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抗战时中国出现大量汉奸的原因

抗战时中国出现大量汉奸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942 更新时间:2024/1/21 16:07:43

抗日战争,我们是战胜国。然而,我们的胜利却只能说是一场惨胜据战后统计: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1937-1945年,还不包括1931年9·18事变后到1937年7月7日之间长达6年的侵华战争)中国有近1000多座城市被占领,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美元,总共达6000亿美元(这些损失还不包括被日本强盗在战争中屠杀了的3500万中国同胞的生命的价值),6000亿美元,按当今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也就是将近50000亿人民币。当然,这还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损失,在精神层面,日本侵华战争对我们民族精神的荼毒,更是罄竹难书,影响深远。

据有关资料,在日本无条件投降后,经过统计,除满洲国以外所有驻华伪军的数量被缴械的大约是118.6万人,而满洲国和伪蒙古军当时有40万军警,再加上各省县的伪地方武装,所以目前广泛流传的版本中有逾200万伪军的说法。其实这里还应加上整个抗日战争期间,被毙伤、俘虏和投诚的共有118万余伪军,这样算起来伪军就有了300多万。这个数量的伪军几乎超过在华投降时日本军队的数量-120万人的两倍。这个日军数量还包括在台湾和越南北部的的日军,而这些日军一般是不在抗战实际作战数字里的。汉奸不仅是伪军,还包括伪政府的各级官员。这个数量不好统计,但其作用是极大的。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汉奸文人。如周作人之类。还有有学者曾对汉奸伪政权高级官员情况作过简略统计:留日比例较高,在被统计的144人中,有留日经历者54人,占38%。任何一个国家在外族入侵之时,都会出现一些有奶便是娘的卖国贼,这不奇怪。奇怪的只是:为什么我们这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会出现这么多汉奸?这些汉奸是这么炼成的?

这或许可以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来探讨。就外因而言,首先是近代中国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地方上各自为政。这种被孙中山称为“一盘散沙”的状况,却为外国侵略者对华推行“以华制华”和“分而治之”的政策提供了便利。面对日本的军事压力和利益诱惑,一些人可能就会选择投降的道路。其次,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落后,人们生活水平的极端贫困对汉奸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很多下层汉奸迫于生计,而不得不为日军服务。最后中国在对外战争中屡次战败,使国人中媚外、崇外、恐外的思想和民族自卑感有所发展,抗战爆发后敌强我弱的现实,使部分人丧失了抵抗的信心。然而,这些外因,也只为抗战其间汉奸的大量涌现提供了现实土壤,这些恶之花的五彩缤纷,还得寻其内部原因。

大致说来,如果一个民族在战争其间,出现了大量以本民族对抗的所谓“卖国贼”,这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出了问题换言之,这个民族是否有一个民族的核心凝聚力和精神支柱的问题。如果有这样一个核心凝聚力和精神支柱,在民族危亡之际,国人就会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共御外侮而不屈;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凝聚力和精神支柱,国人就会分崩离析,认贼作父,甘愿当亡国奴,甚至当卖国贼。这个所谓心凝聚力和精神支柱既包括了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理念,也包含着现状的政治、经济、社会形态给国人的影响。

原本中华民族并不缺乏爱国的文化价值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有国家和民族的观念,国家和民族认同是中国人的基本道德信条和行为准则。自从夏商周以来,中国国家形态初步形成,中国人就坚持国家正统和国家一统的理想,不但“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而且华夷之区隔是很强烈的,在民族遭遇外侵的存亡之际,总有无数可歌可泣的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满江红》词云:“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陆游《示儿》诗云:“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都表达了这种强烈的爱国精神。

然而,独裁统治,吏治腐败,人民生活水平极端低下,造成社会离心力的加剧,使政府缺乏亲和力和号召力,为汉奸思想的流行打开了通道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中华民国建立后,并未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安定和幸福,相反是军阀混战,人民涂炭,外强凌辱,国运日衰。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开始了并吞东亚的“圣战”。抗战一开始时是个什么情况呢?据迟浩田将军回忆,日军对我根据地进行扫荡,八个日军士兵五支步枪,一挺机枪,赶着一个县城数万军民弃城而逃。于是,连汪精卫,那个当年在同盟会时刺杀满清摄政王被捕后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具有强烈民族气节的人物,都当了中国最大的汉奸。

