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印刷体是什么字体

印刷体是什么字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524 更新时间:2023/12/5 18:42:20

印刷体,指印刷时用的字体或类似印刷时用的字体。英印刷体有Times New Roman等,中文印刷体有体等。

印刷体横平竖直,字符框架搭得很规范。举宋体为例,它横细竖粗、结体端庄、疏密适当、字迹清晰。读者长时间阅读宋体,不容易疲劳,所以书籍报刊的正文一般都用宋体刊印。

常用字体

宋体字

宋体字并非源于宋代,而是在明代确立。出现在宋代的为老宋体。

宋体字是印刷行业应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字体,根据字的外形的不同,又分为书宋和报宋。宋体是中国明代木版印刷中出现的字体。宋体字的字形方正,笔画横平竖直,横细竖粗,棱角分明,结构严谨,整齐均匀,有极强的笔画规律性,从而使人在阅读时有一种舒适醒目的感觉。在现代印刷中主要用于书刊或报纸的正文部分。

宋代“兴文教,抑武事”,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景象。印刷出版业在宋代进入了黄金时代,雕版印刷兴旺,刻书中心发展较快,活字印刷发明。元、明大量翻刻宋本。宋体字起源于明代,清人蒲松龄说:「隆、万时有书工专写肤郭字样,谓之宋体。刊本有宋体字,盖盼于此」。宋体字便于书写和刻写,字体美观端庄,适应了印刷出版业的行业操作要求,成为宋代文化造极的见证者。

中国书法和雕版印刷的结合产生了宋体字,因此,宋体字不但有中国书法的魅力,还具有雕版印刷及木版刀刻的韵味。

楷书

也叫“正书”、“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草书

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未,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隶书

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篆书

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有隶、楷之间的过渡。

行书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始于汉末。

黑体

机器印刷术的历史产物。至少已有一百年的时间,黑体汉字抹掉了汉字手书体的一切人为印迹及其造字渊源,没有手书的起始和收笔;它以几学的方式确立汉字的基本结构(它是构建性的,而非书写性的),其均匀的笔划宽度和平滑的笔划弧度表现出一种稳定的、充满机器意味的无时间性及共时性特征。

仿宋

顾名思义是宋体的便体,也是印刷体。

标识设计

标准

印刷体是企业在不损害原有标志的设计理念和视觉结构形式的原则下,针对印刷方式的不同表现和印刷技术、制作程序的限制,制作标准字的各种变体设计,并以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如,线条粗细变化的表现形式及其应用规范,标志字型的表现形式及应用规范,线框空心体,网纹、线条的表现形式及其应用规范。

印刷体实际上是标准字基本要素和其他基本要素的组合。由于标准字应用在平面印刷品、立体空间物体、特殊材料的霓虹灯、布匹上刺绣等各种媒体时存在差异及工艺制作的技术性问题,因此对标准字的设计往往采用变体,以加强标准字的传达功能。

设计要求

在印刷体的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印刷体的设计应建立在印刷和制作工艺的客观要求上。醒目、有个性,才能达到传神的效果。常用的变体设计有放大或缩小变形,图底互换或黑白反转变形,字体的线框空心体,网点、线条的变形或将二次元的平面图形设计成三次元的立体设计。

第二,印刷体的设计应强调标准字的整体性、集合性效果。可以将标准字连续并列重复组合,这样不仅可以改变标准字简单独立的效果,而且还起到通过视觉要素的反复和强化增加视觉传达效果的作用。印刷体可用于包装纸、手提袋、广告招贴之中,从而避免因标准字的简单重复而使消费者产生反感。在整体性的设计过程中,印刷体的集合构成应抓住标准字的造型和编排特征,同时强调与其他要素的配合,如做底,加框,立体,投影等,使其具有特色。同时还要注意标准字的动感表现,如大小、面积、色彩和结构组合等。

