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贝尔格莱德之围的历史经过

贝尔格莱德之围的历史经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880 更新时间:2024/2/12 12:58:37

1456年7月4日,号称30万之众的奥斯曼军队从巴尔干与小亚细亚各地集结,在匈雅提征集的援军赶到之前,以巨大的兵力优势与浩大的声势,压了匈牙利人控制的南部重镇——贝尔格莱德。

15世纪的贝尔格莱德,总体上来说是一座匈牙利人的城市。由于地处巴尔干中心位置,又毗邻重要的航运通道多瑙河,是控制巴尔干北部的重要基地。1440年,奥斯曼人就曾经尝试攻克此城,但被坚实的城防与顽强的抵抗者挫败。

1456年的贝尔格莱德,依然是让任围攻者都会感到棘手的目标。

贝尔格莱德是塞尔维亚公爵斯提芬·拉扎列维奇在安卡拉战役之后,作为塞尔维亚公国的首都而建设的,以巨大工程把一个拜占庭小城堡变成一个坚固的要塞。为了抵抗土耳其帝国的入侵,他们使用了拜占庭的先进建筑技术,以及拉伯人的城堡设计。

城堡是以三层防御精心设计而成,除了中世纪标准下的双层城墙塔楼,一座要塞竖立在小山上,让抵抗者可以在外城失守后继续坚持许久,内部的城堡包括宫殿庞大的主楼,高处有主力军营把守四个大门并环绕双层城墙,低处由位于城郊中心的大教堂和一个莱茵河上的港口组成,并由战壕、城墙和门巧妙的分隔开来。可说是中世纪军事工程史上最伟大的杰作之一。

这座城市本身就依靠一座多瑙河边的小山建立。城市本身并不依赖陆上运输为惟一的后勤通道,来自多瑙河的船只,可以较为轻松的进入设防的港口。因而,要组织起攻克此地的军队,难度不在围攻君士坦丁堡之下。

围攻后,匈牙利人又用一个管卡和几个防御塔,加固了北面和东面。其中一个叫内波萨的防御塔,也就是炮塔。

但对于15世纪下半叶的奥斯曼苏丹来说,贝尔格莱德这样的难题,恰恰是一个让人兴奋的目标。帝国在欧洲和亚洲已经建立的优秀动员体制,足以凑齐一支符合需要的力量。除了苏丹直属的加尼色里近卫军步兵,来自巴尔干鲁梅利亚(鲁米利亚)行省与亚洲安纳托利亚行省的封建部队,也数量充足。以宗教圣战口号纠集起来的大量赤贫炮灰,则提供了攻城战中所必须的消耗力量。300门大小不一的火炮也被打造和运送过来。另外还有一支200艘大小船只组成的内河舰队,伴随苏丹的陆军一路北上。

奥斯曼军队在井然有序的状态下,抵达贝尔格莱德城下。由于当时的匈牙利人仅仅在城里拥有5000多守卫力量,根本不能出城阻扰。土耳其人也就在城市周围,不紧不慢的布置起攻城阵地。

欧洲本地的鲁梅利亚军团,负责右翼。他们的阵地靠近多瑙河的河岸。军团里既有从亚洲渡海而来的突厥征服者后裔,也有大量在一代人之前还是希腊正教徒的本土封建领主。甚至于来自土耳其控制区域边缘的基督教附庸势力。他们的装备与对面的守军非近似,并有着来自意大利和德意志地区的盔甲、火炮和技术人员。

亚洲来的安纳托利亚军队,负责左翼。他们的阵地主要用来阻挡贝尔格莱德的路上通道。大量亚洲本地的突厥军人与希腊民兵是这支亚洲部队的主力。不少亚美尼亚人虽然尚未改宗,却是土耳其苏丹坚实的支持者。他们在武器上弱于鲁梅利亚军团,却有更多轻骑兵负责外围警戒。

苏丹本土则与强大的加尼色里近卫一起,位于两支军团之间的中心位置。他们不仅是优秀的弓箭手、格斗专家和炮兵,也是苏丹最忠诚的私人奴隶。军乐队会在战斗胶着时,演奏历史上第一首专业军歌,让本方士气大

