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官员多大岁数退休

古代官员多大岁数退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564 更新时间:2024/2/16 3:47:04

古代退休年龄是几岁?朱元璋颁令“文武官员六十以上者”皆“致仕”。退休一词,最早见于唐宋,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复志赋序》中有“退休于居,作《复志赋》”一句,《宋史·韩贽传》上也说:“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官员退休后,国家为了使其老有所安,还会发放一定的退休金,金额的多少与其官职、功绩和皇上的恩宠程度有关。

我国是规定退休年龄较早的国家。《礼记·曲礼(上)》中有这样的文字:“大夫七十而致事”,这说明早在周代便规定了退休年龄。70岁退休,其实是约定俗成,到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武帝永明七年(公元489年),这一人事制度才有了法律内涵。时御史中丞沈渊表奏:“百官年老七十者,皆令致仕。”

退休年龄发生变化出现于明朝。朱元璋(明太祖)当了皇帝后,对旧的人事制度作了较大调整,其中规定了新的退休年龄。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二月,朱元璋“命文武官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退休年龄提前至60岁。

五年后,即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八月,朱元璋又出人事新政,将相当于今部队、警察系统的中下级官员退休年龄提前至50岁。此即《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四)中所记,“命内外指挥、千、百户、镇抚,凡年五十以上者许以子孙代职。”

但朱元璋规定的退休年龄在明代200多年间并没有一直贯彻下去,朱棣(明成祖)登基后即恢复“70岁退休”古制。此后不断反复,但明代退休年龄基本上是60岁以上。在明代朱樘(明孝宗)当皇帝时,还出现了类似今天“内退”的规定,凡主动提出退休的官员,没有年龄限制,即使40岁提出退休也会被批准。

古代虽有关于退休的制度,但制度归制度,许多时候,各朝皇帝们都颇有弹性,并不怎么按制度办事,官员到了退休年限,皇帝照样强制延迟。如元朝的郭守敬,年逾古稀屡次申请退休,但就是得不到批准,最终86岁时死于任上。这样的例子在历朝历代比比皆是。于是,延迟退休的争论随即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莫衷一是。在不断的争论中,正反两派各持己见。

觉得延迟退休合理的官员认为,最好实行终身制。这些古代官员的理论依据是,“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也就是说,我给皇帝干活,皇帝给我发工资,公平交易,一辈子不反悔,直到老死都可以。后来又出现“文死谏、武死战”的说法,总归都没有脱离一个“死”字。“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劳动合同最好没有期限。延迟退休,或不退休,才能既显荣又得禄。

唐德宗时的宰相崔造,原本退休了,但退休生活让他觉得“居闲躁闷”,于是常对子弟感叹:“不得他诸道金铜茶笼子物掩也。”意思就是,退休不能“显荣”了,趋炎附势者不上门,他很难承受这种失落感,终于耐不住寂寞,又复出继续工作。

清朝光绪时,广东南海有个九品官俞凤书,家人多、负担重,年过80岁还在巡检职位上卖老命,为的就是“得禄”。让老干部累死在岗位上肯定不妥,但如果逼他退休,又是断了他一家人的活路,也不妥当。于是上司帮他想辙,安排他署理全省有名的肥缺—征收“渔税”,攒一笔外快回乡养老。终于,俞老在这个署理期内赚了不少银子之后,才同意退居二线。

而持反对意见的官员们则要求,一切都应该按照制度来。这些官员的理由主要有三条。一是工作到了一定年限,身体会生病,就应该退休颐养天年;二是如果不按照退休制度执行,那么早前制定的制度就会失去公信力;三是在退休后,老官员们有大把的时间读书写作,可以“卒老于文字之间”。

东汉著名经学家张禹,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当过“太子师”,并做过太傅、丞相等官职。到了退休年限,他曾多次上书“数上疾乞身”,请求告病还乡。但谁都知道,他的“告病”只是借口,“正其法”才是本质。尽管“帝遣人问疾送药,强留”,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反对皇帝强制官员继续工作的做法,终于在永初五年(公元112年)顺利退休。

魏晋时期,扬州从事史(相当于现在的纪检工作者)何子平也反对延迟退休。他的母亲住在会稽,已有80岁的高龄了,按照规定,儿子应退休回家奉养老母。主簿顾恺之劝他别退,何子平不肯,说:“我们当干部的不能带头损害制度的公信力。”顾恺之又建议他回会稽后,在县政府求个公职,既有俸禄可取,又方便就近奉养母亲。何子平还是摇头,认为不能做这种投机取巧的事。何子平退休后,“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即完全靠体力劳动养活老母和自己。

唐代韩愈则认为,延迟退休不利于读写:“退休于居,作《复志赋》。”宋代的韩贽也以实际行动支持韩愈的意见:“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

