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798年8月1日:阿布基尔海战爆发

1798年8月1日:阿布基尔海战爆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077 更新时间:2024/3/27 18:47:15

布基尔海战,发生于1798年8月1日—2日,也就是拿破仑对埃及的远征(1798—1801)期间,英法海军在地中海尼罗河口的阿布基尔海角(埃及)附近进行的一次交战,是世界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战役之一。结果以英军的胜利而告终,英国战役指挥官纳尔逊受封为尼罗河男爵。

阿布基尔海战结果

英国舰队用了整整两个星期的时间,才把受损的战舰修好,维修时的许多配件是从被打沉的法国军舰上拆下来的,由于这场胜利,纳尔逊受封为尼罗河男爵。纳尔逊本想移师亚历山大,搜索并击毁剩的法国舰只,但由于法军在亚历山大驻有重兵,设置了炮台,加之那里水道狭窄,因此犹豫良久之后,纳尔逊放弃了这个冒险的想法,相反他遣返了900名法国伤兵。

阿布基尔战役的胜利影响了停泊在亚历山大港内的法国运输船,这些船的水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意大利,他们思乡之情严重,眼见法国舰队全军覆没,便萌生归意,其中40艘那不勒斯商船派出代表与纳尔逊谈判,希望准许他们返回祖国,纳尔逊同意了,可当这些舰只一驶出港口,背信弃义的纳尔逊就把它们俘虏了,然后集中到海面上焚毁,舰员则被当成战俘关押起来。本来,那些来自意大利的水手与法国人离心离德,可看到同胞的悲惨下场,他们重又站到了法军一方。

纳尔逊是一位伟大的海军将领,但他对待俘虏的态度通并不人道,1799年5月18日,普斯托什金海军少将的俄国舰队攻击那不勒斯时,曾俘虏了一些法军士兵,当时允诺对他们宽大处理,可纳尔逊后来违背诺言,把这些人交给了强烈反法的那不勒斯国,绝大多数法国俘虏都被当众折磨并处死了,对于一代海军名将纳尔逊而言,这是他伟大事业的一个污点。

8月17日,在阿布基尔逗留半月,整修舰只后,纳尔逊命令索马里兹爵士率领7艘战列舰6艘缴获的法国战列舰驶往直布罗陀,两天后,他率领"先锋"号和另外2艘战列舰驶那不勒斯,留下3艘战列舰监视亚历山大。纳尔逊在那不勒斯受到英雄般的欢迎,一直敌视法国的那不勒斯国王公开表示了自己对法国仇恨,不久他就率军6万进攻罗马,失败后逃到西西里岛避难。

8月12日,也就是阿布基尔之战后的第12天,拿破仑才听说了这次海战,那时他已从开罗来到达米埃塔,正在征服下埃及,最初的谣传说法军取胜,很多英国军舰被烧毁,拿破仑不由得十分得意,后来当副官把全军覆没的真实消息告诉他时,拿破仑仿佛挨了一个晴空霹雳,半晌不语,一个人踱到沙漠中,副官听到他自言自语地说:"我的海军就这样完了?难道命中注定要毁灭在埃及吗?"

若干年后,在幽居的圣赫勒拿岛上,拿破仑对布律埃斯的指挥颇有微词,他对后者的部署非常不满,认为如果按照自己的建议把舰队停泊在亚历山大,那么,不论战斗的如发展,布律埃斯都可以得到岸炮的强大支援,不至于像这样孤军奋战。不过,拿破仑也承认,布律埃斯在战斗中"表现了最大的勇敢精神",其它法国将领也是如此。

作为一名炮兵专家,拿破仑尤其不能理解布律埃斯对岸炮的布置,他认为在海湾尽头的那个小岛上只部署5门火炮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配置至少30门大口径大炮。

战败的消息令拿破仑非常沮丧,但不服输的性格使他从不承认失败,很快他就从消沉的阴影中摆脱出来,重新部署。阿布基尔海战后,有大约3500名法国水兵生还,这还不包括纳尔逊遣返的900名伤兵,这些人对拿破仑很有帮助。他把其中1000人编成炮兵和步兵,另外1500人编成3个营的海军军团,还有1000人被用来补充亚历山大港内尚存的小舰队,这支舰队包括2艘64门炮的战列舰、6艘巡航舰、2艘方帆船、3艘通信舰,由冈多姆海军少将负责指挥。

对于英勇阵亡的布律埃斯,拿破仑表现出十足的两面派手法。8月19日,他写信给布律埃斯的遗孀表示慰问,说:"他死得光荣,他像每个士兵希望的那样,毫无痛苦的死去,您的悲伤使我感到沉痛。"也是在同一天,这位将军又致信督政府,指责布律埃斯不听调遣,刚愎自用,因无能而造成了一场灾难。

