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2020年7月21日:李吉均因病逝世

2020年7月21日:李吉均因病逝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082 更新时间:2024/2/6 20:46:30

吉均,1933年10月出生于四川彭县,地理与地貌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干旱环境与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1952年李吉均考入四川大学地理系,一年后随专业调整至南京大学地理系;1956年本科毕业后被推荐到兰州大学地理系攻读研究生;1958年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执教;1962年在北京大学地理系地貌专业进修;1972年与施雅风合作编写《冰雪世界》科普册子;1978年被评为副教授,同年改革开放后率先迈出国门,到英、法、瑞士进行访问;1983年晋升兰州大学教授;1984年被任命为兰州大学地理系主任,同年赴美国华盛顿大学第四纪研究中心高访一年;1991年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担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及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1999年被聘为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2001年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教育部验收,李吉均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李吉均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现代冰川、第四纪古冰川及青藏高原隆生及其在东亚全球环境变化中的影响的研究,对黄河起源、黄土形成及中国东部庐山古冰川问题有独到见解。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与地貌学家李吉均于2020年7月21日凌晨2时7分逝世,享年87岁。

科研综述

李吉均从事冰川学、地貌学与第四纪研究。对青藏高原隆升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高原在晚新生代经历两次夷平、三次上升的观点,最近的强烈上升始于3.6百万年,经青藏运动(3.6~1.7百万年)、昆黄运动(1.2~0.6百万年)和共和运动(0.15百万年)达到现代高度,累计上升3500~4000米。指明黄河上游多级阶地是高原隆起阶段性反映,分别形成于1.7、1.5、1.2、0.6、0.15百万年前。首次指出庐山存在大量湿热地貌遗迹和部分寒冻与泥石流地貌系统,替代冰川成因解释。

李吉均的主要学术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提出了青藏高原的上升阶段与幅度和形式问题:在国内外首次系统全面提出了青藏高原的上升阶段、幅度和形式问题。1979年即指出高原第四纪期间整体断块加速上升了3500-4000m,在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后又指出青藏高原分别在距今360、240、160万年前发生强烈运动。认为约240万年前,高原海拔超过2000m,导致了现代意义的东亚季风,黄河中游地区大量堆积黄土,形成著名的黄土高原。指出黄河是青藏高原隆起的产物。

随着高原间歇上升,黄河产生溯源侵蚀和相应下切;指出兰州段黄河和金沙江都是在距今160万年后通的,形成于1.6、1.5、1.2、0.6、0.15百万年前的黄河上游多级阶地是高原隆起阶段性的反映。黄河兰州以上各段的年龄逐渐变新,分别与兰州的特定阶地对应。与施雅风先生主编《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隆升与环境变化》。

②对西藏现代和第四纪冰川进行了系统研究:特别对季风海洋性冰川有新见解,主编《西藏冰川》、《横断山冰川》。首次指出庐山存在大量湿热地貌遗迹和部分寒冻与泥石流地貌系统,替代冰川成因解释,大体澄清了困惑中国地学界半个世纪的古冰川之争。

③研究兰州地区黄土地层,把黄土与青藏高原隆起联系起来:指出兰州黄土比洛川黄土年轻许多,沉积速率是洛川黄土的4-5倍。首次将临北塬黄土记录与南极冰芯氧同位素曲线进行对比,重建了与冰芯记录相比拟的15万年来的环境变迁。提出了“季风三角”的概念,阐明了第四纪时期中国北方存在着两种环境变迁的模式,即季风区模式与西风区模式,对中国北方第四纪环境变迁的研究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人物评价

李吉均一生反复出入于中国和世界的名山大川、高原盆地,凭借深厚的人思想,加上多次的实地考察与研究中获取的成果,形成了许多重要学术建树。

李吉均对高山冻原与大陆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青藏高原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冰川、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的探讨、冰川地貌与冰川沉积相的研究、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研究、“季风三角”理论、黄河阶地和黄河起源,黄土系列与地文期、青藏运动、陇中盆地新生代沉积与环境研究和西部开发研究等多个专业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对黄河、长江的起源,特别是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对中国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第一次布匿战争的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事件