在抗战前后,不但一般社会成员好多对国家的观念模糊,就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军事集团,由于利益的不同,对国家的认同也是有诸多复杂的情况。从国民党来说,先是“九一八”坚决不抵抗,将东北拱手相让给日本;后来是公开宣扬“攘外必先安内”,坚决要先消灭共产党和红军;后来在张学良杨虎城兵谏后,蒋介石同意了与共产党联合抗日,但也搞了不少磨擦,甚至发动“皖南事变”,同室操戈,要消灭新四军;汪伪政权成立后,蒋介石也没有中断和日本的暧昧的谈判。从共产党来说,也在抗战中奉行保存实力、发展壮大的方针,毛泽东怒斥彭德怀发动百团大战“是暴露了共产党的主力”,引来了日军对八路军的围剿。以后八路军、新四军基本是在敌后搞游击战,抗战胜利后,共产党的军队从红军仅剩的三万人,发展到百万之众。要之,政治不清明,经济不发展,社会不安定,必然会造成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国家认同趋弱这就是抗战中,汉奸大量涌现的根本原因。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中华民国八位大总统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从1912年到1948年中华民国历史上共有八位总统:孙文(临时),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琨,蒋中正,李宗仁(代)。1、孙中山孙中山(1866-1925)孙中山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

  • 汉朝为何拐卖人口屡禁不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中国将拐卖人口称为“略卖”,从汉代开始,法有明文此乃大罪,但因为有较大的收益,虽说王法如炉,这种买卖依然千百年来有人做。在古代特别是蓄奴成风的汉代,将男孩子拐卖的主要目的是做奴隶,就如拐卖智障者进黑砖窑一样,以此最大限度地从奴工身上榨取利益。而拐卖女童,主要是卖给大户人家

  • 秦朝能够统一六国的地理环境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距今2221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21年,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秦王政继承其父、祖之功业,仅用10年时间,次第翦灭了关东之韩、魏、楚、赵、燕、齐等六国,建立了空前的统一大帝国,并更名号,自称“始皇帝”,在广大的统治区域内推行郡县制,并实施统一文字、车轨与度

  • 西汉西域三十六国之焉耆国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它是一个建立在绿洲上的农耕生活形态的城郭,是汉通西域北道必经之地。那里土地肥沃,种有稻、粟、麦,兼畜牧;那里的人有喝葡萄酒的习俗,也热爱音乐;那里资源丰富,文化发达,佛教在其国内有着很高的地位和众多的信徒,佛教艺术也曾繁盛灿烂;那里盛产胭脂,也盛产良驹,还有鱼盐蒲苇之饶。那就是焉耆国。焉耆国,王治员

  • 西汉西域三十六国之精绝国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站在尼雅河出昆仑山的河口放眼望去,只见一条谷地曲折北去,穿行于自昆仑山地向北方的沙漠延伸出去的山麓坡地之间.尼雅河最亲近的人们,自然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生息在河水两岸以及下游尾闾冲积三角洲上的古代尼雅人。他们是尼雅河绿洲的主人,他们曾经拥有一段夺目的辉煌。他们的国家,叫做精绝国。历史往往给人以无情的捉

  • 西汉西域三十六国之大宛国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大宛国位于帕米尔西麓,锡尔河上、中游。大宛在当时东西交通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首先到达大宛。大宛久闻汉朝富饶,欲通不得,见汉使来到,深表欢迎。汉武帝听说大宛出产好马,于太初元年(前104)命使臣携带金帛去换取,由于双方意见冲突,换马不成,使臣也被杀害。武帝怒,与大宛爆发战争,大

  • 西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乌孙国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乌孙国西汉初期游牧于天山以北。公元前2世纪初叶,乌孙与月氏均在今甘肃境内敦煌祁连间游牧,北邻匈奴;后放弃敦煌祁连间故土,迁至伊犁河流域游牧。后来与汉朝共同对付匈奴,汉朝先后有细君、解忧公主下嫁乌孙。从公元前53年起,乌孙有了大小昆弥两个王统,分疆而治。二者都是内讧迭起,变乱丛生。乌孙国武士乌孙,是西

  • 西汉西域三十六国之楼兰国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楼兰国,有记载可查的历史共有800多年。这个神秘的国度,曾经是人们生息繁衍的乐园。她身边有烟波浩淼的罗布泊,她门前环绕着清澈的河流,人们沐浴着大自然的恩赐,在碧波上泛舟捕鱼,在茂密的胡杨林里狩猎……“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扞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

  • 西汉西域三十六国之月氏国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月氏(yue shi)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一个民族名称,早期以游牧为生,经常与匈奴发生冲突,其后西迁至中亚,开始发展,慢慢具有国家的雏型。由于大月氏位处于丝绸之路,控制着东西贸易,使它慢慢变得强大。到后来被匈奴攻击,一分为二:西迁至伊犁的,被称为大月氏;南迁至今日中国甘肃及青海一带的,被称为小

  • 西汉西域三十六国之疏勒国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疏勒国为汉初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由于地处交通枢纽之地,是古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汇合点,亦是中西文化的最大交汇之处。波斯文化、印度文化、中原文化在这里交流融汇。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土,疏勒是首站。疏勒国,王治疏勒城,去长安九千三百五十里,户千五百一十,口万八千六百四十七,胜兵二千人。疏勒侯、击胡侯、辅国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