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武将和文官针对戚家军的绞杀:蓟州兵变

武将和文官针对戚家军的绞杀:蓟州兵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449 更新时间:2023/12/9 3:37:33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十月二十日,大明九边重镇之一的蓟州发生了一场兵变,史称蓟州兵变。

通过《明史·神宗本纪》没有任何相关记载的情况来看,这次兵变似乎并不起眼,《明神宗实录》中虽然记载了这次兵变,但也是一笔带过的说明了兵变的起因“防海兵以要挟双粮鼓噪”及兵变的结果“擒其倡乱者正法,余党尽驱南返”。

万历二十三年十月二十日:“己未,防海兵以要挟双粮鼓噪,蓟镇督、抚、道臣擒其倡乱者正法,余党尽驱南还。奏闻兵部覆请,报可。——《明神宗实录》

张居正于万历十年病逝后,万历朝的兵变就开始接连不断地发生,其中规模和影响力较大的有万历十一年的广东罗定兵变、万历十三年的四川建武所兵变、万历十五年的郧阳兵变、万历十七年的云南永昌兵变和万历十九年的京营军官哗变,所以,在《明史·神宗本纪》的编撰者看来,因防海兵“要挟双粮鼓噪”而发生的蓟州兵变很是寻常不需要特意提及。

然而,根据《两朝平壤录》中的记载来看,发动蓟州兵变的防海兵是驻防于蓟州的南兵,再根据《明史·王保传》中“蓟三协南兵营,戚继光所募”的记载来看,这些防海兵其实就是戚家军。

确定了发动蓟州兵变的防海兵是戚家军后,这场兵变就显得不那么寻常了,因为戚家军一向以军纪严明著称于世,连戚家军都能因为粮饷问题而不顾军纪发动兵变,难道真的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吗。

结合《两朝平壤录》中“南兵撤回时,以王赏不给鼓噪于石门寨”和《明史·王保传》中“(南兵)道石门,鼓噪,挟增月饷”的记载来看,戚家军发动蓟州兵变的原因确实是粮饷问题,但是《两朝平壤录》中“(王保)遂以激变耸惑军门”却使蓟州兵变显得颇为耐人寻味。

平壤南兵撤回时,以王赏不给鼓噪于石门寨。总兵王保与南兵有小忿,遂以激变耸惑军门,千三百名保尽诱杀之,人心迄愤惋,故招募鲜有应者。——《两朝平壤录》

“遂以激变耸惑军门”说明兵变是王保为诬陷戚家军而找的借口,戚家军很有可能并未发动兵变,并且根据戚家军在同凶悍的倭寇作战时的战损来看,如果《两朝平壤录》中“(戚家军)千三百名保尽诱杀之”的记载是准确的,那么就可以确定当时的戚家军并没有携带武器,所以,只要能证明《两朝平壤录》中戚家军损失“千三百名”的记载为为真,就能得知戚家军到底有没有发动兵变。

距离兵变发生一年前的万历二十二年十月初三,辽东巡抚李化龙曾在奏疏中提到:“南兵东征稍有损伤,合无仍募足三千七百名”,距离兵变发生两年后的万历二十五年,兵部的一道奏疏中曾提到:“原议调发南兵两千名”,再结合《两朝平壤录》中蓟州兵变后戚家军“招募鲜有应者”的记载来看,《两朝平壤录》中戚家军损失“千三百名”的记载确实是真的,所以,戚家军虽然因粮饷问题而发生了鼓噪,但却没有发动兵变。

査得吴惟忠所领浙兵,原系防倭兵数,前者东征稍有损伤,合无仍募足三千七百名,其安家银两即取足于宽奠募兵银内,或即于台兵内抽补,令驻扎山海、石门等处操练,遇有倭警,调发凤凰城一带防御,无事仍回蓟镇。——李化龙《抚辽疏稿》

