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868年7月28日:《中美续增条约》签订

1868年7月28日:《中美续增条约》签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1924 更新时间:2024/3/3 1:17:46

《中美续增条约》美国卸任驻华公使蒲安臣代表清政府与美国订立的条约。又称《蒲安臣条约》,《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款》。蒲安臣1861~1867年(咸丰十一年至同治六年)任美国驻华公使,任内曾调停中外交涉事项,颇得清政府信任,成为当时第一个对清政府具有重大政治影响的外国公使。1868年任满归国,清政府委托他访问欧美国家,疏通关系。1868年7月28日,他擅自越权,在华盛顿与美国国务卿西华德签订条约,共八款。

签约背景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同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国际关系角度看,这标志着东方华夷体系的崩溃西方条约体系的取而代之,中国外交也迈出了从传统走现代的第一步

签约过程

1868年2月25日,清政府派遣的中国出使团由蒲安臣率领从上海乘轮船出发,经日本横滨赴美,于4月1日抵旧金山,5月1日赴巴拿马,5月23日抵纽约,6月6日,蒲安臣及使团成员会见美总统。7月28日蒲安臣擅自越权代表中国政府与美国务卿西华德签订该约,条约在表面上互相平等,实际上在“平等”、“自主”的言词下,使美国掠夺华工及在中国设立学堂合法化,这是国际外交史上的奇闻。

主要内容

①两国人民可随时自由往来、游历、贸易或久居。这一规定为美国在中国扩大招募华工提供了合法根据。

②两国人民均可入对方官学,并受优惠待遇;双方得在对方设立学堂。这一规定为美国传教士在中国开办学校和中国派遣留学生赴美学习提供了法律根据。

③两国侨民不得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受到歧视。这一规定为使清政府承担镇压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的义务,以扩大美国在华传教。1869年11月23日,中美双方在北京交换了条约批准书。

签约人简介

蒲安臣生于1820年,是美国著名的律师、政治家和外交家,也是著名的废奴主义者。1856年6月2日发表的著名演说《马萨诸塞州的抗辩》后来成为美国解放黑奴运动的重要献。

1860年,蒲安臣全力协助林肯竞选总统,结果自己丢了议员席位。为感谢助选之功,林肯于当选总统的第二年任命他为美国驻奥地利公使。但奥地利政府以蒲安臣曾经发表过支持匈牙利革命领袖的演说为名宣布其不受欢迎,于是,林肯重新任命蒲安臣为驻华公使。

1862年7月20日,蒲安臣作为清政府接纳的第一批外国公使之一入驻北京。蒲安臣来华之时,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先后遭遇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两次打击,内外形势岌岌可危。

1862年,美国国务卿西华德提出对华“合作政策”,其要点是:在中国,对于一切重大问题要协商合作;在维护条约权利所必需的范围内保卫条约口岸;在条约口岸内,既不要求,也不占用租界,不用任方法干涉中国政府对它自己的人民的管辖,也不威胁中华帝国的领土完整。

美国的“合作政策”在西方列强中独树一帜。在这个政策的支持下,清政府度过了19世纪60年代的政治危机,自然对这个政策的执行者蒲安臣心存感激和信任。

1867年11月,蒲安臣任期届满,准备向清政府辞行。辞行之时,蒲安臣向奕?表示,今后(中国)遇有与各国不平之事,必十分出力。奕?问他是否愿意代中国领命出使西洋各国。蒲安臣当即答应。

清政府原已在各地海关任用过洋人任税务司。

1867年11月27日,奕?正式向清政府上奏,请旨钦派蒲安臣权充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

为在列强之间协调平衡,清廷又请英国驻华使馆官员柏卓安和担任过中国海关官员的法国人德善为左、右“协理”,充当蒲安臣的副手。另派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随行出访,会同蒲安臣办理中外交涉事务。总理衙门特别强调:中国此行所派之员,均系钦差。1868年2月25日,蒲安臣使团自上海虹口港乘坐“格斯达哥里”号轮船起航。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1794年7月28日:罗伯斯庇尔被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马克西米连·佛朗索瓦·马里·伊西多·德·罗伯斯庇尔(Maximilien Franç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1758年5月6日-1794年7月28日)法国革命家、政治家。法国大革命时期重要的领袖人物,是雅各宾派政府的实际首脑之一。罗伯斯庇尔出生于法国北部加来

  • 1965年7月28日:江户川乱步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事件

    江户川乱步(1894年10月21日~1965年7月28日),本名平井太郎,1894年10月21日出生于日本三重县名张町,是日本最富盛名的推理作家、评论家,被誉为日本“侦探推理小说之父”,其笔下的侦探明智小五郎(《名侦探柯南》中毛利小五郎姓名由来,其本人为《名侦探柯南》中江户川柯南姓由来)更是日本家喻

  • 水星资料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事件

    水星(英语:Mercury,拉丁语:Mercurius,符号:☿),在太阳系八大行星里,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中国称之为辰星。它每87.968个地球日绕行太阳一周,而每公转2.01周同时也自转3圈。水星有着太阳系行星中最大的轨道倾角。水星轨道的近日点每世纪比牛顿力学的预测多出43弧秒(角秒)的进动

  • 行星金星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事件

    金星,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二颗,距离太阳0.725天文单位。公转周期是224.71地球日。金星,它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有时候火星会更近)。它清晨称为“启明”出现在东方天空;傍晚称为“长庚”处于天空的西侧。在日出稍前或日落稍后达到亮度最大,其亮度在夜空中仅次于月球,排第二

  • 地球资料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事件

    地球(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现有40亿~46亿岁,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地球赤道半

  • 木星的结构组成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事件

    木星(英语:Jupiter,拉丁语:Iovi,符号:♃)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自转最快的行星,距离太阳第五远的行星。它的质量为太阳的千分之一,是太阳系中其它七大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由于木星与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皆为气体行星,因此四者又合称类木行星(木星和土星合称气态巨行星)。木星是一个气态

  • 土星的构造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事件

    土星(英文:Saturn,拉丁文:Saturnus,符号:♄),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距日距离排太阳系第六位。土星是气态巨行星,欧洲古希腊称之为厉星(古希腊语:Κρόνος;英语:Chronos),中国古代人们把土星称为瑞星。土星主要由氢组成,还有少量的氦与微量元素,内部的核心包括岩石和冰,外围由数

  • 朱元璋长相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在明代帝王画像中,明太祖朱元璋无疑最为特殊。帝王画像中多美化或写实,尤其是明代锦衣卫出身画家描绘的帝王像。而这位开国皇帝除了“标准”俊像外,还存在着很多明显的丑化之像。在南薰殿旧藏中,朱元璋所存画像最多,一人就有13幅。如今,这13幅画像1幅在故宫博物院,12幅收藏在台北博物院。这13幅画像画了两个

  • 天王星的运动周期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事件

    天王星(英文:Uranus,拉丁文:Uranum,符号:♅或⛢),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阳系由内向外的第七颗行星(18.37~20.08天文单位),其体积在太阳系中排名第三(比海王星大),质量排名第四(小于海王星),几乎横躺着围绕太阳公转。这是第一颗使用望远镜发现的行星。威廉·赫歇尔在1781年

  • 海王星资料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事件

    海王星(英文:Neptune,拉丁文:Neptunium,符号:♆)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海王星的轨道半长轴为30.1天文单位(在太阳系行星中排名第8位),质量为17.1地球质量(第3位),半径位3.9地球半径(第4位)。海王星的视星等约为7.70等,需要借助天文望远镜观察。海王星对肉眼呈蓝色,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