此外,为了阻止匈牙利军队可能的增援。200艘大小船只组成的舰队,在城市西北部的河道上,一字排开。这样一来,贝尔格莱德的水上运输通道,也被断绝了。虽然现代学者估计,奥斯曼人的总兵力不过10万(早期统计为16万人,根据最近研究的统计为6万到7万人),但对于城中的不到7千人守军来说,已经是绝对优势。

匈雅提此时最大的敌人则是匈牙利国内糟糕的动员体制。由于国的威权非常弱小,传统中世纪的领主40天服役规定,在匈牙利是不存在的。后者的大小骑士们,仅仅愿意为国王在本国范围内,作战15天。而更多连成熟的封建采邑制度都没有建立的地方,则是更多各自为战的散兵游勇。正是这种状态,让巴尔干联军在面对土耳其时,容易出现混乱,也更容易被收买。

好在匈雅提已经根据当时西欧的军事改革趋势,以国王的威权招募雇佣军。这些雇佣军最初是来自胡斯战争中的波西米亚流亡者。他们不仅将当时流行的胡斯战车带到匈牙利,也带来了大量火器和匈牙利国内第一支强悍的步兵。此后,更多来自德意志化区域的西里西亚人也加入进来,让匈雅提的雇佣军愈发犀利。重视火器的他,甚至于给每4名步兵就配发一杆火枪。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对面号称精锐的奥斯曼近卫军,也不过10%的士兵用上了火枪。

即便如此,拥有200门大小火炮的匈雅提,也只拼凑出4000人的部队。很多名义上从属匈牙利国王的贵族都不愿意出兵来救,害怕他权力日益增长,更甚于奥斯曼的苏丹的威胁。就在这时,一股来自罗马教廷的神秘力量突然加入进来。教皇的特使,来自意大利卡皮斯特拉诺的神父乔凡尼·达·卡皮斯特拉诺抵达了匈雅提的身边。在他富有十字军精神的感召下,大量匈牙利和巴尔干山区的农民和市民纷纷站出来,组成了一支4万到5万人的平民大军,由匈雅提和乔凡尼·达·卡皮斯特拉诺分别指挥,匈雅提指挥两万人,神父指挥两万人不到。

守城

在这样鼓舞人心的壮举感召下,匈雅提的大军在7月14日便抵达了战场。为了冲破土耳其的第一道封锁线,200艘临时凑齐的大小船只,向奥斯曼人的内河舰队,发起攻击。为了迅速击溃严阵以待的对手,匈牙利人特意进行了分兵。较大的船只在装上大量火器后,从正面以楔形阵势冲锋。一些小船则从多瑙河与城市之间的支流萨瓦河出发,从后方夹击土耳其船队。

欧洲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内河水战,就此爆发。双方总计400艘大小船只,在多瑙河上狭路相逢。从可以航海的帆船与桨帆船,到小艇与渔船。双方没有经过太长时间的火力投射,便开始了甲板上的肉搏。由于匈雅提的士兵往往装备更好的盔甲,并有更多火器掩护,土耳其人在近战中颇为吃亏。

此时的奥斯曼帝国,还没有建立自己的专业海军,所以船只与水手都是征召的希腊人和其他穆斯林。这样的乌合之众,在三年前的君士坦丁堡就被几艘热那亚商船,整得死去活来。三年后在贝尔格莱德,他们鲜血染红了原本蓝色的多瑙河。匈雅提的部队,成功打通了城市的水上运输线,他在当天冲破了土耳其海军的阻拦,击沉了3艘大型土耳其军舰,收获4艘大型战船和20艘小型战船。随着苏丹海军的溃败,匈雅提终于可以通过水路运输部队以及补给相当匮乏的食物了。

匈雅提也增强了城堡的防线,但战役好像才刚刚开始。穆罕默德二世并不想在一个星期的炮火攻击后结束这场围攻——当有好几处城墙已经开始破裂。

在多瑙河水战失利后,奥斯曼军队依然掌握着战役的主导权。虽然匈雅提的援军和补给品,可以从港口运抵贝尔格莱德城内,但奥斯曼的主力部队并未受到损失。不情愿撤退的默罕默德二世,下令继续对城市进行炮击。