如此一来,蓟州兵变的真相也就清楚了,没有携带任何武器的戚家军仅因粮饷问题忍无可忍而发生了“鼓噪”,结果却遭到了蓟州总兵王保的诱杀,损失了“千三百名”,并且根据《明史·王保传》和《明神宗实录》中的记载,事变发生后,虽然有戴士衡、汪以时等正直的御史替戚家军鸣不平,主张对王保“遣官按问”,但是在御史马文卿和兵部尚书石星的颠倒黑白下,王保竟然成了平定兵变的功臣。

蓟三协南兵营,戚继光所募也,东征撤还,道石门,鼓噪,挟增月饷,保诱令赴演武场,击之,杀数百人,以反闻。给事中戴士衡、御史汪以时言南兵未尝反,保纵意击杀,请遣官按问。巡关御史马文卿庇保,言南兵大逆有十,尚书石星附会之,遂以定变功进保秩为真,荫子。——《明史·王保传》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王保为何在诱杀了戚家军后还能被石星和马文卿说成是平定兵变的功臣?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戚继光为何要组建戚家军说起。

岑港之战后,戚继光痛感卫所制的败坏和卫所士卒战斗力的低下,决心编练一支军纪严明、战力强悍的新军来抵御倭寇,于是在嘉靖三十六年二月,戚戚继光向总督胡宗宪提出了练兵之议,结果到嘉靖三十七年,胡宗宪才同意了戚继光编练新军的建议,当年十一月,三千七百名戚家军编练完成,随即开赴台州前线抗倭,取得了重大胜利。

隆庆元年,戚继光和戚家军被调至蓟州,在这里,戚继光提出了以戚家军为教导队练兵十万的建议,结果是泥牛入海。

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因为戚继光练兵的核心是将领专兵、募兵为主和严明军纪,虽然这些是戚继光为重振大明军威而提出的,但将领专兵是那些掌握军政大权的文官所绝对不能容忍的,募兵为主又是那些靠兼并军屯田地、压榨卫所士卒取利的武将中的保守势力所绝对不能容忍的。所以,戚家军因粮饷问题而发生“鼓噪”后,武将中的保守势力王保“尽诱杀之”、马文卿和石星将王保说成是平定兵变的功臣也就不难理解了。

理解了这些,再来看文官在蓟州兵变发生后将“南兵鼓噪罪首叛胡怀德及伪军师李无逸等凌迟、斩首有差,仍令枭示各边镇”的处理方式,就不难发现文官正是想通过坐实戚家军发动兵变的方式来证明戚继光练兵的建议根本行不通,进而防止再有其他人效仿戚继光。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蓟州兵变就是武将中的保守势力和文官针对戚家军的联合绞杀。

标签: 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陈友谅的实力雄厚,为什么还是敌不过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陈友谅,元末,历史解密

    陈友谅,元朝末年群雄之一、农民起义领袖,陈汉开国皇帝,曾多次与朱元璋交战。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正所谓乱世出枭雄。在元末爆发农民起义后也是如此。在赶跑蒙古人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郭子兴、徐寿辉等红巾军。不过后来,陈友谅、朱元璋等人先后掌握了几支军队的大权,成为了不可忽略的力量。

  • 清朝皇冠上的珍珠是从哪里弄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乾隆,清朝,历史解密

    珍珠,是软体动物珍珠贝、珠母贝体内因内分泌作用而生成的一种珠粒,从古到今一直被视为一种十分名贵的装饰品,被称为“有机宝石”。在古代由于没有人工养殖技术,珍珠全部来自于野外采集,更加显得弥足珍贵。历代帝王将相、达官贵人,都对珍珠趋之若鹜。清朝皇帝对于珍珠的爱好尤为强烈,在他们的皇冠上,珍珠是必备之品。

  • 清朝一大户公子不顾世俗和妹妹成亲,生下一儿子遗臭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清朝,历史解密

