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冰雹的预测防范

冰雹的预测防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432 更新时间:2024/2/3 16:43:36

冰雹是春季节一种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的灾害性天气。冰雹出现时,常伴有大风、剧烈的降温强雷电现象。一场冰雹袭击,轻者减产,重者绝收。气象台站根据天气图、卫星云图分析和雷达监测,虽能提前作出预报,但准确中仍然不是很理想。经过长期的观察实践,人们总结了一些常见的预测冰雹的经验。

常见经验科普

热:如果下雹季节的早晨凉,湿度大,中午太阳辐射强烈,造成空气对流旺盛,则易发展成积雨云而形成冰雹。故有“早晨凉飕飕,午后打破头”、“早晨露水重,后晌冰雹猛”的说法。

辨风:下雹前常常出现大风而风向变化则烈。农谚有“恶云见风长,冰雹随风落”、“风拧云转、雹子片”等说法。另外如果连续刮南风以后,风向转为西北或北风,风力加大时,则冰雹往往伴随而来因此有“不刮东风不下雨,不刮南风不降雹”之说。

观云态:各地有很多谚语是从云的颜色来说明下冰雹前兆的,例如"不怕云里黑乌乌,就怕云里黑夹红,最怕红黄云下长白虫","黑云尾、黄云头,冰雹打死羊和牛",因为冰雹的颜色,先是顶白底黑,然后中部现红,形成白、黑、红乱绞的云丝,云边呈上黄色。

从云状为冰雹前兆的说法还有"午后黑云滚成团,风雨冰雹齐来","天黑闷热乌云翻,天河水吼防冰雹"等,说明当时空气对流极为旺盛,云块发展迅猛,好象浓烟股股地直往上冲,云层上下前后翻滚,这种云极易降冰雹。

听雷声:如果雷声持续,连续不断,就很可能下冰雹。这是因为冰雹云中横闪比竖闪频数高,范围广,闪电的各部分发出的雷声和回声,混杂在一起,所以听起来就会有连续不断的感觉。

识闪电:一般冰雹云中的闪电大多是云块与云块之间的闪电,即"横闪",说明云中形成冰雹的过程进行得很厉害。故有"竖闪冒得来,横闪防雹灾"的说法。

看物象:各地看物象测冰雹的经验很多,如贵州有"鸿雁飞得低,冰雹来得急"、柳叶翻,下雹天"山西有"牛羊中午不卧梁,下午冰雹要提防"、"草心出白珠,下降雹稳"等谚语。像广西就有“柳叶翻,下雹天”等谚语。要注意以上经验一般不要只据某一条就下断语、而需综合分析运用。

冰雹形成必需有以下条件:冰雹的形成需要以下几个条件。①大气中必须有相当厚的不稳定层存在。②积雨云必须发展到能使个别大水滴冻结的高度(一般认为温度达-12~-16℃)。③要有强的风切变。④云的垂直厚度不能小于6~8千米。⑤积雨云内含水量丰富。

一般为3~8 g/m3,在最大上升速度的上方有一个液态过冷却水的累积带。⑥云内应有倾斜的、强烈而不均匀的上升气流,一般在10~20米/秒以上。冰雹来临前的云图1--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冰雹来临前的云图2--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冰雹来临前的云图3--黑黄云滚翻,将要下冰蛋。

气象预报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天气雷达、卫星云图接收、计算机和通信传输等先进设备在气象业务中大量使用,大大提高了对冰雹活动的跟踪监测能力。当地气象台(站)发现冰雹天气,立即向可能影响的气象台、站通报。

各级气象部门将现代化的气象科学技术与长期积累的预报经验相结合,综合预报冰雹的发生、发展、强度、范围及危害,使预报准确率不断提高。

为了尽可能提早将冰雹预警信息传送到各级政府领导和群众中去,各级气象部门通过各地电台、电视台、电话、微机服务终端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系统等媒体发布“警报”“紧急警报”,使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提前采取防御措施,避免和减轻了灾害损失,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防治措施

中国是世界上人工防雹较早的国家之一。由于我国雹灾严重,所以防雹工作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至2013年,已有许多省建立了长期试验点,并进行了严谨的试验,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开展人工防雹,使其向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达到减轻灾害的目的。

人工防雹常用的方法有:

①用火箭、高炮或飞机直接把碘化银、碘化铅、干冰等催化剂送到云里去;

②在地面上把碘化银、碘化铅、干冰等催化剂在积雨云形成以前送到自由大气里,让这些物质在雹云里起雹胚作用,使雹胚增多,冰雹变小;