    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的陆战并不重要。西西里岛是个多山地的岛屿,陆地上的冲突大多是小规模的袭击,围攻城市或封锁交通。主要封锁目的是海港,为了防止对方从本土来的增兵,军货和通讯。前262年,罗马围攻Agrigentum,已败复胜,军心大振(阿格里根特之战)。前256年-前255年,罗马再次计划大规模陆战。罗

  • 扎马会战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事件

    扎马会战发生于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是第二次布匿战争的最后一场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罗马名将西庇阿打败了被一些西方国家称之为“战略之父”的迦太基将领汉尼拔,迫使迦太基与罗马签订和约,第二次布匿战争以罗马的胜利告终。战役背景到公元前6世纪中叶以前,迦太基已成为西地中海的主要大国。在这以后的数世纪期间,迦太基

  • 扎马之战的经过前期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起初,迦太基元老院在遭到新的沉重打击后,仍然异常镇静。他们向西庇阿的舰队发动攻势,并险些摧毁了这支舰队。与此同时,他们从意大利召回了汉尼拔和马戈。但是不久,主和派在迦太基元老院里占了上风,迦太基元老院决定与西庇阿媾和。罗马人的条件非常苛刻,其目的是使迦太基沦为一个一蹶不振的非洲国家,只保持名誉上的独

  • 贞观之治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事件

    贞观之治是唐朝627年-649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复苏经济,文化繁荣,对外交流众多的治世局面。唐太宗继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

  • 贞观之治的不足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事件

    要知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唐太宗就算再厉害也是个人,是人就有不足,不能因为他的功绩而忽视它的不足。同样,不能因为贞观之治很厉害就全盘肯定,也要发现其中不足,而这些不足才能使我们更加完善的去看待事物。贞观时期的初唐处于帝国的上升阶段,贞观之治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唐太宗本人施政的问题上。按照儒家经典教义来

  • 黑九月事件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事件

    黑九月事件是1970年9月约旦与巴解组织之间发生严重流血冲突的事件。1970年9月6日,巴勒斯坦激进组织“人阵”把英国、德国和瑞士的3架飞机劫持到约旦(共劫持5架,另有1架被劫持到它国,1架未遂),并扣留飞机上300名美国、英国、以色列、西德和瑞士的乘客,飞机迫降约旦机场发生大爆炸。9月12日,他们

  • 应对全球变暖的方法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事件

    面对全球变暖,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想法,要围绕地球建立一个由小微粒或太空飞船组成的人工太空环,遮蔽热带阳光,调节地球温度。一些反对者认为,这种想法肯定会有一些副作用,一个能够对太阳光进行有效散射的粒子带将会使我们的每个夜空都变成和满月时一样明亮;而且预算将高得惊人,可能达到6万亿到200万亿美元,就连

  • 玫瑰战争产生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事件

    玫瑰战争(又称蔷薇战争;英语:Wars of the Roses;1455年─1485年)是英王爱德华三世(1327年-1377年在位)的两支后裔: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的支持者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而发生断续的内战。两大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王室的分支,约克家族是爱德华三世的第四子的后裔、兰开斯特家族是爱

  • 玫瑰战争的起因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玫瑰战争是英王爱德华三世的两支后裔: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的支持者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而发生断续的内战。两个家族之间的对立始于英王理查二世被他堂弟,兰开斯特公爵亨利·博林布鲁克(Henry of Bolingbroke)在1399年推翻。根据先例,理查二世立了爱德华三世的次子莱昂纳尔的外孙罗杰·莫蒂默

  • 清东陵第一次被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事件

    清东陵曾经是一块与世隔绝、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家禁地。自顺治皇帝开始,先后有5位皇帝葬在这片宛若虎踞龙盘、充满王气之地。裕陵是乾隆皇帝的陵寝。它是在清朝国势鼎盛时期修建的,耗银两百多万两,遍选天下精工美料,建筑艺术精湛华美居清陵之冠。统治近代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西太后慈禧的定东陵,兴建于清末,工程前后耗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