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

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98 更新时间:2024/2/12 17:27:05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方面称六日战争,拉伯国家方面称六月战争,亦称六五战争、六天战争,发生在1967年6月初,是“先发制人”战争的一个典范。

战争结束

战争开始后,苏联秘密美国表示不会介入战争,但是要求美国尽快向以色列施加压力促使其停火。然而美国政府却并不急于在以色列取得优势的情况下要以色列停火。在联合国,阿拉伯国家代表苏联坚决要求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应当退回战争开始前的国境线,这无疑是要求以色列放弃所占领的阿拉伯国家土地,而美国表示,无论开第一枪的是不是以色列,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是纳赛尔下令封锁蒂郎海峡和驱逐联合国维和部队,因此让以色列退回1967年6月5日的国境线不可接受。

此时战局对阿拉伯国家来说已经走向崩溃,苏联被迫接受了美国提出的条件,苏联催促纳赛尔停火,而纳赛尔拒绝了第一次停火呼吁,但是此时阿拉伯国家败局已定,纳赛尔只得回电苏联接受停火。

而以色列此时正在戈兰高地继续猛烈进攻,以色列军队企图占领更多的叙利亚土地以改善战略形势,而苏联则警告美国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美国一面向以色列施加影响促使其停火,一面向地中海增派部队,最终以色列在1967年6月12日停火,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

战争结果

在六天的战争中,埃及、约旦、叙利亚三个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伤亡和被俘达6万人,而以色列仅死亡983人。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彻底改善了以色列的战略劣势。战争中有100万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赶出家园,沦为难民。

战争评价

第三次中东战争,堪称战争史上的经典战役。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计6.5万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从而确定了以色列在战略上的优势。但是,这场战争并未给以色列带来所期盼的和平,其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至今仍在影响着今天的阿以局势,使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同时遭受着冲突之痛。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雷蒙德·科恩在谈及这场战争时称,这场战争不过是1948年阿以冲突的延续。客观上说,第三次中东战争是在50年代泛阿拉伯政治运动逐步取得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当时,埃及、约旦和叙利亚签署了《共同防御协定》,并且在战前传递出了“要毁灭以色列国”的声音。

而以色列无论从兵力还是装备数量上都无法与埃、约、叙三国相匹敌。在这种情况下,“为生存而战”的以色列在短短6天的战争中取得了全胜,并由此改变了其在中东地区国家中的地位,“一个犹太国家在中东地区的存在”成为同地区其他各国不得不接受的现实。科恩教授的这一观点,颇能代表不少以色列人的想法。

然而,事态发展表明,科恩所说的这个“现实”一直在遭遇不断的挑战。期间,除埃以、约以最终通过和平谈判实现了双边关系的正化外,巴勒斯坦难民问题、约旦河西岸问题、耶路撒冷地位问题以及戈兰高地问题等,都由于各方复杂的利益关系以及牵涉到政治、宗教、民族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而遗留下来,成为后来中东地区巴以冲突、黎以冲突、叙以矛盾等问题久拖未决的障碍。

这其中主要是以色列战后政策方面的问题。比如: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等地修建犹太人定居点,激化了以色列与当地巴勒斯坦人的矛盾;修建多个检查站,阻碍了巴勒斯坦地区人员和商品的流通,造成巴经济恶化和人道主义危机,引发巴民众对以色列占领的更多暴力反抗等等。批准设立某些定居点的以副总理佩雷斯如今也承认,在巴勒斯坦人口高度密集的希伯伦等地建立定居点“是个错误”。

此外,地区极端势力的抬头也使有关问题的解决更加复杂化。巴勒斯坦抵抗运动(哈马斯)一直不肯接受中东问题有关四方提出的放弃暴力、承认以色列、接受巴以达成的和平协议三原则,这是以色列无论如都无法接受的。

佩雷斯说:“第三次中东战争的胜利对以色列来说是难忘的,不幸的是,它并不是最后一次战争。”的确,在随后的40年间,以色列与巴勒斯坦、黎巴嫩之间大大小小的冲突频频发生,直至今天还在延续。战争一方面夺走了成千上万生命,一方面也在告诫人们,它并不能解决问题。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1972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事件

    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6月5日,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它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每年6月5日选择一个成员国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及表彰“全球50

  • 2009年6月5日:著名播音员罗京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事件

    罗京,1961年5月29日生于北京市朝阳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原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播音员,新闻编辑部副科长,中共十七大代表。1979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83年毕业后进入中央电视台主持《新闻联播》节目,与赵忠祥、宋世雄并称“播音三巨头”;2008年,罗京担任北京奥运会火炬手。2008年7月

  • 1963年6月5日:普罗富莫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事件

    1963年6月5日,英国炙手可热的政治明星、48岁的约翰·普罗富莫黯然辞职。他和一位19岁的女模特、一个应召女郎爆出了战后英国政坛最大的“性丑闻”。更为严重的是,这位主管国家安全的内阁高官是与苏联间谍“共享”此美女。在当时东西方冷战的狂热背景下,高官、性、间谍之间的内在逻辑被政客们充分利用,使整个事

  • 1910年6月5日:欧·亨利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事件

    欧·亨利(O.Henry,1862年9月11日—1910年6月5日),又译奥·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国短篇小说家、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其主要作品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二十年后》等。1862年9月11日,欧·

  • 1941年6月5日:大隧道惨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事件

    大隧道惨案发生于1941年6月5日,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为了动摇重庆国民政府的抗战决心,迫使其屈服投降,出动大量飞机对重庆进行的轰炸事件。1941年6月5日晚9点左右,日军出动24架飞机分三批轮番轰炸重庆,空袭时长达5个小时,因为当时未及时对市民进行疏散,所以大量民众拥向公共防空隧道(十八梯大隧道)中

  • 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当前,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是:(一)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大气质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

  • 敦煌壁画的四大谜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事件

    1、敦煌石窟还有没有新洞窟?敦煌石窟,是敦煌地区石窟的总称,包括莫高窟石窟、榆林石窟、西千佛洞石窟、东千佛洞石窟、五个庙石窟。这些石窟分布在现今的甘肃省敦煌市、安西县和肃北县境内。目前已经发现石窟八百一十二个,其中分别为莫高窟七百三十五个、西千佛洞二十二个、榆林窟四十二个、东千佛洞七个、五个庙石窟六

  • 黄河花园口决堤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事件

    花园口决堤,又称花园口事件、花园口惨案。1938年5月19日,侵华日军攻陷徐州,并沿陇海线西犯,郑州危急,武汉震动。为阻止日军西进,6月9日,国民政府决定“以水代兵”,下令扒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的渡口——花园口,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黄泛区,间接导致惨绝人寰的19

  • 2020年5月26日:吴朋奉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吴朋奉(1964年11月2日-2020年5月24日),华语影视男演员。1988年,加盟零场121.25实验剧团,拜周易昌先生为师。接受Grotowski及传统民间技艺车鼓、番婆弄、鼓花、家将、太极等训练,现为台湾金枝演社客席演员,被誉为“台湾三金影帝”(金马奖、金钟奖、台北电影奖)。2020年5月2

  • 2020年5月26日:澳门赌王何鸿燊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事件

    何鸿燊[hé hóng shēn](1921年11月25日-2020年5月26日),生于香港,港澳企业家,有“澳门赌王”之称,是何东爵士弟何福的孙儿之一,何世光儿子,在家中排行第九。何鸿燊拥有犹太、荷兰、英国、中国多个民族血统,按照何东家族的传统祖籍跟随母系的广东宝安。1961年,澳葡政府规定博彩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