此后的一周时间里,得到加强的守城部队,在城墙上用自己的火炮与土耳其人打起了炮战。由于中世纪设计标准的城墙,并不适合使用大炮,所以城头火器的口径与射程大都有限。这就让守军在土耳其人的重型攻城炮面前,非常难受。经过一周的对轰,更多城墙和塔楼出现了破损。

习惯取得攻城胜利的默罕默德二世,下令在7月21日日落发起总攻。大量仅仅装备盾牌和刀斧的阿扎普宗教炮灰,在城墙的数个方向上开始猛扑。在被守军的火器和弓弩射退后,鲁梅利亚军团的西帕希骑士与重步兵又接踵而至。精锐的加尼色里近卫军更是在奥斯曼军歌的鼓动下,拼死一搏。由于兵力不足,且很多人只是临时赶来的平民,守军的防线终于开始崩溃。匈雅提和自己的雇佣军一起撤退到了城市中心的堡垒处,而更多守军则被孤立在城市的各段城墙上。虔诚而勇敢的约翰神父,也无力阻止这场溃败。

最后时刻,早有准备的匈雅提下令使出最后一招。退守堡垒的匈牙利人,将大量燃烧物点燃,一起从山坡上推下。深夜中,已经冲入城中的土耳其人,被突如其来的一道火墙所震惊。他们的队伍秩序很快发生混乱,而守军则从堡垒和城墙附近杀回来。于是,攻入城市的奥斯曼军队,一下次被处于危险的包围状态,已经攻入内城进行作战的土耳其士兵因此尽数消灭;在城外进攻的部队也受到重创。当一个土耳其士兵想要把苏丹的王旗插在碉堡上的时候,一位叫杜戈维奇·提图斯(匈牙利语为Dugovics Titusz)的士兵拉住他并一起跳下了城墙(因为他为国家的贡献,匈雅提的儿子即匈牙利王马加什一世在三年后赐予杜戈维奇·提图斯的儿子贵族之身份)。

在损失大半后,幸存者匆忙逃离了城市。默罕默德很难接受自己的战败,但第二天早晨的事情,将会让他更为惊讶。

突袭与演变

开始

一直到此刻为止,大量被约翰神父感召来的市民、农民和小领主,都集中驻扎在萨瓦河对面的营地里。由于他们的存在,奥斯曼的安纳托利亚军团不得不提防可能的进攻,无法大胆的参与攻城。但7月21日夜里的混乱,也让负责警戒的亚洲部队,骚动了一晚上。

第二天白天,一些在河对岸的基督教民兵开始行动。在无人指挥的情况下,他们自发渡河,攻击了疏于防范的安纳托利亚军团。一些匆匆赶来的亚洲西帕希骑兵,在越来越多的涌入的农民面前,也是无能为力。更多驻守贝尔格莱德城市的民兵,也在目睹此景后,纷纷越墙来袭。一场偶然风波,就此转变为双方的全面冲突。约翰神父原本还准备维持现场秩序,发现自己已经被淹没在暴走民兵的人海中后,便高声呼喊:创造一切的上帝,必将终结一切!

经过

城里的守军与萨瓦河对岸的更多民兵,开始加入这场混战。随着匈雅提的雇佣军夺取了奥斯曼镇压最前方的炮兵阵地,大量的土耳其人开始溃逃。默罕默德二世本人则还在指挥近卫军抵挡不断涌来的基督教农民,即便是在遭到匈雅提的侧击后,依然死战不退,杀入战场并单人杀死了一个骑士。但当他本人的腿部中箭后,陷入了昏迷,不得不在左右护卫下,离开战场。

7月22日的晚上,袭击得手的匈牙利人,退到了城墙背后。他们一直谨慎地等待土耳其人可能发动的反扑。但已经昏迷的默罕默德,显然无法再指挥战斗。土耳其大军以惊人的素质,开始夜间撤退。140辆马车载着伤员与辎重,加上数万残兵,悄无声息地撤退南下。

