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士兵的铠甲是什么做的

古代士兵的铠甲是什么做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518 更新时间:2024/4/5 3:28:18

在古代典籍中,常用“带甲十万”形容国家的强盛。《唐律疏议》、《宋刑统》《大元通制》、《大明律》等法典,秉承着“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的原则,突显出盔甲比进攻性武器更为可观的价值。盔甲这么重要,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

皮甲

皮甲因造价低廉、质地坚韧、易于加工、原材料获取便利等优点,它的使用跨度从殷商到清朝,是战争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盔甲。战国文献《考工记》明确表示:“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当时的盔甲原材料选用犀牛皮。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皮甲由整片使用向小片连缀进化,形成了盔甲史上里程碑意义的“札甲”。宋末元初学者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解释:“一叶为一札,七节、六节、五节其数也。”也就是说皮甲由甲叶组成,一片甲叶为一札,多以七片、六片、五片组成完整的皮甲。札甲的出现,使皮甲演化为用于躯干部分的“上旅”和用于足部的“下旅”,功能有细化,防御更完善。

元朝时期,生活在中国的犀牛和大象在持续猎杀之下趋于灭绝,皮甲大多采用牛皮材质。此时,皮甲经历了从罗圈甲、札甲到鱼鳞甲转变,见证了蒙古大军由弱到强的转变。满清军队受蒙古军队的影响,皮甲仍然在军队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的摆牙喇军常穿铁甲、锁子甲和皮甲等三层盔甲作战。皮甲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结合,为军队提供有效的保护。

铁甲

相较皮甲,铁甲呈现出防护性好、制作精良、工艺完备的特点。古代大规模装备铁甲始于春秋时期。《荀子·议兵篇》有云:“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这里的“三属之甲”指的是从上身、髀部、胫部等三部分组成的整套铠甲。

在实战中,铁制札甲是出镜率最高的盔甲。它分为大札和小札,前者甲叶较大,讲究防护性,如宋朝的“步人甲”,后者甲叶较小,注重装饰性,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盔甲,重约16.65公斤,甲片共计2895片。

按编织方法不同,铁甲可分为左片叠右片、右片叠左片、上片叠下片以及由织物、皮革和甲片组成复合方式。受编织方法的影响,相继出现了札甲、明光甲、鱼鳞甲、山纹甲、锁子甲等不同形制,配件也逐渐增加,其工艺水平在宋明时期达到顶峰。铁甲的普及虽晚于皮甲,不过从两汉开始就占据在盔甲史上居于C位,倍受瞩目。

棉甲

作为一种外来的经济作物,棉花自宋朝传入中国后,受限于纺织技术,并未普及民间。宋末元初,黄道婆改进纺车,棉纺织业开始兴起,棉甲应动而生。棉甲具有质轻保暖、性价比高、厚度高、阻力大的特点,对早期火药弹丸有较好的防御力,在元明清三朝广泛应用。

明朝首辅朱国祯的《涌幢小品》记载着棉甲的制作:“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一副全套棉甲有腿裙、护腋等组成构成。

按材料和缝制方式分,棉甲分为纯棉甲和棉铁复合甲两大类。纯棉甲重约15至20斤,类似于凯夫拉防弹衣。军队装备的大都是棉铁复合甲,它分为暗甲和明甲两种,暗甲与棉袄相似,只是它内衬泡钉或锁子铁网。明甲以棉甲为胆,内缀铁片或外覆铁网,相当于凯夫拉防弹衣外插陶瓷插板。

明末名将卢象升所属万人标营中,6000名骑兵身着铁甲,4000名步兵身着棉甲,显然棉甲和铁甲已经并驾齐驱了。一副清朝棉铁复合甲的重量约35至40斤左右。实质上,棉甲是铁甲的延续,在明清战场上扮演着主要角色。

纸甲

纸甲并不是忽悠人命的样子货,而是货真价实的真防具。纸甲的首次实战记载出现在《新唐书》,唐懿宗在位期间,河中节度使徐商“置备征军,凡千人,襞纸为铠,劲矢不能洞。”五代末期,淮南农民起义军中,有“积纸为甲”的“白甲军”。《宋史》记载:“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四月,诏江南淮南军,造纸甲三万,给陕西防城弓手。”可见,纸甲在北宋已经相当普及了。

朱国祯在《涌幢小品》描述纸甲制作时,称:“纸甲,以无性极柔之纸,加工锤软,叠厚三寸,方寸四钉。如遇水雨浸湿,铳箭难透。”纸甲采用以楮树皮或麻类为原料的粗纤维纸,与绢布间隔相叠,累至三寸,用钉钉实。

对于水军而言,优质的纸甲比铁甲更受欢迎。南宋泉州知州真德秀曾在公文中坦言:“水军所需者纸甲。今本寨乃有铁甲百副,今当存留其半,而以五十副就本军换易纸甲。”真德秀以百副铁甲换50副纸甲,看似吃亏,实际上他看中的是纸甲独有的防水和防火功能。看似纤薄的纸,通过特殊工艺的加工,制成的纸甲能在实战起到以柔克刚的作用。

石甲

石头做甲,并非天方夜谭,而是确有其事。1998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清理秦始皇陵东北角陪葬坑时,出土了大量石甲。经整理,共出土120余副石质甲胄,分为鱼鳞甲、札甲、特大甲和甲、胄等,其中鱼鳞甲有三副,甲片长3.8-4cm,宽3-3.5cm,厚0.3-0.5,甲衣的甲片数量多达850片。