字体功能

印刷体的主要功能就在于其形体上的变化所能实现的认同功能。由于字体的造型不同,印刷体能给人不同的影响,从而实现不同的企业识别系统的传播。以细线构成的字体容易让人联想到纤维制品、化妆品、香水、女性用品等,以圆滑的线段构成的字体给的人感觉是食品、糖果、糕点、香皂、儿童用品等,而以直线、粗线构成的有力的字体,易让人联想到机械、工业制品、工具类用品。通过不同的字体的变化和规范,使消费者和员工形成对企业标志的识别和认同。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1961年9月18日:达格·哈马舍尔德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事件

    达格·哈马舍尔德(Dag Hammarskjöld),全名达格·亚尔马·昂内·卡尔·哈马舍尔德,1905年7月29日出生于瑞典荣彻平。卒于1961年9月18日。瑞典政治家,联合国第二任秘书长。1953年4月7日,联合国大会根据安全理事会的推荐一致任命达格·哈马舍尔德为联合国秘书长。1957年,达格·

  • 1905年9月18日:葛丽泰·嘉宝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Greta Lovisa Gustafsson,1905年9月18日-1990年4月15日),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瑞典籍好莱坞影视演员。1926年,葛丽泰·嘉宝拍摄在好莱坞的第一部默片《激流》。1930年她出演了个人首部有声电影《安娜·克里斯蒂》,并获得第三届奥

  • 1988年9月18日:香港轻铁通车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事件

    轻铁(Light Rail;通车时称轻便铁路,后来改称九广轻铁,最后改为现时名称)是香港的一条轻型铁路系统,行驶于新界西北部的屯门及元朗。轻铁由九广铁路公司拥有,于2007年12月2日两铁合并起,租予香港铁路有限公司营运。轻铁的代表颜色,两铁合并前为橙色,而合并后则因为和东涌线颜色相近而改为泥黄色;

  • 合肥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事件

    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军与曹军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孙权在位时期,曾多次出兵北伐,发动两次合肥之战,意图由此进攻曹魏,双方各有胜负。孙权最终还是未达成预定目标。嘉禾六年(237年),辽东太守公孙渊背叛曹魏,自立为燕王。赤乌二年(239年),孙权派羊衜等远征辽东,但公孙渊已于此前为司马懿攻

  • 夷陵之战的战争影响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事件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称

  • 赤壁之战的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事件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曹操率二十万众顺江而下。东吴的左右督周瑜、程普

  • 襄樊之战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东汉末年的襄樊之战,亦称为关羽北伐、襄樊战役或荆州争夺战,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部将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的一次重要战役。此战中,关羽先是围困襄阳、樊城。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援樊城,却遭遇了因为暴雨而导致的“汉水溢流,害民人”的天灾,以致于水淹七军。关羽趁机

  • 石亭之战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事件

    三国时期,魏、吴两国对江淮地区进行激烈的争夺,都伺机寻歼对方主力。公元228年,吴国鄱阳(今江西鄱阳)太守周鲂用诈降诱敌之计致书魏国曹休,表示愿意叛吴归魏,请求曹休派兵接应。曹休中计,率军10万向皖(故治今安徽潜山),与另外两路魏军同时深入吴地。孙权率军进驻皖口(今安徽怀宁皖水入江处),派陆逊、朱桓

  • 罗斯威尔飞碟坠毁事件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事件

    罗斯威尔事件(Roswell UFO incident)是指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罗斯威尔市1947年发生的飞碟坠毁事件。美国军方对外单方面宣称坠落物为实验性高空监控气球的残骸。因该计划(Project Mogul)当时尚属绝密而没有当即公开细节;而许多民间UFO爱好者及阴谋论者则认为坠落物确为外星飞船,

  • 天池水怪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事件

    “天池水怪”据目击者描述出现于中国长白山天池,长白山天池坐落在吉林省东南部,是中国最深的湖泊,也是吉林与朝鲜的交界之处。而最深的湖泊与长白山特殊的政治地位更为天池水怪添加了许多神秘的色彩。出现记录1980年的10月9号的《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天池怪兽目击记”的文章,其大概内容是作者在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