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皇帝征召入仕与九品中正制具体是怎么实行的?

皇帝征召入仕与九品中正制具体是怎么实行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302 更新时间:2024/2/9 12:35:12

两晋时期的入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孝廉”为代表,一种以九品中正制为代表。那么皇帝征召入仕与九品中正制具体是怎么实行的?下面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一、两晋时期的社会现状

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长期战乱的社会、出现短暂的统一的混乱的年代。

华夏大地进入秦汉两朝的大一统时期,“天下大势,合久必分”;汉末,天下再次大乱,诸侯各自各地成为王,逐渐形成魏蜀吴三家,后期曹魏剿灭蜀汉政权平定孙吴政权,天下逐渐统一。

之后司马炎篡位取代曹魏,建立晋国,这是晋国的起因,一个建立在政权长期战乱的社会。

晋朝在建立时候就是不清不楚,皇位来历不正,建立之后政权依然混乱,并且晋朝国祚一百五十五年,一百五十五年中只有不足五十年的统一,这是短暂的统一的混乱的年代。

在这么混乱的年代里,晋朝的政策政权并不发达,沿用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同时晋朝建朝,只是将上一个皇帝杀之取代,皇位得之易,就注定统治者对百姓无过多的怜悯,在治国之中抄袭了西周的制度,使的皇帝征召制度再次兴起。

同时两晋时期是士族最活跃的时代,两晋时代可以看作士族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士族制度的兴起,九品中正制,均田制均是这一时期的特产。

二、征召入仕

晋朝效仿西周制度,皇帝征召制度在选才入仕中占重要组成,在一定情况下,皇帝主动征召士人到任职,作为自己巩固政权分摊士族权利的一种手段。三国时期,司马懿便是被曹操征召入仕。

1.征召入仕的起源发展

皇帝征召制,起源于西周时期,礼记记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便是这一雏形,具体成建制规划在秦朝,在汉朝时期逐渐发展成熟。大汉王朝之时,大部分法律参考秦法,在选官制度之中皇帝征召制度也在传承参考。

大汉王朝四百余年选官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得到了大力推动。在汉末衰退,至于晋朝再次兴起,在皇帝征召制度发展进步过程中,受到官僚制度,士族阶级与世家的制约。

2.征召入仕的对象

从西晋开始,皇帝征召入仕逐渐形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孝廉”型的“孝廉”,即为朝廷选送至朝的年轻官员,一般是在朝者在20岁左右。晋武帝时王与马共征召到长安为官,后被皇帝任命为卫尉一职。

在《晋书·谢安传》中记载了刘伶在晋惠帝时被征召为太尉掾、豫州刺史,并担任尚书仆射一职,以及他出任豫州刺史等一系列的情况。

第二种类型是“孝廉”型的中正官及吏部尚书、散骑常侍等高官由皇帝亲自征召,这类官员主要为朝廷选授之人。

晋朝时期著名中正官如王导羊祜桓温等人曾多次被征召到京城任职,其中羊祜被任命为尚书郎。

谈征召入仕在两晋时期就要提到晋元帝司马睿,晋元帝建立东晋强行为晋朝续命一百余年,在位期间重点放在征召入仕上,企图打破世家垄断官职,但是因为世家势力过大以失败告终,权臣摄政,党派鹰扬,无力回天。

皇帝征召入仕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一种妥协手段在尊重世家门阀的基础上以皇权为根本衍生出的一种选贤举能的一种政治手段,二是帝王希望通过这种不在晋朝法律内的制度扩充朝堂血液,通过这种行为制约世家门阀笼络士族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

三、九品中正制

1.九品中正制的起源发展

九品中正制起源于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在魏历黄初元年十月曹丕称帝后尚书令陈群纳谏,曹丕采纳此建议,并命陈群修订开国法典正式用。

在西晋逐渐完备发展,直到隋朝大一统推行科举制,九品中正制才被取代,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存在四百年之久。

九品中正制在历史舞台是大放异彩,具有很高的地位,其次也是两个大一统朝代间承上启下的选官制度,承接大汉王朝的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三大选官制度之一,继承了察举制,对察举制进行优化延续。

