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科索沃战役的后续发展

科索沃战役的后续发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336 更新时间:2024/1/25 23:06:26

科索沃战役的结果就是奥斯曼军队彻底剿灭了塞尔维亚的菁英们。在战役的最后关头,拉扎尔大公被俘并被斩首。

但局面却突然出现了一个变数。6月16日,诈降的塞尔维亚骑士米洛斯-奥比利奇,突然成功地刺杀了苏丹穆拉德一世。

也有说法认为穆拉德一世被刺是在6月15日的激战当中,克比利奇(Milos Kobilic)在11名骑士的掩护下冲到苏丹面前,用一把涂了毒药的短剑成功地将他刺成致命伤。此时苏丹次子巴耶塞特(Bayezid)回到中军指挥。他先诱杀了其兄雅克布,确保了位,然后重整旗鼓,展开反攻,夺取了胜利。

根据塞尔维亚的史诗描述,奥比利奇是拉扎尔大公的继子。他一直以善于边疆劫掠和抢劫土耳其人而闻名。因为他妻子和妻妹,也就是布朗克维奇公爵的夫人之间有矛盾,奥比利奇也和公爵发生了争执。最后因为在决斗中羞辱了公爵,所以公爵在拉扎尔大公面前诬告米洛斯准备叛国。

在受到贵族们的鄙视和侮辱后,百口莫辩的米洛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也为了伺机报国,于是忍辱负重,假装投降了穆拉德一世。在第二天的科索沃决战中,在目睹了自己的军队战败。看到穆拉德苏丹得意忘形,他伺机而动的苏丹道贺,并表示愿意改宗伊斯兰。结果在穆拉德一世允许他吻自己的手的时,米洛斯顺势拔出准备好的浸毒匕首,刺中了没有防备的穆拉德。他自己也立即被边上的奥斯曼近卫军斩杀。

但由于战败的历史过于惨痛,塞尔维亚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不敢正视这段历史。直到1430年的一部塞尔维亚史书,才有提到被俘骑士暗杀苏丹的故事。15世纪中叶,史诗中称这个骑士是拉扎尔大公的继子。到了1497年,一个叫康斯坦丁-米哈易洛维奇的塞尔维亚裔近卫军士兵,写了本名为《一个奥斯曼近卫军的回忆录》。书里记载了穆拉德一世遇刺的情况,还明确提到了那个行刺的骑士名叫米洛斯-奥比利奇。这段话也为后来者的创作,提供了可靠的历史支点。

米洛斯在南斯拉夫的语言中是“仁慈”的意思,而奥比利奇的词根是“富足,丰饶”的意思,类似于汉语名字中的“明”、“仁”等字眼。因为这两个姓名因为有正面的意义,所以在塞尔维亚人中很常见。这说明史诗人物奥比利奇是塞尔维亚人的集体记忆。历代诗人的累积性创作,让他的形象不断丰富。这个故事还被传播到了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被神化为有着神力的龙之子,成为了反抗奥斯曼人压迫的象征。

在希腊史学家拉俄利库斯-喀尔克康迪拉斯的《拜占庭的历史》里,故事变得更为复杂。拉扎尔大公和奥比利奇事先有约,在给与了骑士足够的奖励之后,奥比利奇向穆拉德假投降。随后,奥比利奇找到了正在接待俘虏的穆拉德,然后趁其不备将后者狠狠捅死。这个版本类似于先秦时代的燕太子丹荆轲故事。

有些史诗中吟唱道,事成之后英雄三度翻身上马,但最终还是被砍翻在地。也有人说他跨上战马成功逃脱。

在奥斯曼人的史料中,穆拉德一世遇刺的情形也被反复记载,毕竟这是他们多年征战中少有的重大损失。但和希腊与塞尔维亚方面的史料不同,奥斯曼人没有动机粉饰奥比利奇的行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比有宗教色彩的基督教献更可信。

在15世纪早期,奥斯曼史学家安瓦尔采访了一个参加了科索沃之战,并目睹了刺杀壮举的近卫军战士。他叫霍卡-奥马尔,本身也是一个塞尔维亚裔。而且他在战前出使过塞尔维亚,还见过那个骑士。根据他的描述,奥比利奇曾经屡次在基督教的塞尔维亚和奥斯曼之间摇摆,也在回教和基督教之间多次变更信仰,似乎有间谍之嫌。

当然,他是以基督教骑士的身份参加科索沃之战的。在他和拉扎尔大公一起被俘虏了之后,他主动骑马向穆拉德献降,并表示自己愿意回归伊斯兰教。但在他下马并假装亲吻苏丹的手时,趁其不备突然掏出了浸毒匕首,捅进了苏丹的胸腹。在苏丹目瞪口呆之余,近卫军们迅速反应过来,纷纷挥舞砍刀和战斧将米洛斯砍成肉酱。

