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走马灯的原理

走马灯的原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044 更新时间:2024/1/16 10:07:11

走马灯古称蟠螭灯(秦汉)、仙音烛转鹭灯(唐)、马骑灯(),汉族特色工艺品,亦是传统节日玩具之一,属于灯笼的一种。见于元夕、元宵、中秋等节日。灯内点上蜡烛,烛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令轮轴转动。轮轴上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投射在屏上,图象便不断走动。因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

由于走马灯仿佛几个人在你追我赶,也用来比喻来往穿梭不停的事物。

历史来源

许多古籍都有关于走马灯的记述。走马灯上有平放的叶轮,下有燃烛或灯,热气上升带动叶轮旋转,这正是现代燃气涡轮工作原理的原始应用。

正月15元宵节,民间风俗要挂花灯,走马灯为其中一种。外形多为宫灯状,内以剪纸粘一轮,将绘好的图案粘贴其上。燃灯以后热气上熏,纸轮辐转,灯屏上即出现人马追逐、物换景移的影像。在宋朝就有走马灯,当时称“马骑灯”。元代谢宗可咏走马灯诗云:“飙轮拥骑驾炎精,飞绕间不夜城,风鬣追星来有影,霜蹄逐电去无声。秦军夜溃咸阳火,吴炬霄驰赤壁兵;更忆雕鞍年少日,章台踏碎月华明。”因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

制作原理

加热空气,造成气流,并以气流推动轮轴旋转,按此原理造成的灯就是走马灯。走马灯的发明,至晚在宋代。宋代吴自牧的著作《梦粱录》述及南宋京城临安夜市时,已指出其中有买卖走马灯的。周密《武林旧事》在记述临安「灯品」时也说:「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可见,走马灯在南宋时巳极为盛行。

在一个或方或圆的纸灯笼中,插一铁丝作立轴,轴上方装一叶轮,其轴中央装两根交叉细铁丝,在铁丝每一端黏上人、马之类的剪纸。当灯笼内灯烛点燃後,热气上升,形成气流,从而推动叶轮旋转,于是剪纸随轮轴转动。它们的影子投射到灯笼纸罩上。从外面看,便成为清末《燕京岁时记》一书中所述「车驰马骤、团团不休」之景况。

走马灯虽是个玩具,但其与近代燃气轮机的原理,却如出一辙。

现代用法

在这些用法之中,走马灯也常称作跑马灯。现代人用火炭烧起来作气流动力改为电风扇带动马灯运。

流动字幕显示屏

或直向不断移动的字幕,常用于电视新闻镜面,如新闻跑马灯。

新闻跑马灯(简称“跑马灯”)是在电视新闻画面上的一个小空间,通常是用来显示头条新闻或是新闻报道中较小的细节。跑马灯有时也指在某些建筑物、网站或室内空间用来表现讯息的显示版。

网站跑马灯

在电脑上当然也可以弄出新闻跑马灯这个玩意,早在二十一世纪初,新浪网、搜狐网就已经推出网络新闻跑马灯技术。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隔夜菜的危害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隔夜菜就是放置了一夜的菜,由于部分绿叶类蔬菜中含有较多的硝酸盐类,煮熟后如果放置的时间过久,在细菌的分解作用下,硝酸盐便会还原成亚硝酸盐,加热也不能去除。食用危害据科学测定,有些隔夜菜特别是隔夜的绿叶蔬菜,非但营养价值已破坏,还会产生致病的亚硝酸盐。储藏蔬菜中亚硝酸盐的生成量随着储藏时间延长和温度升

  • 榴莲食用禁忌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事件

    榴莲是热带著名水果之一,原产马来西亚。东南亚一些国家种植较多,其中以泰国最多。中国广东﹑海南也有种植。榴莲在泰国最负有盛名,被誉为“水果之王”。它的气味浓烈、爱之者赞其香,厌之者怨其臭。食用禁忌广东人称:“一个榴莲三只鸡”。《辞海》和《本草纲目》中都说,此话一点不夸张。果肉含有极高的糖分、蛋白质、淀

  • 间歇泉是如何形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间歇泉是间断喷发的温泉,多发生于火山运动活跃的区域。有人把它比做“地下的天然锅炉”。在火山活动地区,熔岩使地层水化为水汽,水汽沿裂缝上升,当温度下降到汽化点以下时凝结成为温度很高的水,每间隔一段时间喷发一次,形成间歇泉。形成原因间歇泉是这样形成的:在火山活动地区,炽热的熔岩会使周围地层的水温升高,甚

  • 草船借箭的主角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事件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引生创作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推动着智慧的启迪与发展。但在正史《三国志》中,“草船借箭”却是孙权所为,诸葛亮平生并未做过“草船借箭”这件事。孙权“草船借箭”在巢湖,确切一点是在巢湖濡须口。吴大

  • 濡须之战的背景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事件

    濡须之战是发生于东汉末年至三国后期,吴国与魏国之间前后共计四次的战争。因战场主要在濡须附近而得名。曹操亲征濡须,逐渐占据上风。至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孙权退走,并遣使求降。在曹操去世后,曹魏又对濡须发起两次进攻,曹仁惨败于朱桓,司马昭惨败于诸葛恪。背景东关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重要性在于,如果东

  • 第一次濡须之战的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事件

    濡须之战是发生于东汉末年至三国后期,吴国与魏国之间前后共计四次的战争。因战场主要在濡须附近而得名。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冬,曹操平定关中后,解除了后顾之忧,便决定对孙权用兵。战役前期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率领着大军南下而出濡须,号称步骑四十万,临江饮马。孙权以甘宁领兵三千为前部督,

  • 第二次濡须之战的具体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事件

    东关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重要性在于,如果东吴丢失濡须口,魏军就可以进入长江,进而攻占牛渚(采石矶),逼近建业(南京),所以,东关为天下兵家的必争之地。濡须之战是发生于东汉末年至三国后期,吴国与魏国之间前后共计四次的战争。因战场主要在濡须附近而得名。建安十九年(214年),孙权攻皖城,魏将张辽从合肥

  • 第三次濡须之战的过程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事件

    赤壁之战后,曹操和孙权之间爆发了多次战争,其中发生的如曹孙隔江凝望、甘宁百骑劫营、张辽威震逍遥津等故事都令人津津乐道。相比之下,在建安二十二年(217)爆发的第三次濡须之战得到的关注则要少得多,实际上这场战役对三国格局造成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战役背景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阳病世,

  • 第四次濡须之战的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事件

    濡须最早进入东吴政治集团视野。东吴将领陈武仁厚好施,在庐江郡(濡须是在庐江郡的境内),无论是乡里人,还是远方客,大多依讬于陈武。濡须之战是发生于东汉末年至三国后期,吴国与魏国之间前后共计四次的战争。因战场主要在濡须附近而得名。经过前三次的战平、东吴求和、魏军战败,濡须口迎来了第四次战役。魏景初三年(

  • 火星间歇泉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事件

    远古火星存在超级间歇泉喷射8公里高地球喷泉相形见绌。地球上的间歇泉有两种形成方式。一种是,水被从地下逃逸出的蒸汽流冲入高空;另一种喷泉涌出地表的二氧化碳气泡形成的。这两种方式都能形成非常壮观的喷泉。例如,美国怀俄明州黄石国家公园的“老忠实”间歇泉,把滚烫的水喷射到大约45米的高空中。科学家表示,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