阿布基尔海战的意义

阿布基尔海战是18世纪最值得回忆的一次战斗,它显示了一支具有革新意识和战术创新思想的海军应如何行动,具有重大意义的是,这次海战解决了一直困扰海军专家们的问题:如何集中兵力攻敌之一部,同时钳制其余敌人。自1770年以来,法国海军不断对英国的海上霸权提出挑战,阿布基尔海战为这场斗争划上了句号,至少在地中海方面是如此。

阿布基尔海战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的政治影响,英国海军的胜利加强了它对俄国和其它欧洲国家的影响,直接促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的形成,1799年3月,英国、奥地利和俄国结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土耳其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直中立的苏丹塞里姆三世出现了反法倾向。

阿布基尔海战是拿破仑所遭受的所有重大挫折之一,拿破仑攻伐埃及的军队不得不被滞留在的埃及,而拿破仑本人也因为这次海战的失利不得不偷偷乘坐商船返回法国,而被留在埃及的军队三年之后只得向英军投降。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演讲稿的格式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

  • 1958年8月1日: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诞生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1958年8月1日,第一辆红旗牌轿车诞生,成为国家领导人和国家重大活动的国事用车。“红旗”轿车式样美观、典雅,内外装饰富有民族风格。最大功率200匹马力,最高车速为每小时185公里。对于中国人而言,红旗不仅是一个著名的汽车品牌,还是一种深深的情怀和神圣的记忆。对于一汽人而言,红旗更是一种强烈的责任和

  • 1895年8月1日:古田教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事件

    古田教案(英文:Kucheng massacre)是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十一日(1895年8月1日)发生于福建省古田县的一场教案。古田教案是义和团起义前(1899-1901年)最严重的教案(传教士及基督徒与异教徒直接的冲突)。古田教案事件背景1892年,江西赣州人刘祥兴以钉秤补碗为生来古田创立斋教会。而

  • 元嘉第一次北伐的背景与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事件

    元嘉北伐是指南朝宋于元嘉年间主动进攻北魏一系列的征战,共计有三次,分别于元嘉七年(430年)、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及元嘉二十九年(452年)。三次战争中宋文帝虽留守建康,各次派不同将领出征,但都会传诏传授战略。三次北伐主要目标及战场均为宋的河南失土,战事耗费了不少兵力及物资,但结果全遭失败。尤其

  • 元嘉第二次北伐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事件

    刘宋经第一次北伐大败,一时无力再举,遂整顿政治、恢复国力,以图再举。宋文帝北伐之志不曾懈怠,待国力稍见恢复后,立即着手进行北伐的准备工作。元嘉二十一年(444年),以左军将军徐琼为兖州刺史,由彭城(今江苏徐州)移镇须昌(今山东东平西南),以大将军参军申恬为冀州刺史,移镇历下(今山东济南西)次年,以武

  • 丹霞地貌形成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即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目前该定义被大多数学者们接受,也可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丹霞地貌的基本特征红色陡崖坡是丹霞地貌最重要的识别要素,不同形态和体量的陡崖坡组合成堡状、墙状、柱状等各类

  • 元嘉二次北伐的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事件

    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七月,当宋魏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宋处于战略进攻,北魏处于战略防御的地位。在战争初期,刘宋三路大军进展顺利,取得了程度不同的胜利。七月中旬,宋东路军向魏军发起攻击,青、冀2州刺史萧斌部下建武司马申元吉率军猛攻镐礅,北魏碻磝戍主、济州刺史王德弃城逃跑,宋军占领碻磝。与此同时,萧

  • 元嘉第三次北伐的经过和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事件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宋文帝得知北魏发生政变,魏太武帝被杀,遂仓卒图谋再次北伐,并得鲁爽等人支持,但太子中庶子何偃认为北方数州经历过上一次北伐后还未复原,未是时机,上一次反对北伐的沈庆之再度进谏试图阻止北伐,但宋文帝都不接纳。五月丙申,宋文帝下诏北伐,命萧思话督冀州刺史张永攻碻磝,鲁爽、鲁秀兄弟

  • 沙发的历史起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事件

    沙发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古埃及,但真正意义的软包沙发则出现于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当时的沙发主要用马鬃、禽羽、植物绒毛等天然的弹性材料作为填充物,外面用天鹅绒、刺绣品等织物蒙面,以形成一种柔软的人体接触表面。如当时欧洲普遍流行的供大众使用的华星格尔(Farthingle)椅,是最早

  • 瓜步之战的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事件

    自从西晋灭亡之后,中国就进入了战火纷飞的南北朝时期,很多中原人民都进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时代,也是各个国家致力于统一的时代。瓜步之战就是其中的例子,也被称为元嘉北伐。南方的刘宋取代晋朝后,北方的北魏也把握住时机崛起,南北形成势均力敌的局面。在公元423年11月,北魏未成年的太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