南宋孝宗时,有个尚书郎鹿何,他反对延迟退休的做法更为尖锐:刚过不惑之年就提前退休,回家后在堂上挂了一块匾,书“见一”两字于其上。这两字出自“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的典故,意在讽刺那些嘴上说退休、私下里却支持延迟退休的人。鹿何反用其意,表明心迹,可谓旗帜鲜明,另辟蹊径。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银河落九天的天象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事件

    “疑似银河落九天”写的是瀑布从山间倾泻而下,而“银河落九天”的天象则是夏季出现的直立银河。夏季大三角高高挂起,看起来银河变成直立的,就像银河从天上落下。夏季大三角是什么夏季大三角指在夏季的东南方高空里由天琴座的织女星、天鹅座的天津四及天鹰座的牛郎星组成的三角形。即使在大城市里,只要避开强烈的灯光干扰

  • 土星合月是什么天象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事件

    从地球中心向外看,土星与月球的视赤经相同时,称为土星合月。通常是一个农历月之中,土星与月球比较接近的时候。在合月发生时刻,地球上同一地理经线地区会出现土星与月球赤经相合并同时到达中天的现象。当土星与月球相合至一个很细小的角度时,地球上部分地区还会发生月掩土星的现象。期间土星将戴上草帽状的光环,并依附

  • 猪上树唐朝灭亡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事件

    相术算命,古来有许多能人异士。风、,喜欢历史的朋友,肯定多多少少听过这两位的名字,就算您一时记不起他俩的名字,赫赫有名的《推背图》,您总应该听说过吧?这两个唐朝时候的老头,半人半仙,某天突然来了兴致,俩人相约进山去推演未来世界的发展,用隐晦的语言写下了《推背图》这本神奇的东方预言之书。对此书有兴趣的

  • 黄巢起义有多残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事件

    黄巢起义有多残忍?史书中的记载,揭露了人性的丑恶在古代封建时代,小农经济是统治者的统治基础,而在每一代王朝发展的后期,总是会因为土地兼并严重或者统治者腐败,赋税繁重,使农民土地收入减少,民不聊生,农民吃不饱肚子,生活艰辛,于是乎农民起义不断,民间战争迭起,危及社会稳定。但是不管在什么性质战争中,普通

  • 漆器的漆有毒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事件

    漆器的涂料是没有毒的,和现在的化学漆不同。传统漆器工艺核心材料是取自漆树的天然漆,国人称之为“大漆”,与现今流行的“化学漆”有天壤之别。天然漆器属于无毒无害的绿色环保用具,具有防腐、防潮、轻便、色泽沉着优雅等优点,是彩陶、青铜之后,三国两晋南北朝青瓷兴起之前的重要社会日用品。传统的漆器餐具,即漆涂在

  • 古代的寒门指的是什么阶级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事件

    寒门,指寒微的门第,专指门第势力较低的世家也叫庶族,并非指贫民阶级。庶族亦称“寒门”、“寒族”。魏、晋、南北朝时不属于士族的家族,大多为普通中小地主。魏晋之后由于出现了科举考试,士族衰落,寒门泛指家境贫寒的家庭。出处《楚辞·远游》:“舒并节以驰骛兮,逴绝垠乎寒门。”王逸注:“寒门,北极之门也。”《淮

  • 古代猛将真的可以以一敌百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事件

    也许是因为我们没有亲眼看过古代的将军打仗,所以总会对武功高强的将军有一种崇拜的感情。不少人都会认为将军都是特别厉害的,能够一挑百。事实上,不止我们这样认为,就连电视剧都是这样播的。例如三国时期的猛将赵云,被曹军的千军万马包围着,硬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地把刘备的儿子阿斗给救出来了,最厉害的地方是,不仅仅阿

  • 古代士兵训练有哪些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事件

    宋代诗人辛弃疾曾有一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被人熟知,词中写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描写了一幅声势浩大的军营生活之景。古代的军旅生活给诗人带来的是无限的灵感,对于

  • 彩绘漆云龙纹耳杯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事件

    西汉彩绘漆云龙纹耳杯是西汉的一件斫木胎漆器,1986年出土于湖北省荆州江陵高台28号西汉墓,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西汉彩绘漆云龙纹耳杯高4.6厘米,口径16.2厘米-9.2厘米,连耳宽11.6厘米,底径9.7-5.6厘米。杯口呈椭圆形,深腹弧壁,平底,矮圈足,新月形耳,耳面上翘。杯口外沿、耳面及耳侧

  • 漆器可以水洗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事件

    可以用水洗的,不怕。因为漆器用生漆涂在表面。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但最好不要频繁水洗,会造成脱漆的。最好是用湿布擦。清洗方法使用清水或温水,用海绵轻柔清洗。可以使用中性清洁剂进行清洗。锅刷及抛光粉等可能会导致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