2.内容

九品中正制度,设置中正官,即所谓当时品评人才的官职,要求为各地州郡推选出一名有才能有品质的在中央集团任职的人为大中正,大中正再推选出小中正。

中正产生之后由中央向地方分发人才考核表,分为三级,每级有分三品,上级三品上上、上中、上下、中级三品中上、中中、中下、下级三品下上、下中、下下。

以此点评品第并追加评语即为九品表。小中正初审再交予大中正复审,然后上报吏部,由吏部对官员进行提拔和贬嫡。

九品中正制的初衷就是为了给官吏的提拔和贬嫡提供一套客观标准,能够听取大魏乡民以及大魏乡郡官员的意见。九品中正制保留了部分大汉王朝乡举里选的一些内容。为曹丕政权实现平定全国奠定了坚定的基石。

3.九品中正制的利弊

九品中正制出现于在乱世的曹魏政权,它做到了应急选官的一种表现,推出了系统的,较为科学的评判标准,给出了标准地专业的运营体系,但是在层层作用下监管不到位,弊端逐渐逐渐显露。

九品中正制的预期优点:

对比于前朝察举制是一种更为科学的选官制度;系统操作,方便中央集权制;安抚乱世地方的不满,加强了皇权统治;尽可能做到选拔官职兼听则明的一种公平性;

以政绩为王选拔出了官员能力有保障;有利于打破世家门阀对人才选拔和任用的垄断;有利于巩固皇权,加强对于地方的统治力。

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虽然可以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提供方便且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是也带来了许多弊端。

九品中正制的执行缺点:中正官是各地方在中央任职官员,当官员渴求做中正时就会大批涌入中央,以至于地方缺少能臣;地方能臣减少,缺乏管理时间长会影响地方稳定;

官员升迁贬嫡全部集中在中正手里,九品中正官对国家官员选拔具有垄断之势,会滋生官员腐败;容易出现世袭贵族;选官不公;不利于对地方人才选拔,限制了地方发展。

九品中正制在发展过程中,世家门阀随着皇权的让步与自身实力的庞大逐渐的掌握朝廷官职升迁与贬嫡的权利,以至于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自此朝廷无寒门。

四、征召入仕与九品中正制的对比

1.九品中正制品评依靠家世和品行定品

家世:即家族背景与父辈祖父辈官职。

品行:指的是一个人的道德声誉和声誉。

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品行,出身仅作为参照。但是,西晋以后,官职的评定完全由家世来决定,而寒门弟子再也没有机会晋升。但是随着世家门阀制度的确立使得九品中正制成为一个政治上的一个装饰品。

中正官员则以出身为标准,门第高者,即为上品。到了这个时候,世家门阀数量越来越多,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这一现象到晋朝更为明显。

2.西晋时代:在九品中正制之下的皇帝征召入仕

上文我们得出结论西晋只是杀了皇帝,得到世家门阀支持才登上的皇位。那么回报给世家门阀便是确定律法去维护世家门阀的利益,其中九品中正制已被完全带偏,以至于世家门阀把持朝政,皇权一落千丈,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皇权再次重用征召入仕既体现皇帝对于世家门阀的尊重又希望打破世家门阀的制约。与此同时,九品中正制满足了世家门阀对于官职仕途的需求,但是不能满足朝廷对于能臣骁将的需求,这也是皇帝征召入仕的原因。

结论

在两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因为皇权的让步以及监管不力,没有严格法律保护,成为了士族门阀入仕,强化政治的手段,这是皇权的妥协与退让,但是这样有利于世家的政治制度下,没有成立士族门阀政治也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制度。

