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科索沃战役的历史经过

科索沃战役的历史经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276 更新时间:2024/2/14 4:15:17

科索沃战役是指1389年6月15日土耳其塞尔维亚发生的战役,发生在塞尔维亚大公拉扎尔·赫雷别利亚诺维奇(Lazar Hrebeljanović)领导的巴尔干联军和由苏丹穆拉德一世统领的土耳其人之间,导致了塞尔维亚的沦亡。

塞尔维亚拉扎尔大公率领军队在科索沃平原与入侵的土耳其人展开战斗,虽然塞军刺客刺杀土耳其苏丹穆拉德一世成功,但土军子巴耶塞特一世战场继位,重军队,最终大破塞军,塞军菁英人物被屠戮一空,此后,塞尔维亚受到土耳其统治长达500年之久。为了纪念战死的英雄,塞尔维亚产生了无数歌谣和作品来纪念这场战争。

背景

早在14世纪上半叶,塞尔维亚王国处于最有作为的国王——斯蒂芬·杜尚治下。他们接连败保加利亚和拜占庭,大有问鼎君士坦丁堡和统一大半个巴尔干的架势。但是好景不长,王国在他死后分裂成了数百个大大小小的贵族领地。最后经过一番整合,乌卡辛国王重新统一了王国南部的领土,也就是当代的马其顿地区。但是在14世纪70年代,他被奥斯曼人击败,下旧领地在北方的拉扎尔大公的整合下团结起来。

此时的塞尔维亚虽然还是东正教国家,但是随着银矿的大规模开采和与西方联系增多。越来越多的无领地骑士和雇佣军来到了塞尔维亚,帮助他们逐渐摆脱了旧的拜占庭军事模式。从塞尔维亚也就发展出了高度类似于西方的封建军事体系,并成为奥斯曼兼并巴尔干的有力对手。

从14世纪后半期起,土耳其人开始巴尔干半岛扩。东南欧各族人民纷纷起来抗击侵略者。1385年土耳其攻陷索非亚。由于强敌压境,存亡危殆,分裂割据的塞尔维亚开始联合。

土耳其人在打败保加利亚之后,又调头进攻塞尔维亚。

由于当时的科索沃地区位于保加利亚以西,连接马其顿和塞尔维亚两片大塞尔维亚王国的领土,所以受到了奥斯曼人的垂涎。他们只要攻占了这里,就可以进一步蚕食曾经的塞尔维亚领土。为了阻止这一阴谋,拉扎尔大公组织了波斯尼亚、医院骑士团分支和塞尔维亚诸侯的联军,前往科索沃的飞鸟坪组织防御,并在这里和奥斯曼人狭路相逢。

经过

两军在科索沃平原相遇并摆开阵势。苏丹穆拉德亲自指挥奥斯曼中军,王子巴济耶德和雅库布分别在右翼和左翼布阵。1000名轻装弓箭手在第一线列阵,金日轻骑兵和阿扎帕志愿军负责殿后。2000名耶尼切里禁卫军位于穆拉德所在的中军,和穆拉德的近卫骑兵一起列阵。

塞尔维亚军队以拉扎尔大公为中军指挥。科索沃人构成右翼,波斯尼亚军队构成左翼。由于军中有很多的骑士和重骑兵,所以塞尔维亚人将骑士集中在中军,直对耶尼切里禁卫军。两翼是波斯尼亚和其他南斯拉夫地区的轻骑兵,最后由步兵殿后。塞尔维亚的中军战斗力和冲击力最强,而且阵线宽过奥斯曼的中军,很显然将采用进攻性策略。不过和对手相比,塞尔维亚的两翼明显弱于他们的中军。

战斗以奥斯曼弓箭手放箭骚扰塞尔维亚骑士拉开了序幕。但是和在后来的尼科波利斯战役一样,箭矢仅仅给塞尔维亚骑士的西欧式铠甲造成了微乎其微的伤害。骑士们迅速排出了楔形阵,直扑奥斯曼军队的中军。在一番风驰电掣之后,骑着甲马的骑士们冒着如雨的箭矢驱散了敌阵前排的奥斯曼弓箭手,两翼的轻骑兵也一同跟进,奥斯曼的左翼遭到了较大的打击而出现松动,但是在中军,塞尔维亚骑士遇到了拒马桩和壕沟,这使得他们的冲锋势头被遏制。雅库布指挥的左翼在历经了最初的混乱之后,也开始凭借严明的军纪和人数优势重整秩序。

经过一番猛烈的冲击,因为重甲对于人体力的消耗,骑士们逐渐显得力不从心。塞尔维亚人的攻击力和灵活性都开始出现下降,奥斯曼一边轻步兵和轻骑兵数量优势就体现出来。尽管如此,在塞尔维亚人的冲锋之下,后排的步兵因为骑士的开道而源源不断地上前。骑士们防御良好的西欧式铠甲,让奥斯们弓箭的伤害变得微乎其微。所以在混战中往往是几个奥斯曼轻步兵对付一个骑士。骑士们倒下的空隙迅速被塞尔维亚步兵填上,奥斯曼的中军和左翼还是被打得节节败退。

在近战中,塞尔维亚骑士的个人武艺和奥斯曼一边的近卫军士兵相比也略占了上风。根据弗洛伦萨议员写给波斯尼亚国王的书信,有12个骑士飞马冲破奥斯曼人的中军,杀到了苏丹的宫帐前,甚至刺中了穆拉德本人。

