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斯巴达克起义始末

斯巴达克起义始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590 更新时间:2023/12/24 6:45:30

斯巴达克起义(The War of Spartacus;前73—前71年),是在斯巴达克的领导下,罗马共国爆发的一次最大的奴隶起义。这次起义是古罗马最大的一次起义,也是古代社会大规模奴隶反抗事件,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元老院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最后选任大奴隶主克拉苏统率大军,镇压起义军。

公元前72年秋,斯巴达克的军队在意大利布鲁提亚半岛(今卡拉布里亚)集结,预计乘基利基海盗船渡过墨西拿海峡。但海盗不守信用,没有提供船只,在罗马军队的疯狂围攻下,6万名起义者战死,斯巴达克也壮烈牺牲。

斯巴达克起义的过程

公元前74年末—前73年初,斯巴达克起义军迅速壮大,大量收容了坎帕尼亚省的逃亡奴隶、角斗土、破产农民,以及从罗马军团逃出的士兵,达1万人,多次打败了罗马军许多小部队。起义从坎帕尼亚扩展到意大利南部普利亚、卢卡尼亚、布鲁蒂乌姆地区。

斯巴达克仿照罗马军队的形式改编军队,除步兵军团外,还有骑兵,以及侦察兵、通信兵和小型辎重队。武器从敌人手中夺取或起义军自己制造。军队指挥建立在民主(军事长官会议和军人大会)基础之上。对士兵进行训练,宿营和行军都有严格的制度。

公元前73年秋,罗马派大法官瓦里尼乌斯率军队讨伐斯巴达克,结果遭到起义军痛击。

至公元前72年初,斯巴达克军队已增至6万人。他进军阿普利亚和卢卡尼亚,总兵力增长到12万(其他史料为9—10万)。

受起义军的声势所震惊的罗马元老院,于公元前72年年中派执政官楞图鲁斯和盖利乌斯率两支军队讨伐斯巴达克。正在这时,起义军内部产生了分歧。大部奴隶,包括斯巴达克,主离开意大利,冲出阿尔卑斯山,进入罗马势力尚未到达的高卢地区,摆脱罗马统治,获得自由,或打回家乡。而参加奴隶起义运动的当地的牧人和贫农则不愿离开意大利,希望继续与罗马军作战,以夺取失去的土地。这种分歧使三万起义军离开了主力,在加尔加诺峰下(阿普利亚北部)全部被罗马军队歼灭(死亡两万人)。斯巴达克闻讯赶来救援,已经来不及了。

斯巴达克军队虽已削弱,但他利用罗马军兵力分散作战的弱点,将其击溃。斯巴达克杀死了300名罗马俘虏,祭奠了阵亡战友的“亡灵”,继续率军北上。

公元前72年,斯巴达克军队沿亚得利亚海岸转战整个意大利。斯巴达克在南阿尔卑斯高卢省(北意大利)穆蒂纳会战中,击溃了卡修斯总督的军队。斯巴达克本应越过阿尔卑斯山继续北进,但不知故,他竟中途折返,绕过罗马,挥师南下。为了粉碎斯巴达克军队,罗马元老院再派统帅克拉苏率兵四万人进行征讨。

公元前72年秋,斯巴达克军队在意大利布鲁蒂乌姆半岛(今卡拉布里亚)集结,企图乘奇里乞亚海盗船渡过墨西拿海峡。但海盗不守诺言,没有斯巴达克提供船只,想利用自造木筏渡过海峡的企图亦未能实现。这时,克拉苏在起义军军营后面构筑了一道防线,切断了起义军去意大利的退路。这道防线是一条两端通海的壕沟(长约55公里,宽和深均为4.5米),沟上筑有围墙。最终,起义军用土和树木填平了壕沟,强攻筑垒,突破了防线,但是起义军在强攻中损失了约2/3的兵力。

斯巴达克军队很快得到补充(达7万人)之后,于公元前71年春试图奇袭意大利南部主要港口——布林的西,乘船渡海直奔希腊,然后到色雷斯(今保加利亚和土耳其欧洲部分)。

罗马元老院力图尽快镇压起义军,派遣格奈乌斯·庞培和玛库斯·卢库鲁斯两支军队分别从西班牙和色雷斯驰援克拉苏。为了阻止罗马军队会合,斯巴达克决定对克拉苏举行总决战。他以急行军率军北上,迎击克拉苏。在阿普利亚省南部一场激战中,斯巴达克全军(6万人)被击溃。斯巴达克奋战在最前列,直至牺牲。约5000人逃往北意大利,被庞培歼灭,6000名俘虏被罗马军钉死在罗马至卡普阿沿途的十字架上。

