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夏天是怎么避暑的

古代夏天是怎么避暑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634 更新时间:2024/1/18 11:43:17

夏天的高温天让人热的坐不住,不呆在空调房里都不知道往哪躲,空调是现代才有的,那么,古人夏天是如何避暑的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古人避暑的十大妙招。

1、摇扇子纳凉

以前的老百姓主要是靠扇子来降温,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如果是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写诗作画,还真有些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

摇扇是一种需要手指、腕和肩部关节、肌肉协调配合的上肢运动。盛夏时节,老年人经常摇扇纳凉,正是锻炼上肢、关节、肌肉的好机会。老年人夏日摇扇应有意识地多用左手,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血管疾病的发生。

2、避暑冰块

低碳环保古代没有电冰箱,古人就用冰窖来贮存冰块。根据现代考古发现,最早的冰窖出现在周代。当然,这种奢侈豪华的“电冰箱”只有官府才有,普通百姓是无法享受的。

一般来说,官府在头年冬天大量贮藏天然冰雪于冰窖中,第二年夏天到来时,便从冰窖中取出冰块或者白雪,摆放在居室当中就成了“冰盘”,冰雪在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其制冷效果丝毫不逊色于今天的空调,而且不消耗能源,不污染环境。到明清时期,这种用冰块避暑的方式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每到盛夏时,官民都会大量用冰:“取一桶冰,凿孔置于地,凉风满屋。”

3、避暑“凉屋”

设计精巧这种豪华的避暑设施一般都是傍水而建,充分体现了古人的环保意识和亲近自然的绿色理念。唐朝的宫廷就建有专门用于夏天避暑的凉殿,在凉殿中央安装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原理,用扇轮转摇,产生的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

还有,后来发展到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屋顶,任其沿屋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到消暑目的。到了宋代,除了皇宫之内,高官显贵们也纷纷建立起私家避暑“凉屋”,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而且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在享受清凉的同时,更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4、上山挖洞,下河洗澡

巴渝古人度夏的方式比较原始,一般人选择上山挖洞、下河洗澡等。巴渝地区有钱的大户会建凉亭,有的在水边,有的在大宅旁。也有做露天水池的,供家人洗凉水澡使用。这水池相当于现代别墅里的私家泳池,一般在夜晚或避阳时洗凉水澡。这些避暑方式,至今在重庆一些农村地区还在使用。

5、南宋冷饮店热卖冰激凌

古人在夏季饮食上是很精致的,对冷饮很有兴趣。汉代已有蜜水,口感类似于现在的雪碧,而唐代有用草药或果品熬制的饮子。清代时,已经有人挑着冰棍沿街叫卖。

有些地区的宋人已经开始吃各种冰激凌了。这个发明最先在蒙古人中流行,原料是用果汁、牛(羊)奶和冰块调制而成的冰酪。从《事林广记》、《武林旧事》等宋人笔记所载来看,南宋时冷饮花样繁多。每到夏天,夜市冷饮店出售的果汁类饮品多达数十种,常要营业到半夜三更天才结束。

6、药茶解暑,泡菜爽口

唐宋时代,巴蜀地区和长安、洛阳一样,大街小巷都有茶铺。傍晚,人们围坐一起,煮壶热茶、谈天说地。他们用的是类似于沱茶的茶饼,加上橘皮、消暑药材煮沸,清热解毒,帮助人体抵御酷暑的侵袭。

天天吃泡菜是巴渝地区传承了2000多年的传统,一来是泡菜清凉爽口,二来天气热了不需烧火。这也跟山区落后的农业有关,是一种节约的生活方式。

7、有钱人选择进大山避暑

古人夏天外出活动相对较少,即便有生意也不做,俗话说“好汉不挣六月钱”。死刑犯在古代也不在夏天行刑,要等秋后才开斩,即秋决。汉代起至唐宋,公务员在夏天可以休假。

古人度假怎么玩?有钱有闲的人会选择有瀑布的大山避暑。白的《望庐山瀑布》,便是在庐山避暑时所写。另一些人则选择当宅男,心静自然凉。另外,《武林旧事》中记载,宋代每年六月六那天,城里人便“登舟泛湖,为避暑之游”,在船上享受各种新鲜水果、美味饮料。

8、静坐采莲,登高赏景

静坐、采莲、泛舟、垂钓、弹琴、登高赏景,也是古代人常见的户外避暑娱乐方式。古代人跟自然亲密接触,天人合一,修身养性,以静制热。

9、古人穿着有时比现在更开放

一般人都以为,即便是夏天,古代人都是穿得里三层、外三层。于是有人问,古代人怎么受得了?其实古人并非裹得那么紧,相反在某些朝代,比现在更开放。

魏晋前,男人爱在夏天打赤膊,女人们则穿开裆裤。原来,古人外穿深衣(即上衣下裳连体的一种服装),里面多穿胫衣。它是裤子的原始雏形,但它仅有两只裤管,上端用带子系在腰部,是没有裆的。这样着装很容易走光。所以,除非过河否则不能轻易提起下裳。

