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824年03月12日:基尔霍夫出生

1824年03月12日:基尔霍夫出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777 更新时间:2024/2/22 7:12:29

古斯塔夫·罗伯特·基尔霍夫(Gustav Robert Kirchhoff,1824年3月12日~1887年10月17日),德国物理学家,出生于柯尼斯堡(今天:加里宁格勒)。他提出了稳恒电路网络中电流、电压、电阻关系的两条电路定律,即著名的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解决了电器设计中电路方面的难题。

主要成就

电路设计

1845年,21岁时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提出了稳恒电路网络中电流、电压、电阻关系的两条电路定律,即著名的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解决了电器设计中电路方面的难题。后来又研究了电路中电的流动和分布,从而阐明了电路中两点间的电势差和静电学的电势这两个物理量在量纲和单位上的一致。使基尔霍夫电路定律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基尔霍夫电路定律仍旧是解决复杂电路问题的重要工具。基尔霍夫被称为“电路求解大师”。

热辐射

1859年,基尔霍夫做了用灯焰烧灼食盐的实验。在对这一实验现象的研究过程中,得出了关于热辐射的定律,后被称为基尔霍夫定律(Kirchoff's law):基尔霍夫根据热平衡理论导出,任物体对电磁辐射的发射本领和吸收本领的比值与物体特性无关,是波长和温度的普适函数,即与吸收系数成正比。并由此判断:太阳光谱的暗线是太阳大气中元素吸收的结果。这给太阳和恒星成分分析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天体物理由于应用光谱分析方法而进入了新阶段。

1862年他又进一步得出绝对黑体的概念。他的热辐射定律和绝对黑体概念是开辟20世纪物理学新纪元的关键之一。1900年M.普朗克的量子论就发轫于此。

化学

在海德堡大学期间制成光谱仪,与化学家本生合作创立了光谱化学分析法(把各种元素放在本生灯上烧灼,发出波长一定的一些明线光谱,由此可以极灵敏地判断这种元素的存在),从而发现了元素铯和铷。科学家利用光谱化学分析法,还发现了铊、碘等许多种元素。

光学理论

给出了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的更严格的数学形式,对德国的理论物理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著有《数学物理学讲义》4卷。

他还讨论了电报信号沿圆形截面导线的扰动。

薄板直法线理论

1850年,在柏林大学执教的基尔霍夫发表了他关于板的重要论文《弹性圆板的平衡与运动》(Ueber das Gleichgewicht und die elastischen Scheibe:Credles Journal,Bd.40,S.51-88)。基尔霍夫的论文指出泊松的错误。论文从三维弹性力学的变分开始,引进了关于板的变形的假设,这就是:

1.任一垂直于板面的直线,在变形后仍保持垂直于变形后的板面。

2.板的中面,在变形过程中没有伸长变形。

这个假设后来被逐步改进,形成现今的直法线假设。在论文中基尔霍夫给出了搬到边界条件的正确提法,并且给出了圆板的自由动解,同时比较完整地给出了振动的节线表达式,从而较好地回答了克拉尼问题。至此弹性板的理论问题才算是告一段落。这就是力学界著名的基尔霍夫薄板假设。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1906年04月10日:中国公学在上海创办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1906年4月10日(丙午年三月十七),中国公学在上海创办。1906年2月,因大批留日学生返抵上海,没有着落,留学生中的姚洪业、孙镜清等各方奔走,募集经费,在上海北四川路横浜桥租民房为校舍,筹办中国公学。两江总督端方每月拨银1000两,派四品京堂郑孝胥为监督。校务实际由王抟沙主持。革命党人于右任、马

  • 1921年04月10日:程十发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程十发(1921年4月10日-2007年7月18日),籍贯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人。名潼,斋名曾用“步鲸楼”、“不教一日闲过斋”,后称“三釜书屋”、“修竹远山楼”。幼年即接触中国字画,但给他印象之深莫过民间艺术。1941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系。1942年在上海大新公司举办个人画展,1949年后

  • 1916年03月11日:哈罗德·威尔逊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事件

    詹姆士·哈罗德·威尔逊,里沃的威尔逊男爵,KG,OBE,FRS,PC(James Harold Wilson,Baron Wilson of Rievaulx,1916年3月11日—1995年5月24日),是20世纪其中一位最重要的英国政治家,英国首相(1964~1970,1974~1976)和经济

  • 1921年03月11日:皮亚佐拉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阿斯托尔·潘塔莱昂·皮亚佐拉(西班牙文:Astor Pantaleón Piazzolla,1921年3月11日-1992年7月4日),是阿根廷作曲家以及班多纽手风琴(Bandoneon)独奏家。以全方位系统的古典音乐训练为基础,创造性地融合传统古典音乐与爵士乐的作曲风格,将探戈音乐从通俗流行的舞蹈

  • 1928年03月11日:赵丽蓉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事件

    赵丽蓉(1928年3月11日—2000年7月17日),中国著名评剧/小品表演艺术家。赵丽蓉1928年3月11日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宝坻县(现天津市宝坻区),1962年,参加演出的评剧《花为媒》,被观众所识。1964年,在评剧《小二黑结婚》饰三仙姑。1980年,在评剧《杨三姐告状》中饰杨母,后该片被拍摄

  • 1931年04月10日:纪伯伦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事件

    纪伯伦(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黎巴嫩作家、诗人、画家,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纪伯伦、鲁迅和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纪伯伦出身于马龙派天

  • 1955年03月11日:亚历山大·弗莱明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事件

    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1881年8月6日—1955年3月11日),英国细菌学家,生物化学家,微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于1923年发现溶菌酶,1928年首先发现了青霉素。后英国病理学家弗劳雷、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进一步研究改进,并成功的用于医治人的疾病,三人共获诺贝尔

  • 1979年04月10日:尼诺·罗塔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事件

    尼诺·罗塔(Nino Rota,1911年12月3日-1979年4月10日),也被称作尼诺·诺塔,意大利作曲家,著名电影配乐师。常为电影配乐,曾与费德里柯·费里尼保持长达25年的合作,还以《教父》一、二部的配乐闻名于世。1975年,罗塔凭借《教父II》的电影配乐获得奥斯卡金像奖(Academy Aw

  • 1990年03月11日:立陶宛恢复独立日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事件

    立陶宛恢复独立日是1990年3月11日,立通过独立宣言,宣布脱离苏联独立。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最高苏维埃作出决定,恢复立陶宛独立,改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为立陶宛共和国,并且选出了苏联七十多年、立陶宛四十多年以来第一位非共产党领导人——兰茨贝吉斯。当时,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多名记者集中在

  • 2011年0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3·11日本地震(日语:东北地方太平洋冲地震、东日本大震灾,英语:The 2011 earthquake of the Pacific coast of Tōhoku)也称东日本大地震,指的是当地时间2011年3月11日14:46:21(北京时间13:46)发生在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海域(日本称此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