与此同时皇帝征召制度以临时性,特殊性,随意性,成为当时的选官制度,虽然在士族权利的影响下被压榨生存空间,但皇帝依旧可以随意提拔人才,这也是皇权的象征。

最终,两晋时期的皇帝征召入仕与九品中正制都反映了皇权与士族权力的争夺,地方与中央的维系,以及皇权至上,皇权依旧是影响封建王朝的底色这一事实。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九黎民族历史介绍 九黎现在还有后裔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蚩尤,中国传说中上古时代东方(另一说南方)九黎族的首领。有兄弟八十一人(另一说七十二人),骁勇善战,势力强大。后在部落战争时,在涿鹿之战中被黄帝率领的部落联盟击败,一说被杀。 因蚩尤做五兵一词,传统上蚩尤被当作战神、兵器之神(兵主)受到崇拜。蚩尤部落一部分归附黄帝,一部分南迁,演化为南方的苗族、黎族

  • 周族兴起于什么地方?周族的历史起源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从公元前十一世纪末到八世纪,是中国史上的西周时期。从这时起,中国的历史就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初期阶段,出现了封建领主制的国家。1、周族早期的历史周是兴起在渭水中游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古老部落。渭水有很多支流,漆水、沮水之间,上地肥沃,物产丰饶。这种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周能够勃兴的一个重要因素。相传周的始祖后稷

  • 商朝前期为何屡次迁都?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商朝从汤开始,到纣灭亡,共传十七代三十一王,近六百年。约当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商朝历史上有一个很显著的现象,就是都城屡迁。汤最初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市)。其后五迁:中丁迁都于隞(今河南荥阳北敖山南);河亶甲迁都于相(今河南安阳市西),祖乙迁都于邢(今河南温县东);南庚迁都于奄(今山东曲阜

  • 夏朝的灭亡时间及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孔甲乱政,夏王朝的统治日益衰落。直至夏的最后一个国王桀,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桀虽然有智有勇,但很残暴凶残,杀人成性,加上酗酒好色,劳民伤财,残害百姓。东边的商国便趁机骑兵伐桀,灭掉了夏朝。夏自禹至桀,历十四世十七王,存在了将近五百多年时间。夏王不降死后,孔甲继位,夏朝开始衰落。孔甲加强了对于天神的

  • 夏代军队的组成及武器装备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夏朝军队,是维护暴力统治的重要手段。禹征三苗,称他所统领的军队为“济济有众”;启征有扈,严厉告诫所属的军队要严格听从他的指挥。足见当时已有强大的军队。夏代是中国以领土和财产为基础的奴隶制军事制度的发生期。夏代还带着浓厚的原始氏族社会的遗迹,由于以族为单位的血缘团体仍是社会组织

  • 西周国人暴动背景 国人暴动爆发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国人暴动发生于公元前841年(一说公元前842年)的西周镐京,是一场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反抗周厉王的暴政。这次国人暴动让周厉王出逃于彘,召公与周公代行王政,史称“周召共和”。一、国人暴动背景1、政治周懿王死后,他的叔叔,也就是共王的弟弟辟即王位,是为孝王。孝王

  • 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出现的原因及背景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自古以来,实行一夫多妻制,子女众多,为了解决死后爵位财产继承问题,建立行之有效的继承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到了西周时期,定下了一项制度,叫做: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由此几乎奠定了此后中原王朝3000年的继承制度。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句话前后两句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一种优先级降低

  • 周朝政治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1、中央制度按照周制,大国诸侯有时还可以兼任王室的官吏,如周初卫康叔为周司寇,西周末期郑桓公为周司徒,都是其例。诸侯在其封国内设置的官制,大略与王室相等,还有军队各自成为一方之主。周天子对诸侯拥有较大的权威,诸侯还能听命纳贡。《左传》昭公十三年说:“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

  • 西周初年分封了哪些诸侯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1、疆域周(340万,基本与商差不多,在辽宁和重庆四川的范围更大),当时周朝疆土北方封国燕,已到达了今辽宁喀左、朝阳一带,西面至今甘肃渭河上游,西北抵汾河流域霍山一带,东面的封国齐鲁到了山东半岛,南至汉水中游,东南抵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势力所及还可能到达了巴蜀一带。2、行政区划周武王姬发分封姬姓宗室

  • 西周的军事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西周的军事制度在沿袭商制的基础上又有很大发展。周初,王室强大,“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军权集中于周天子手中。其下有“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尚书·牧誓》)等官职,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