这些石甲采用青石材质,通过选材、切割、钻孔、修整和编缀等工艺制作而成。石甲片上的孔有方孔和圆孔两种,编缀时,工匠用一根铜细扁条两端穿过两片相互叠压的石甲片小孔内,然后铜细扁条在第二个甲片背部朝相反方向折压90度。折压铜条时,有时向内折压,两端不连,有时折入孔内,呈一字型,有时折成斜十字型。

整副石甲分为前身甲、后身甲、前甲裙、后甲裙、双肩、披膊等八部分组成。据专家推测,石甲与铁甲重量相近,防护相当,具有一定的实战价值。石甲的出土在世界考古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蕴含着秦朝工匠的无穷智慧。

盔甲的材质还有青铜、藤、木、竹、骨、角等非主流材质,各具特点,异彩纷呈。

由于古代对盔甲管理极为严格,发现私藏者非流即死,这一规定造成古代盔甲传世极少,著名的山纹甲就此失传。了解盔甲材质,有利于厘清误解,正视历史,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脍炙原本指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事件

    蚂蚁庄园脍炙原本指的是什么?人们常用“脍炙人口”比喻诗文广受好评,其中“脍炙”原本指的是?选项:A:两种肉B:赞美的语言正确答案:两种肉答案解析:脍炙人口这则成语的脍是细切的肉,炙是烤肉。脍和炙都是指人们爱吃的食物脍炙人口,原指人人爱吃的美食,常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出处:出自五代·王

  • 白色大熊猫有什么特性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事件

    白色大熊猫,在陕西秦岭佛坪自然保护区共有五次发现白色大熊猫。据陕西人民出版社《当代陕西大事辑要(1948-1990)》725页载,最早在秦岭南坡佛坪自然保护区发现白色大熊猫的时间是1990年11月15日。那只大熊猫体高0.7米,除眼圈、四肢下部外,从耳朵、肩胛到整个胸脯,均为白色,堪称“宝中之宝”。

  • 白色大熊猫为什么是白色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事件

    白色大熊猫,确为世界罕见。它们的发现,打破了熊猫研究史上“单形性”(即毛色黑白相间)的说法,具有重大科学意义。这样,已知的大熊猫的毛色共有三种:黑白色、棕白色、白色。据专家分析,根据照片上这些外部特征,可以判断该熊猫是一只白化个体。“白化”现象虽然罕见,但在脊椎动物各类群中广泛存在。发现历程最早在秦

  • 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2003年2月1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9时,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得克萨斯州北部上空解体坠毁,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名字由来哥伦比亚号的命名由来,是纪念凡尔纳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中的大炮“哥伦比亚炮”。失事影响哥伦比亚号的失事使得航天飞机为国际空间站运送宇航员和物资这一主要作用也暂时被搁置,太空和军

  • 白化动物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事件

    白化动物是体色异常呈白色的个体,对于自然界中的物种来说,同一个物种的成员彼此的形态结构都十分相似。但在高等动物中,偶尔出现有异于同种动物的个体,特别在毛色等体色上与同种动物的其他所有个体有着明显的差别。白化动物在其体内结构与各种脏器上与同种的其他个体并无差异,也具有繁殖后代的能力。据说湖北神农架一带

  • 1394年2月1日:一休宗纯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事件

    一休宗纯(1394年2月1日-1481年)1394年正月初一生。是日本室町时代禅宗临济宗的著名奇僧,也是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画家。从小就很聪明。“一休”是他的号,“宗纯”是讳,通常被称作一休。乳名千菊丸,后来又名周建,别号狂云子、瞎驴、梦闺等。他于1481年12月12日(文明十三年11月21日)病故

  • 2012年2月1日:维斯瓦娃·辛波丝卡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事件

    维斯瓦娃·辛波丝卡(Wislawa Szymborska,1923年7月2日一2012年2月1日),波兰女作家,同时也是位杰出的翻译家,将许多优秀的法国诗歌翻译成波兰语,并于199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诗作被称为“具有不同寻常和坚韧不拔的纯洁性和力量”。有《一见钟情》,《呼唤雪人》等著作。她是第三

  • 1958年2月1日: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组成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事件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简称“阿联”)是1958年2月1日由埃及与叙利亚合组的泛阿拉伯国家。原来的计划还包括伊拉克在内,但因为局势不稳定而未加入。1958年3月8日,也门穆塔瓦基利亚王国(后来的阿拉伯也门共和国)以合众的形式加入,整个联盟因此更名为“阿拉伯合众国”(United Arab States)。

  • 阿拉伯塔酒店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阿拉伯塔酒店(Burj Al Arab)级别:7星级,因外形酷似船帆,又称迪拜帆船酒店,位于阿联酋迪拜海湾,以金碧辉煌、奢华无比著称。酒店建在离沙滩岸边280米远的波斯湾内的人工岛上,仅由一条弯曲的道路连接陆地,酒店共有56层,321米高,酒店的顶部设有一个由建筑的边缘伸出的悬臂梁结构的停机坪。建造

  • 《看万山红遍》背景万山特区是真的存在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事件

    《看万山红遍》以真实的故事为原型,紧贴人民群众,围绕“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这一主题展开故事。剧中背景贵州万山特区就是现实中的贵州省铜仁市市辖区万山区。万山区,隶属于贵州省铜仁市,是铜仁市的主城区,以喀斯特岩溶地貌为主,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2011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铜仁地区设立地级铜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