③在地面上向雹云放火箭打高炮,或在飞机上对雹云放火箭、投炸弹,以破坏对雹云的水分输送;

④用火箭、高炮向暖云部分撒凝结核,使云形成降水,以减少云中的水分;在冷云部分撒冰核,以抑制雹胚增长。

农业生产常用方法有:

①在多雹地带,种植牧草和树木,增加森林面积,改善地貌环境,破坏雹云条件,达到减少雹灾目的;

②增种抗雹和恢复能力强的农作物;

③成熟的作物及时抢收;

④多雹灾地区降雹季节,农民下地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如竹篮、柳条筐等,以减少人身伤亡。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白俄罗斯战役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事件

    白俄罗斯战役发生于1944年6月23日—8月2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联红军实施的最大的战略性进攻战役之一。是苏联红军1944年对德军十次打击(参见十次斯大林突击词条)的第五次打击。苏联红军使用集中的火炮、坦克和作战飞机之多,用两侧平行追击结合正面追击在深远纵深合围德军重兵集团,以及炮

  • 白俄罗斯战役的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白俄罗斯战役中各方面军、各军兵种妥善组织协同动作,对保障军队在战役过程中顺利作战具有重要意义。苏联红军实施了以在宽大正面同时突破德军防御为目的的数个协调突击,合围了德军重兵集团,并向大纵深追击德军退却部队。战役中,苏联红军与游击队之间广泛进行了协同。在白俄罗斯战役开始前,赋予游击队的任务是:扰乱德军

  • 白俄罗斯战役的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事件

    白俄罗斯战役目的是粉碎“中央”集团军群,解放白俄罗斯。总参谋部根据军事政治形势和各方面军军事委员会的建议拟制了战役计划(代号为“巴格拉季昂”)。5月22日—23日大本营召开会议对这一计划进行全面讨论之后,定下了在白俄罗斯实施战略性进攻战役的最后决心。战役企图规定在6个地段同时突破德军防御,在维捷布斯

  • 台风黑格比的发展历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事件

    强热带风暴黑格比(英语:Severe Tropical Storm Hagupit,国际编号:2004,联合台风警报中心:03W,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Dindo)为2020年太平洋台风季第4个被命名的风暴。“黑格比”一名由菲律宾提供,意为鞭子。预计“黑格比”将于8月3日夜间至4日凌晨在浙

  • 2020年8月3日:台湾艺人罗霈颖去世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事件

    罗霈颖(1960年8月12日-2020年8月),出生于台湾省基隆市,本名罗璧玲,台湾艺人和节目主持人,主持和参与诸多电影、工地秀和电视节目的录影。因喜欢在节目中曝光明星绯闻轶事,被称为“爆料一姐”。知名诗人及画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授罗青哲(笔名罗青)为其胞兄。2013年7月,54岁罗霈颖与27岁男

  • 喜马拉雅运动的特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中国地质学家黄汲清先生于1945年提出用喜马拉雅运动表示中国境内新生代的造山运动。这一造山运动因首先在喜马拉雅山区确定而得名。同时,这一概念也为地球科学家普遍接受,但在构造运动分期与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认识上存在分歧。喜马拉雅运动可以简称为喜山运动,在欧洲称新阿尔卑斯运动。它是以造山运动、断裂运动和岩浆

  • 超强台风的形成条件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事件

    超强台风(Super TY):是指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51.0米/秒,也即16级或以上。我国把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按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风速)大小划分为6个等级。根据2006年中国气象局正式发布的最新《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新增“强台风”和“超强台风”两个台风等级,对中心风力在

  • 超强台风的定义分级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事件

    超强台风,又称超级台风或超级强烈台风(Super Typhoon),中国气象局缩写SuperTY,香港天文台缩写SuperT.,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缩写STY。超强台风是指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51.0米/秒,也即16级或以上,这是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中最猛烈的分级,即低至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11

  • 十大超强台风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事件

    台风通常是指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东南部形成的强大风暴,飓风则是于大西洋,加勒比海或东北太平洋的风暴。北半球逆时针旋转,南半球则顺时针旋转,登陆我国的一般是逆时针风暴。NO10:台风泰培1979年10月12日,泰培形成于西北太平洋,是有记录以来最猛烈的热带气旋,风暴直径为2220千米,几乎等于美国大陆的

  • 超强台风海燕的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超强台风海燕(英语:Super Typhoon Haiyan,国际编号:1330,联合台风警报中心:31W,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Yolanda)为2013年太平洋台风季第30个被命名的风暴。“海燕”一名由中国提供,是指海燕鸟。台风“海燕”于2013年11月4日9时许被日本气象厅升格为热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