阿德里亚堡的历史学家鄂鲁克贝伊也给出了类似的记载。其实在基督教世界和穆斯林间的摇摆是很多巴尔干贵族经历的缩影。从骑士到西帕希的转换在物质上比较容易,惟一的大区别就是骑士的大部分领土不再可以直接世袭。子孙后代必须立功才能获得新的封地,这有利于军事贵族保持尚武之风和家传。但是在精神上,弱小的故国所能提供的庇护相当有限。顺势皈依崛起中的奥斯曼与基督教兄弟作战,又会带来心理上的煎熬。这样的矛盾,也许和奥比利奇不同转换阵营不无关系。

至于今人所见的米洛斯-奥比利奇的形象,出现于18世纪的诗歌《科索沃之战谣曲》里。进入19世纪,科索沃之战才和米洛斯的传奇一起,成为了塞尔维亚的民族象征。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比特币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事件

    比特币(Bitcoin)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聪在2008年11月1日提出,并于2009年1月3日正式诞生。根据中本聪的思路设计发布的开源软件以及建构其上的P2P网络。比特币是一种P2P形式的虚拟的加密数字货币。点对点的传输意味着一个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统。与所有的货币不同,比特币不依靠特定货币机构发行,它依

  • 科索沃战役的影响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事件

    科索沃战役是塞尔维亚拉扎尔大公率领军队在科索沃平原与入侵的土耳其人展开的战斗,虽然塞军刺客刺杀土耳其苏丹穆拉德一世成功,但土军王子巴耶塞特一世战场继位,重振军队,最终大破塞军,塞军菁英人物被屠戮一空,此后,塞尔维亚受到土耳其统治长达500年之久。为了纪念战死的英雄,塞尔维亚产生了无数歌谣和作品来纪念

  • 1964年6月15日:77国集团成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七十七国集团(Group of 77,G77),是发展中国家在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剥削、掠夺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国际集团。1963年在18届联大讨论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问题时,75个发展中国家共同提出了一个《联合宣言》,当时称为“75国集团”。后来在1964年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发展会

  • 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上海合作组织(英语: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俄语:Шанхайскаяорганизация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简称上合组织(SCO、ШОС),成立于2001年6月15日;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

  • 1215年6月15日:《大宪章》签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事件

    大宪章也称《自由大宪章》。英国封建时期的重要宪法性文件之一。1215年6月15日金雀花王朝国王约翰王(1199一1216在位)在大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被迫签署。全文共63条。主要内容是保障封建贵族和教会的特权及骑士、市民的某些利益,限制王权。规定非经贵族会议的决定,不得征收额外

  •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原因和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事件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巴尔干同盟”反对土耳其的控制和压迫所进行的战争。“巴尔干同盟”由于向奥斯曼帝国提出给予马其顿和色雷斯自治权的要求遭到拒绝,在沙皇俄国支持下于1912年10月9日对土耳其宣战。经过激战,塞、门两军进占马其顿和亚得里亚海沿岸;保军控制伊斯坦布尔以西地区;希军进占爱琴海诸岛;土军败退到

  • 1991年6月15日:皮纳图博火山爆发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皮纳图博火山(Pinatubo)位于菲律宾吕宋岛,东经120.35°,北纬15.13°,海拔1486米。1991年6月15日的爆炸式大喷发是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喷发之一,喷出了大量火山灰和火山碎屑流。火山喷发使山峰的高度大约降低了300米,并向平流层中喷射了两千万吨二氧化硫,进入平流层的二氧化硫

  •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事件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3年6月16日—1913年7月29日)是保加利亚为一方,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黑山)、罗马尼亚和奥斯曼帝国为另一方,因瓜分领土不匀而进行的战争。战争背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之后,奥斯曼帝国在欧领土被占去了一大部分,只能保留伊斯坦布尔等少量东南方地区,巴尔干同盟等战胜国在伦敦

  • 葛底斯堡演说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葛底斯堡演说是美国前总统林肯最著名的演说,也是美国历史上为人引用最多之演说。1863年11月19日,林肯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葛底斯堡的葛底斯堡国家公墓揭幕式中发表此次演说,哀悼在葛底斯堡之役中阵亡的将士。尽管这场演说名垂青史,声震寰宇,其确切之措辞却颇受争议。五份已知的演说稿,与当时新闻报道中的誊抄本,

  • 毁坏圣像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事件

    8~9世纪(有更精准的说是726年至843年期间,一说717年至843年之间)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基督教内长期存在圣像崇拜,而反对圣像崇拜的社会力量也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发展。皇帝利奥三世于726年掀起了全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