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淝水之战东晋为什么胜利

淝水之战东晋为什么胜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934 更新时间:2024/2/16 0:02:08

西晋经历了十六年的八王内乱,五胡外族乘机入侵中原,西晋灭亡。公元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在安定的江南重建国家(东晋王朝),而北方则陷入了一片混战,各地先后兴起了十多个外族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

后来以关中为地盘的氐族前秦王朝,苻坚即位天王,明白应重用文化水平高的汉人治国,便以汉人王猛为CEO,国家逐渐崛起强大,在短时间内灭前燕、代国、前凉,统一北方,而苻坚渐有攻灭东晋,统一中国之心。在王猛去世之前,一直劝苻坚不要南征东晋,因为他认为前秦的国力虽比东晋强大,但由于前秦刚刚统一北方,人心并未稳定,加上东晋有长江天险,南侵绝非易事。

但苻坚却轻敌,认为前秦百万大军可投鞭断流,长江不足为惧:只要一声令下,所有士兵把他们的鞭投入长江,就可使长江水断流!但是东晋也有一定的作战能力,尤其是谢玄训练了一支劲旅北府兵,屡屡挫败前秦的小规模南侵。过了不久便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大军南下攻晋,有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队形前后长千里。东晋丞相谢安以其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其侄谢玄为先锋,率领八万北府兵迎击前秦主力。

苻坚大军南下,其弟符融的前锋部队先攻下了寿阳,并派遣被俘的汉人晋将朱序到晋营劝降。没想到朱序一直身在曹营心在汉,到了晋营,却将秦军情况密告谢石,他说:晋军应利用秦大军尚未完全集结之际,攻其不备,击败了秦的前军便可稳握胜算。谢石、谢玄同意这个策略。晋将刘牢之攻打洛涧,秦军败。晋军乘胜追击,谢石率军水陆并进,直抵淝水东岸。

前秦苻坚在寿春城头,遥望淝水彼岸的晋军,但见部阵整齐,将士精锐。他北望八公山上草木如人形,便心生畏惧。(草木皆兵)当时秦军在淝水西岸布阵,晋军无法渡河。谢玄知道自己兵微粮少,不宜久战,便派使者去见苻融,请秦军稍向后退,让晋军能够渡河决战。苻坚原想故意让军队稍向后退,待晋军半渡过河时以骑兵冲杀。不料,秦兵一后退就失去控制,阵势大乱。

谢玄率领八千多骑兵,趁势渡河向秦军猛攻。同时朱序在秦军阵后大叫:秦兵败了!秦兵信以为真,军心大乱,于是竞相奔逃,苻融竟在乱军中被杀。秦军失去主帅,前锋的溃逃又引发后方部队的惊慌,也随之向北逃亡。秦军兵败如山倒,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秦军沿途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淝水一战以前秦大败结束,秦军队被歼和逃散的共有七十多万。

淝水之战时前秦有着八十多万的军士,而东晋只有八万精兵,双方兵力差距很大,但是前秦还是输了,东晋以少胜多,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比较秦和晋的领导层。当时前秦苻坚虽然一统北方,但只是军事上的统一,民心却不稳,前秦CEO王猛临死之前曾经说过国家最大的敌人不是东晋而是归降前秦如鲜卑等民族的贵族,这群人跟随符坚南征,但各怀异志。八十万大军其实是乌合之众,没有对国家的共同使命和愿景。

而东晋领导者面对的不仅是晋朝的存亡之战,也是中华文明的存亡一战。东晋当政的谢安颇识大体,知人善任,团结各方,使统治阶级关系和谐,国家不再撕裂。当时桓冲手握长江上游兵权,桓家与谢家素有积怨,但他以大局为重使两家共同合作,上下一心对抗强敌。东晋北府兵人数不多,但作战能力很强,而且南方人比较适应水战,有着淝水的天险,容易发挥作战能力。

从经济的因素来看,当时前秦刚刚结束一统北方的战争没有多久,各方面的储备都不是很完善,经济实力并不强,也是导致民心不稳的原因;而东晋已进行过几次经济改革,经济稳定,国库充足,所以在经济上是东晋占上风。自古以来战争的胜败都和经济实力挂钩,经济强的一方往往得到最后胜利。

淝水战后,前秦元气大伤,苻坚后来被部下姚苌所杀,境内各族纷纷独立,北方再度陷入大分裂。南方的东晋王朝延续了数十年,局面较北方安定。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巫蛊之祸对卫家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事件