在唐朝,女性追崇薄、透、露,多穿半臂装和袒胸装。张艺谋的电影《黄金甲》中的服装设计是尊重事实的。李治曾两次下令,要求臣民着装得体,但当时的国母、后来的大周皇帝武则天喜欢赶时髦,虽然禁露令一时有效,但“旋又仍旧”。

10、睡觉用瓷枕更凉快

“云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说的就是古人最爱的瓷枕。瓷枕枕面是一层釉,性清凉,适合消夏。床帐挂药包促进睡眠古人在帐内悬挂茉莉、珠兰等香花,夜里沁人心脾,对促进睡眠有用。还可在床前悬挂香囊,其中含有中药材如艾草、薄荷、菖蒲等,堪称环保蚊香。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古代是怎么统计人口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事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大国,但想要准确统计出全国的人口数字也不是一件易事,毕竟直到今天我们也很难统计出最精准的人口数量。现代主要还是根据户口来计算人数,那古时候究竟通过何种办法来统计全国人口呢?其实这对于古人来说也是一个头疼事,因为古时候百姓居住的十分分散,想要统计只能每个地方都走到,这种事施行起

  • 古代犯什么罪诛九族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事件

    对古人来讲,强大的宗族是自己一生的依靠,而自己所做的一切也是为了整个家族。如果犯了诛九族的罪,那就是死了也无颜面对列祖列宗。所以皇帝们对自己痛恨至级的人就会采用这种“让他们死不瞑目”的狠毒方式。诛九族就是把所有你能叫出名字的亲戚杀死,九族包括:父族(四族):1自己一族;2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3出嫁的

  • 古代人为什么诛九族不会跑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事件

    在古代的刑法之中,真正让人感觉到后怕的就算是诛九族的刑法了吧。可能其他的刑罚比较残酷,但这往往不会是最彻底的。所谓的诛九族,其实大家可以理解成就是一个大家族之中,一个同姓的人都不会放过,哪怕一点血缘关系的也会被斩首。既然诛九族这么可怕,那为什么古代人在面临着诛九族的刑法来临时,为什么没有传出逃跑的消

  • 历史上有几次诛九族的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事件

    在重视亲缘血统的中国人里,一直都有一项被称为灭门律条的刑罚,那就是株连九族,其实在诛杀九族之外,还有七族、三族等刑律,这些殃及家人的惩罚都出自与“族”刑。其中以九族最为酷烈,就是将犯罪者所在的大家族中从高祖、曾祖、祖父、父亲、本人、子、孙、重孙、玄孙这九辈人全部杀光。这种牵连甚众的刑罚其实在中国源远

  • 2021年1月4日:李香琴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李香琴(1930年1月13日),原名李瑞琴,广东顺德人,粤剧界出身,香港粤语电影演员。早年居于澳门,入读励群小学;从小爱好粤剧,十六岁正式踏足舞台,曾有“二帮王”(“二帮”即粤剧中的第一女配角)之称。据港媒报道,2021年1月4日资深演员李香琴因病在家中去世,享年88岁。其女儿已经向亲友通知母亲病逝

  • 心梗会引发什么并发症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事件

    心梗一般指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本病在欧美最常见,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中国近年来呈明显上升

  • 为什么会心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事件

    心梗即急性心肌梗死,会引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急性心梗本在欧美较为常见,但是中国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病因患者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块(血栓),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另外

  • 古代三妻四妾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事件

    男子最羡慕的就是古代,为什么?因为他们可以有三妻四妾,妻妾成群。电视里不是天天演这个么?而到了近现代就比较悲催了,只能是“一夫一妻”,一个男子同时娶两个女人,和两个女人登记结婚,是要犯法的。那么,古代真的是“三妻四妾”么?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呢?因为,即使是在古代,也是“一夫一妻”制。但是,准确的来

  • 古代人冬天怎么御寒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事件

    如今冬季来临,北方人有暖气过冬,南方人有空调过冬,哪怕是在外面,也有暖宝宝、热帖等各种神器,要想冻伤是几乎不可能的,但是在古代,既没有暖宝宝,又没有热帖,更加没有空调、暖气,古人是如何过冬的呢?今天就来说说古人过冬的六种方式。第一种:烤火这是最为简单的一种取暖方式,其实在人类出现之后,这种方式便出现

  • 不同时期流行给新生儿取什么名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事件

    取名,是新生儿的头等大事,而通过家长对新生儿的取名也能清晰的了解时代变迁与潮流。你知道我国不同时期取名都流行哪些吗,一起来看看吧。1949年之前这批人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前,名字中,使用频度排在前十位的是:英、秀、玉、珍、华、兰、桂、淑、文、明。1949-1966年这批人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后文革之前,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