、军事家,他擅长骑射,熟知兵书,有谋略,曾经略辽东,使后金军一年多内不敢轻进,与孙承宗、袁崇焕合称“辽东三杰”。然而,就是这样一代守辽名将,却最终以悲情收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熊廷弼是万历年间的进士,授保定推官,后因其才能被擢为监察御史。他第

  • 明末辽东三杰分别是谁,辽东三杰都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趣事

    明末时期有三位军事统帅,他们在辽东抗击后金入侵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后世称之为辽东三杰,他们分别是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这三位都是万历年间的进士,纷纷走上了官宦生涯。他们都曾担任辽东军事最高长官,辽东经略。但毕竟他们不是皇帝,头上还有众多领导,所以不可能改变整体战略,也不可能左右局势发展。或

  • 刘邦有什么特殊能力,刘邦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趣事

    刘邦,即汉高祖,汉朝开国皇帝,他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刘邦之所以能够建立大汉王朝,少不了那些能力突出的开国功臣的功劳。建国后刘邦还曾说过:“领兵打仗不如韩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如张良,做后勤保障让兵源源源不断不如萧何。”但其实仔细想想,这又是刘邦笼络人心的

  • 清朝第一位皇帝是谁,入关后第一位皇帝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趣事

    爱新觉罗·玄烨,即清圣祖、康熙帝,他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入关后第一位皇帝是他的父亲顺治帝。清朝第一位皇帝是努尔哈赤,第二位皇帝就是皇太极,不过这两位皇帝都没有完成满清入主中原的夙愿。皇太极死后,满清陷入了皇位的争夺当中,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以及他的弟弟多尔衮开始争夺皇

  • 朱元璋为什么杀了那么多开国功臣?朱元璋诛杀功臣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趣事

    朱元璋,即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他与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一样,都是白手起家,两人是一个比一个出身低的,朱元璋甚至要过饭。朱元璋虽然出身低微,但却能够一路过关斩将,带领着能臣武将,建立了大明一朝。在创业阶段,朱元璋对待这些老兄弟可谓是推心置腹,信任有加,可以委以重任。但是王朝建立后,天下太平了,权力得到了

  • 胡惟庸是怎么死的,胡惟庸为什么难逃被杀的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趣事

    胡惟庸是明朝开国功臣,明朝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大一统王朝的丞相。胡惟庸作为丞相曾为皇帝分担好多事情,为什么朱元璋还是杀了他呢?早年间胡惟庸也曾跟着明太祖四处征战,立下大功。能够成为宰相,可见他当时的能力还是很强的,不过可惜的是后来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司马昭当上皇帝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趣事

    司马昭,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懿在三国时期可是大名鼎鼎,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逐渐成为了曹氏家族的左膀右臂。曹操死后,他辅佐曹丕。在曹丕死时,他又成为魏明帝曹叡的辅政大臣。而在明帝驾崩之际,司马懿已经逐渐掌握饿了大权。曹芳继位后,通过高平陵事变,彻底掌握

  • 仲父古代什么意思,秦始皇嬴政为什么要尊称吕不韦为“仲父”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趣事

    仲父,即古代时,父亲的大弟。“仲”字代表兄弟排行的次序,故有“伯仲叔季”之说,仲就是中间的意思。嬴政登基称帝后,尊称吕不韦为“仲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有人说吕不韦和秦始皇才是真正的父子关系。当初异人被派到赵国做人质,本来和秦

  • 三藩之乱是怎么回事,三藩之乱爆发的直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趣事

    在清朝初期,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这三位藩王发起了反清事件,后世称之为三藩之乱。康熙十二年三月,大清高层爆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最后康熙帝认为「 ”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 ”撤藩”,引发三藩之乱。可以说三藩之

  • 和珅的儿子叫什么,和珅死后丰绅殷德被牵连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趣事

    丰绅殷德,钮祜禄氏,字天爵,号润圃,清朝额驸,乾隆帝宠臣和珅嫡子。和珅是乾隆时代的大贪官,不过在乾隆一朝,乾隆皇帝对他是无比的宠信,如果要说他一点都不知道和珅的贪污,那么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和珅直到乾隆死前,仍然是位极人臣,即使是在乾隆做太上皇的几年里,他的地位也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不过嘉庆皇帝可不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