结果

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萨罗纳城恢复了知觉。当他知道他的军队全军撤退,他的大部分将领都被杀,他的装备尽数丢弃的时候,这位24岁的苏丹差点服毒自尽。这场奇袭令土耳其军损失重大,军心涣散。于是,落败的穆罕穆德连夜带着剩余的军队撤退到君士坦丁堡。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事件

    1966年12月28日中国成功地进行氢弹原理试验,当量30万吨。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由飞机空投的330万吨当量的氢弹试验获得成功。历史沿革氢弹的研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开始的,自从原子弹试爆之后,因为它能产生上千万度的超高温,也为日后研制氢弹开创了条件,美国在研制氢弹初期,经过了多

  • 贝尔格莱德之围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事件

    贝尔格莱德之围中匈牙利人为这次胜利付出沉重代价:由于军营中爆发鼠疫,匈雅提在三个星期后(1456年8月11日)死去。围城显示出城堡的设计良好,故此匈牙利人在巩固城堡。由于较弱的东部城墙曾被土耳其人突破,故他们在那里建立薛丹城门(Zidan gate)和重内博伊沙塔(Heavy Nebojsa tow

  • 2004年6月17日:马加爵被依法执行死刑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事件

    马加爵(1981年5月4日—2004年6月17日),男,汉族,广西南宁宾阳县人,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户籍地为广西宾阳县。1997年至2000年读高中,成绩优异,曾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2000年至2004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

  • 2008年6月17日:著名赛车手徐浪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徐浪(1976年11月11日—2008年6月17日),浙江金华武义人,郑州日产帕拉丁车队赛车手,在国内赛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2008年6月17日于穿越东方越野拉力赛中不幸身亡,英年32岁。电影《乘风破浪》主角的名字叫徐太浪,身份是不被家庭理解的小青年,又综合了其他细节,可以确定,徐太浪的原型正是中国

  • 1913年6月17日:支教模范白方礼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事件

    白方礼(此姓名是户口本上的正确写法,“白芳礼”属于错别字)(1913年6月17日—2005年9月23日),河北省沧州市沧县白贾村人。从1987年开始,白方礼连续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直到他将近90岁。蹬三轮近20年,35万善款,圆了三百多个贫困孩子的上学梦。2005年

  • 二战美军绝密兵种风语者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事件

    二战期间,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总能用各种方法破译美军的密电码,这令美军在战场上吃尽了苦头。为了改变这种局面,29名印第安纳瓦霍族人被征召入伍,因为他们的语言外族人无法听懂,所以美军将他们训练成了专门的译电员,人称“风语者”。当地时间2014年6月4日,二战中最神秘的“纳瓦霍密码”译电员切斯特·内兹在

  • 马桶发展史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事件

    古代马桶的发明被称作一项伟大的革新,马桶解决了人们吃喝拉撒的排泄问题。作为大小便的用具马桶,是古代世界众多国家公认的“卫生水准的标尺”,人们常常把马桶作为衡量这个国家人居生活是否卫生的标杆,我们了解一下马桶古人诗如何使用马桶的。我国古人最早使用马桶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汉朝。当时的皇帝使用的玉石雕刻的马桶

  • 301条款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事件

    301调查是美国依据301条款进行的调查,301条款是指《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第1301-1310节的全部内容,其主要含义是保护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权利,对其他被认为贸易做法“不合理”、“不公平”的国家进行报复。根据这项条款,美国可以对它认为是“不公平”的其他国家的贸易做法进行调查,并可与有关

  • 1858年6月18日:《中美天津条约》签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事件

    《中美天津条约》,是1858年(咸丰八年)6月18日清朝与美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与《中俄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构成了《天津条约》的主体。签约背景19世纪40年代后,西方侵略者通过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清政府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大量的特权。但到了50年代

  • 1936年6月18日:马克西姆·高尔基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事件

    马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y,1868年3月28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别什可夫,前苏联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高尔基于1868年3月28日诞生在伏尔加河畔下诺夫戈罗德镇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时父亲去世,他跟母亲一起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10岁那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