在塞尔维亚的左翼,波斯尼亚人人数虽少,但是也给巴济耶德所在的队列造成了远远多于己方的死伤。在巴济耶德的强力督战之下,奥斯曼的右翼才稳住了局势。他亲自回到中军协助指挥作战,并成功指挥中军和右翼一起挡住了塞尔维亚军队的左翼攻击。这样一来,奥斯曼军队得以利用这个关键时机,用骑兵去包抄塞军步兵的后路,并造成了塞军步兵的骚乱和动摇。

结果

塞军左翼的波斯尼亚人看到后方的步兵受损严重,于是分出一部分部队去支援中军以及后方的步兵,但是这导致了整个左翼的彻底崩溃。接着,塞军右翼的拉扎尔大公之女婿,科索沃公爵布朗克维奇(Vuk Branković)选择率军撤退保存实力后撤,导致奥斯曼军队对塞军中路的彻底包围。

传统认为,布朗克维奇觊觎塞尔维亚大公之位已久,此举旨在保存实力,坐收渔翁之利。现代史学家大多认为,布朗科维奇发现本方露出败像后,想尽量减少损失才率部撤退。

最后,这一战的结果就是奥斯曼军队彻底剿灭了塞尔维亚的菁英们。

在战役的最后关头,拉扎尔大公被俘并被斩首(也有说被处决于穆拉德临终的床前,享年60岁)。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科索沃战役的后续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事件

    科索沃战役的结果就是奥斯曼军队彻底剿灭了塞尔维亚的菁英们。在战役的最后关头,拉扎尔大公被俘并被斩首。但局面却突然出现了一个变数。6月16日,诈降的塞尔维亚骑士米洛斯-奥比利奇,突然成功地刺杀了苏丹穆拉德一世。也有说法认为穆拉德一世被刺是在6月15日的激战当中,克比利奇(Milos Kobilic)在

  • 比特币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事件

    比特币(Bitcoin)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聪在2008年11月1日提出,并于2009年1月3日正式诞生。根据中本聪的思路设计发布的开源软件以及建构其上的P2P网络。比特币是一种P2P形式的虚拟的加密数字货币。点对点的传输意味着一个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统。与所有的货币不同,比特币不依靠特定货币机构发行,它依

  • 科索沃战役的影响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事件

    科索沃战役是塞尔维亚拉扎尔大公率领军队在科索沃平原与入侵的土耳其人展开的战斗,虽然塞军刺客刺杀土耳其苏丹穆拉德一世成功,但土军王子巴耶塞特一世战场继位,重振军队,最终大破塞军,塞军菁英人物被屠戮一空,此后,塞尔维亚受到土耳其统治长达500年之久。为了纪念战死的英雄,塞尔维亚产生了无数歌谣和作品来纪念

  • 1964年6月15日:77国集团成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七十七国集团(Group of 77,G77),是发展中国家在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剥削、掠夺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国际集团。1963年在18届联大讨论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问题时,75个发展中国家共同提出了一个《联合宣言》,当时称为“75国集团”。后来在1964年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发展会

  • 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上海合作组织(英语: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俄语:Шанхайскаяорганизация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简称上合组织(SCO、ШОС),成立于2001年6月15日;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

  • 1215年6月15日:《大宪章》签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事件

    大宪章也称《自由大宪章》。英国封建时期的重要宪法性文件之一。1215年6月15日金雀花王朝国王约翰王(1199一1216在位)在大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被迫签署。全文共63条。主要内容是保障封建贵族和教会的特权及骑士、市民的某些利益,限制王权。规定非经贵族会议的决定,不得征收额外

  •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原因和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事件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巴尔干同盟”反对土耳其的控制和压迫所进行的战争。“巴尔干同盟”由于向奥斯曼帝国提出给予马其顿和色雷斯自治权的要求遭到拒绝,在沙皇俄国支持下于1912年10月9日对土耳其宣战。经过激战,塞、门两军进占马其顿和亚得里亚海沿岸;保军控制伊斯坦布尔以西地区;希军进占爱琴海诸岛;土军败退到

  • 1991年6月15日:皮纳图博火山爆发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皮纳图博火山(Pinatubo)位于菲律宾吕宋岛,东经120.35°,北纬15.13°,海拔1486米。1991年6月15日的爆炸式大喷发是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喷发之一,喷出了大量火山灰和火山碎屑流。火山喷发使山峰的高度大约降低了300米,并向平流层中喷射了两千万吨二氧化硫,进入平流层的二氧化硫

  •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事件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3年6月16日—1913年7月29日)是保加利亚为一方,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黑山)、罗马尼亚和奥斯曼帝国为另一方,因瓜分领土不匀而进行的战争。战争背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之后,奥斯曼帝国在欧领土被占去了一大部分,只能保留伊斯坦布尔等少量东南方地区,巴尔干同盟等战胜国在伦敦

  • 葛底斯堡演说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葛底斯堡演说是美国前总统林肯最著名的演说,也是美国历史上为人引用最多之演说。1863年11月19日,林肯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葛底斯堡的葛底斯堡国家公墓揭幕式中发表此次演说,哀悼在葛底斯堡之役中阵亡的将士。尽管这场演说名垂青史,声震寰宇,其确切之措辞却颇受争议。五份已知的演说稿,与当时新闻报道中的誊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