    但是在清朝的时候,有一个大户公子就不顾世俗的眼光与自己的妹妹成亲,而且还生下了一个儿子,但是这个而在在历史上的名声不是很好。他就是李鸿章。李鸿章是今天的主人公李文安和他的妹妹生下的孩子,说是李文安的妹妹,但其实李文安和他没有血缘关系,这个妹妹是李文安的父亲在大街上捡的,因为妹妹有天花,在古代天花是不

  • 古代大理国是一个 什么样的王朝 大理国是怎么成为最佛系的王朝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古代,大理国,历史解密

    对古代大理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大理国到底是什么样的?大理国为什么会成为最佛系的王朝?我们曾经在某些文学作品当中,看到过大理国的身影。其实,在历史上大理国曾经是真实存在的,就在我国的西南部,大理国的疆域囊括了贵州、云南、四川和缅甸、越南的部分地区。但是,历史上的大理

  • 费祎是刘备留给刘禅的栋梁之才,可惜却惨遭刺杀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费祎,三国,历史解密

    要是问蜀国的第一功臣是谁,那肯定是诸葛亮无疑了,是他陪着蜀国从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一名“青壮年”。诸葛亮在世时一直想继续壮大蜀国,他想带领蜀国克复中原、恢复汉室,可惜诸葛亮也是凡夫俗子,同样也逃不过生老病死。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时积劳成疾,身死于“五丈原”,诸葛亮的死对蜀国来说就是天

  • 令人羡慕的4对名人夫妻:爱情成了传奇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郁达夫,王映霞,民国,历史解密

    冰心与吴文藻。吴文藻赞美冰心“是一位新思想旧道德兼备的完人”。她的婚恋观,如宗教般神圣;而他自己也不失表明,“爱了一个人,即永久不改变”,即“为不朽的爱了”。朱自清与夫人陈竹隐。陈竹隐写的《忆朱自清》一文中,陈竹隐写了她与朱自清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他的身材不高,白白的脸上戴着一副眼镜,显得文雅正气

  • 唐朝兴盛的关键是什么?唐朝为何会在安史之乱后一蹶不振?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朝,历史解密

    唐朝时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唐朝为何能如此辉煌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唐朝之所以能产生如此的辉煌,得益于其“四大柱石”的出现。但“四大柱石”既是有利因素,也是不利因素。如果统治者通明贤达,则可以成为助力,如果统治者没有利用好,则会成为绊脚石

  • 安东·布鲁克纳的作品有什么风格?作品特色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安东·布鲁克纳,奥地利作曲家,历史解密

    布鲁克纳的交响曲常常是以神秘的、“云状音群”开始的——弦乐声部演奏出安静的震音或者是颤音——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主题旋律的动机或者是呈拱形的旋律线条。即使是在布鲁克纳最短小的作品(比如教堂经文歌)中,音乐所呈现的也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发展空间:不仅是因为音乐常常是缓慢的,还因为音乐在流动中有时会停下来,以便

  • 有关于三教九流的版本有多少 这些版本分别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教九流,道教,历史解密

    “……有卖狗皮膏药的,有卖跌打药的,摆地摊的,算命的,等等,纯粹是个三教九流、五花八门的自由市场。”这是从某篇文章中截取的一段话,但也从一定程度上表明老百姓对“三教九流”的看法。提到“三教九流”,人们都联想到旧社会闯荡江湖,从事一些不是很正当的行业的人。其实,这是受明清白话小说的影响,把一个中性词误

  • 曹操借给刘备五万兵马,为何刘备没有归还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三国,曹操,历史解密

    三国时代,能够有资格算得上是曹操真正对手的人并不多,但几乎大半辈子被人追着打的刘备绝对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一个。曹操奠定了魏国基础,刘备建立了西蜀,而孙权也成为了吴国的开国皇帝。然而刘备也一度是曹操的好友,两人也有过一段的“蜜月期”,双方曾在许都有过交集。青梅煮酒就是他们之间的一次有名的聚会,而也正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