流散在各地的起义军,尽管没有统一的领导,在意大利许多地区仍坚持战斗10年。

斯巴达克起义的失败原因

斯巴达克起义失败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是:罗马奴隶社会还不具备废除奴隶制的先决条件,奴隶本身也没有提出这一任务。奴隶只求自身解放。奴隶以及参加起义的罗马社会各阶层分子的社会成分和民族成分不纯,对起义失败亦有影响。

斯巴达克起义的意义

起义军没有一个联合广大被剥削群众的总纲领。

然而,斯巴达克起义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起义的本身,它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统治阶级,加剧了罗马奴隶制的经济危机,加速了罗马政权由共和制向君主制的过渡。

斯巴达克在起义中表现了英勇的斗争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人民群众争取社会解放斗争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遗迹。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世界榕树之最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事件

    榕树是属于桑科的常绿大乔木,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它的树冠之大,令人惊叹不已。大榕树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植物。以“独木成林”而闻名,产于福建沙西榕树。常言道,独木不成林。可是自然界唯有榕树能"独木成林",从它树枝上向下生长垂挂"气根",柱根相连,柱枝相托,枝叶扩展。孟加拉国大榕树在孟加拉国的热

  • 1955年8月29日:洪深因病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事件

    洪深(1894年12月31日—1955年8月29日),字浅哉,号伯骏,曾用笔名庄正平、乐水、肖振声等。民国时期导演、剧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江苏武进(今属常州市)人。清朝文学家洪亮吉之后,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1916年考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工系,1919年考入哈佛大学戏剧训练班,1922

  • 2002年8月29日:全国测绘法宣传日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全国测绘法宣传日是8月29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2年8月29日设立。简介基础测绘,是指建立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进行基础航空摄影,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遥感资料,测制和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和数字化产品,建立、更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订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于1992

  • 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事件

    西方七国首脑会议(G-7 Summit),简称G7峰会,是由七国集团,即七个工业化发达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就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磋商会晤的机制。它对维护这些发达国家的利益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在客观上有助于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国协作和全球治理机制。20

  •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地震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8·8九寨沟地震发生于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四川省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3.20度,东经103.82度,九寨沟核心景区西部5公里处比芒村。震中东距九寨沟县城永乐镇39公里、南距松潘县66公里、东北距舟曲县83公里、东南距文县85公里、西北距若尔盖县90公里

  • 英仙座流星雨的形成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事件

    英仙座流星雨(学名Perseids)是以英仙座γ星附近为辐射点出现的流星雨,也称英仙座γ流星雨。每年在7月20日至8月20日前后出现,于8月13日达到高潮。与象限仪座流星雨、双子座流星雨并称为北半球三大流星雨。它不但数量多,而且几乎从来没有在夏季星空中缺席过,每年固定时间稳定出现,是最活跃、最常被观

  • 座头鲸的捕食方法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事件

    座头鲸(学名:Megaptera novaeangliae,又名humpback whale),其“座头”之名源于日文“座头”,意为“琵琶”,指鲸背部的形状。为热带暖海性鲸类。身体较短而宽,一般长达13~15米。座头鲸以其跃出水面姿势、超长的前翅与复杂的叫声而闻名。活动时多一双一对活动,性情温顺,有

  • 1951年8月30日:《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签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事件

    《美菲共同防御条约》是1951年8月30日美国与菲律宾在华盛顿签订的条约,于1952年8月27日正式生效,有效期无限。条约共8条,其精神为美国与菲律宾的集体防御制度,在太平洋海域对任一方领土与对其在太平洋的军队、船舶或飞机的武装攻击,两国将依约采取行动,对付共同危险。2019年3月5日,菲律宾国防部

  • 1871年8月30日:卢瑟福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欧内斯特·卢瑟福(英语:Ernest Rutherford,1st Baron Rutherford of Nelson,1871年8月30日-1937年10月19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知名为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学术界公认他为继法拉第之后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卢瑟福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证实放

  • 2005年8月30日:傅彪因病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事件

    傅彪(1963年9月27日-2005年8月30日),出生于河北省临西县,内地影视演员,毕业于中华社会大学电影艺术系表演专业。1982年考入铁路文工团的话剧团。1984年参演《北国红岛》开始正式出道。1994年参演《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巧遇张艺谋后就读“张艺谋学校”。1997年出演冯小刚执导的《甲方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