    卫青,汉朝时期名将、军事家,是皇后卫子夫的弟弟,他虽出身寒微,但却有军事谋略。后来汉武帝宠爱卫子夫,他也得以受到汉武帝的重视。虽然卫青被汉武帝发掘是因为卫子夫的原因。但是后来卫青封侯拜将、战功赫赫,却都是他凭自己本事得到的。所以,卫子夫虽然有引贤之功,但卫青所得到的一切都是靠他自己的真本事。卫青在汉

  • 朱元璋杀了很多大臣为什么很少有人刺杀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事件

    秦始皇是战国时期秦国国君,战国末期,七国强弱局势已经逐渐分明,秦远交近攻的战略成果开始突显,秦始皇事实上是一个文韬武略的君主,其生死可以说是关系到当时各个国家的存亡,所以燕先是派出了荆轲刺杀秦王,失败后,曾为荆轲送行的高渐离再次刺秦王,再败。后来汉朝第一谋士张良在秦始皇出巡期间也雇人刺杀始皇帝,也败

  • 太平天国为什么会越来越弱最终被清政府打败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太平天国运动是晚清历史上一场大规模的反清运动,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人组成领导集团,1850年末到1851年初建立的这个农民起义武装力量,用了仅仅不到三年的时间,就迅速的攻下南京,还建立了自己的朝代,让清政府头疼不已。不过这样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最后却越来越弱,最终被清政

  • 七王之乱是哪些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事件

    七国之乱,又称七王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晁错建议汉景帝对诸王进行削弱之后,诸王不干了,于是就浩浩荡荡的起兵向西杀了过来,而且还师出有名,美其名曰:“诛晁

  • 土木堡之变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事件

    土木之变,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9月1日)第四次明英宗北伐时,明朝在土木堡败于瓦剌的事变。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明朝接到也先领导瓦剌军队侵犯的情报,明英宗朱祁镇决定北伐亲征,十六日从北京出发。明英宗企图再现五年前正统九年边军征讨兀良哈的成功体验。然而,在明英宗组编亲征军的时候,外卫

  • 土木堡之变时明蒙关系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事件

    法国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的《草原帝国》:“明朝伟大的永乐皇帝所贯彻的政策,即为了打倒忽必烈家族而扶持年轻的发展中的卫拉特势力,是在他死后才见效的。”但明宣宗放弃战略机遇,“自仁宗不勤远略,宣宗承之。”相反宣德时期的脱欢对明宣宗非常恭顺,瓦剌使臣可以在甘宁等处久住,习知中国虚实。导致洪熙初年脱欢杀贤义

  • 土木堡之变时瓦剌在明朝高层有内应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事件

    也先通过在明朝居住的瓦剌使臣及明庭内部高中低层内奸,大明边防虚实动静皆已知晓,进攻时间节点选的非常合适。其中就有达官赛因不花、四朝元老御监郭敬的家人把伯、义州卫军士王文、李让、施带儿、喜宁、王喜、小田儿、加失领真、大同指挥李让幼女为也先弟大同王儿妇,也先许以知院,又密受也先赏马四匹,被虏妇女二口。将

  • 土木堡之变时明军为什么还要走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事件

    仁宣朝的治边策略既班固所批评的治边观念。“缙绅之儒守和亲,介胄之士言征供。征伐则民力竭,和亲则国威丧,于是有“守四夷羁縻不绝,地不可耕,民不可臣”乾隆认为此言“兴臭然”羁縻之道,清朝强调恩威并施,抚剿并重,宣德五年前,蒙古各部陆续南下紧贴明堡居住,边将奏报力主严剿,远离边地的明宣宗认为本无漠北问题,

  • 土木堡之变时明军异域情报功能为什么会失灵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事件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驾崩,皇太子朱祁镇即位,即明英宗。随着“一夫跳梁”“文宗罪人”的三杨去世,三杨歌功颂德,粉饰现实的弊端开始突显,“自仁宗不勤远略,宣宗承之。”经过明宣宗巡逻的罢边主和的政策施行,导致了明军异域情报功能的失灵。明军从此没有了洪武永乐两朝捕获精准的有源头的异域情报数据的能力

  • 土木堡之变时明朝南方也不安稳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事件

    当时明廷的主要视线在南方麓川、民变及再下南洋,期间骚动南方诸省每省不下数十万人。朱祁镇在正统三年(亦集乃之战)、正统六年(丰州之战)、正统九年(以克列苏之战)所发动的三次大规模北伐的主将,除了杨、石等人外大多投入南征队伍之中。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冬天,也先攻打兀良哈,派遣使臣抵达明朝边镇大同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