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牧野之战为什么周武王会胜

牧野之战为什么周武王会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775 更新时间:2024/3/14 4:15:12

牧野之战结束了商王朝五百多年的统治,奠定了周王朝八百年江山。交战双方,周是商的诸侯国,实力原本比商要小,牧野之战中,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军约为五万人,商军约为七十万人,周武王为何能大败商军呢?(史记: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

(一)、不断发展势力,乘商内乱,发动进攻

为推翻商朝,周不断发展势力,扩张领土,翦商羽翼,壮大自己,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势,改变了周商的力量对比。除此之外,周文王还麻痹纣王,笼络贵族,这样不仅得到本国百姓的支持,还能得到商国百姓和部分失意贵族的同情,造成人心向周的局面。周武王即位后,继续进行战争准备,孟津观兵时,诸侯们都认为“纣可伐”,但武王仍然觉得时机不成熟。直到商纣囚箕子,杀比干,贬微子,内部分崩离析,武王才认为时机成熟,亲自率军攻打商朝。

(二)、选择有利时机,乘虚直捣朝歌

周武王选择进攻纣王时,商朝的主力远在东南地区作战,朝歌空虚。周军的进攻,是一次远距离的奔袭战,而且要与各地诸侯取得战略上的协同。如果不是抓住商军主力远在东南,一时难以回救,周军不一定能打败力量占优的商军。也正是因为如此,周军的部队在开进的过程中,沿途没有遭到商军的抵抗,进展十分顺利。

(三)、以“吊民伐罪”相号召,联合诸侯共同伐商

战前,周武王为了提高周军士气,与诸侯会盟孟津时,向周军和诸侯之师声讨商纣王的罪行,表明自己是“吊民伐罪”的正义之师。不仅坚定了将士胜利的信心,也争取了商地军民的同情和支持。周武王又宣布纪律,有功者赏,有罪者罚,鼓励将士立功。为统一作战行动,规定战斗纪律和对待俘虏的政策。通过这些,周武王和诸侯们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达成了一致。

(四)、作战指挥上,周军始终保持严整的队形

周军虽然人数远远少于商军,却队形保持完整,不给商军有可乘之机。然后,以吕尚率领战斗力较强的先锋部队首先从正面冲击商军,商军第一线部队都是奴隶和俘虏,未战先溃,并且纷纷倒戈。这时,周武王便投入主力,猛烈突击敌阵,商军阵势被完全打乱,随后便溃败。

商纣王之所以迅速灭亡,有三个原因:1、以商纣王为首的奴隶主集团众叛亲离;2、对东方进行长期的掠夺战争,削弱了朝歌的力量;3、商纣王大意轻敌,对周没有防范,直到周军压境,才临时用奴隶和战俘组成军队仓促应战。这些奴隶和战俘乘机起义,倒戈一击,成为商军一败涂地的重要原因。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黄天荡战役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事件

    黄天荡之战为公元1130年(宋建炎四年,金天会九年),宋军在长江黄天荡(位于南京市栖霞区)东西水域,截击金军归师的著名水战。背景 公元1129年(宋建炎三年、金天会八年)十月,金军第三次南下深入长江地区,攻破建康(今南京),直逼临安。宋高宗赵构南逃至明州(今宁波)。第二年正月,金军攻明州,赵构乘船入

  • 心理暗示的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人都会受到心理暗示。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它是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学习能力:当人处于陌生、危险的境地时,人会根据以往形成的经验,捕捉环境中的蛛丝马迹,来迅速做出判断;当人处于一个环境中时,会无时无刻不被这个环境所“同化”,因为环境给他的心理暗示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学习

  • 天书运动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事件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为洗刷澶渊之盟的城下之耻,而掀起了“天书降神”的泰山封禅运动。另有说法是真宗迷信道教,大搞荒诞无稽的迷信活动。事件背景在"澶渊之盟"的背景之下,宋辽议和对"天无二日"的中国中心论造成巨大冲击,宋真宗闷闷不乐,王钦若向真宗建议:“陛下以兵取幽蓟,乃可涤此耻。”真宗很不愿

  • 三御碑是哪座碑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事件

    先天太后之赞碑,是老子故里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景区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通古碑刻,因系宋真宗“御书御制并篆额”,故亦称其为三御碑。概述该碑由宋真宗皇帝亲自撰文、亲自书丹、亲自题写碑名。形体高大,气势恢弘,高8米,宽2米,厚0.67米,重50多吨。碑冠刻成盘龙状,碑座为赑屃,翘首瞪目,栩栩如生。碑身边

  • 宋真宗参拜立碑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事件

    作为封建时代的皇帝,对于老子还是很重视的。就像宋真宗在1014年的时候去老子的出生地参拜,甚至之后还亲自制作了一座碑,即先天太后之赞碑,又称为三御碑。所谓三御碑即碑文(御笔)、书写(御书)、碑头设计(篆额)都是由皇帝一人完成的,所以价值极高。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正月,宋真宗来老子生地的朝拜既

  • 孟加拉白虎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事件

    白化孟加拉虎(英文名:Bengal White Tiger):也称孟加拉白虎,简称“白虎”,是孟加拉虎的一个变种。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孟加拉虎原本橙黄色底黑色条纹的毛发转变成白底黑纹。第一只野生孟加拉白虎于1951年在印度被发现并捕获,被取名为“莫罕”。世界上现有的几百只白虎全都是它的子孙。物种简史第

  • 明史案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事件

    康熙二年(1663)五月,明史案终于结案。此案先后牵连千余人,妻子被发配东北沈阳附近的宁古塔者几百人。凡作序者、校阅者及刻书、卖书、藏书者均被处死。被杀者共七十余人。其中庄廷鑨之弟庄廷钺、李令皙、茅元铭、蒋麟征、张寯、韦元介、潘柽章、吴炎、吴之镕、吴之铭等十四人凌迟处死;归安,乌程的两名学官处斩。湖

  • 明史案是不是冤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明史案,由庄廷鑨编写《明史》而引发的清初最大的文字狱案。所有列名参校、刻印买卖者均因此获罪,重辟70余人,凌迟18人。案件背景明代有一位内阁首辅朱国祯,是浙江乌程县(今属浙江湖州)人。他爱好著述,写了一部明史,起名叫《史概》。他死后,家道中落,后人将未出版的书稿列传部分卖给了同乡富户庄廷鑨。传说庄廷

  • 乌龙球算谁的进球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事件

    “乌龙球”引用到足球赛场上,指本方球员误打误撞,将球弄入自家大门,不仅不得分,反而失分,这与民间传说的主旨十分吻合。“乌龙球”,读音为wūlóng qiú,是由英语的“OWN GOAL”一词音译而成的汉语词语,意为“自进本方球门的球”。“自摆乌龙”是乌龙球的成语说法,它源于广东的一个民间传说:久旱之

  • 巴比伦之囚是什么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巴比伦之囚是指公元前597~前538年期间,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两次征服犹太王国,大批民众、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员被掳往巴比伦,这个事件被称为巴比伦之囚。基本简介巴比伦之囚Babylonian Captivity公元前597~前538年,犹太王国两度被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