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府兵制的建立者是谁 4个朝代府兵制的特点与作用

府兵制的建立者是谁 4个朝代府兵制的特点与作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267 更新时间:2024/2/5 14:24:57

府兵制自创立初期不断改善,发展到后期似乎已经不适合社会的发展,甚至还暴露出种种弊端。府兵制停废于唐朝,那么唐代府兵制是怎样的呢?

唐代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起来施行的,均田制是基础。府兵是从分到田地的农民中征集,且规定分到国家田地的农民每年需要有一个月的服兵役时间,这期间所有的兵粮得自备。这项举措不仅巩固封建统治,而且也提高中央集权。

唐代府兵制沿用隋朝,只是在某些细微处作修改,比如改屯卫为威卫、改侍卫东宫的率府为左右卫等。唐初的时候还曾恢复骠骑,贞观年间外府和内府都被改名。内府侍卫一般从二品到五品的府兵子孙中选拔,外府比内府的选拔要求低很多,一般从六品以下府兵子孙及农民中选拔。不管怎样,选拔的原则是先富后贫、先强后弱、先从人口多的家庭中选拔。有些时候也会从官僚子弟和地主中选拔府兵,不过主要还是从分到田地的农民中选择府兵。

唐代府兵制发展的非常成熟,不过当土地逐渐被吞并和流失的时候,就出现了难以管理的局面。均田制得不到较好的实施,府兵制必将崩溃。唐代府兵制在发生战争时暴露出它的弊端,国家虽然免除了课役,但是参战时用的军装、武器和粮食得自备,这对本就不富裕的农民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唐代府兵制数量不一,多的时候达六百多府且规定严格,农民不能随便走出军府所在地团的地界。

1、府兵制的建立者

府兵制的建立者是宇文泰,他是第二个司马懿,是又一个权臣,他的儿子在他死后成功夺帝位。宇文泰是府兵制的建立者,西魏的逐渐强大与他有关,那么府兵制的建立者宇文泰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宇文泰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他的部族几经被别的大部落吞并,他转投西魏,然后通过不断的战争巩固自己的地位。他虽然是个丞相,但他是西魏实际的掌权者。宇文泰是不断地与高欢的大军打仗才占有一席之地。

那个时候的西魏形势严峻,宇文泰实际掌握的军队不过几万而已。再加上人口贫瘠,西魏急于改革。宇文泰认为在国家弱小的时候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强大军队。宇文泰建立了府兵制,他利用氏族之间的血缘关系来维系官兵之间的关系。这使他们自我感觉的身份、地位都提高了,从而提高了战斗的积极性。

宇文泰善于打仗,他虽然手上只有不到一万左右的军队,却能以鼓舞士气等各种手段大败敌人十万大军,俘虏了七万人左右,这在史上是少见的。他的马曾在混战中失惊把他甩在地上,他就蜷缩在地上,他的都督装作鞭打一个无关紧要的小卒,东魏兵以为宇文泰只是个小官,宇文泰因此逃过一难。

宇文泰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他的府兵制在他那个时候非常适用,制度因时而变,直到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府兵制才被停废。

2、府兵制的特点

从西魏开始出现府兵制到唐代停废,府兵制一共沿袭了两百多年,随着国情的不同,统治者逐渐改为农兵结合的方式。府兵制能沿袭几百年,那么府兵制的特点是什么呢?

府兵制的特点之一是兵农结合,这是最重要的特点。国家分给农民一定的田地,但这田地不是白给的,接受国家土地的农民有义务在国家规定的时间里去服役。平时在农隙时接受训练,打仗的时候这些农民就是军人,不过兵器、粮食等打仗用具得自备。

府兵制的特点之二是府兵隶属于皇帝,由皇帝直接掌控,这使得皇权更集中。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农民就不用依附大权势,直接听命于皇帝。北周的时候规定,家里只要有人加入府兵军籍,全家就都加入军籍且不再隶属于州县,由皇帝直接掌控。府兵制的特点是加强了中央集权。

府兵制的特点之三是减轻国家军费负担。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军费开支是一笔极大的支出,国家得学会开源节流。于是,府兵制就出现了,国家将手里大量闲置的荒地拿给农民开垦且不收农民任何税收。不过有个条件,平时农隙时要接受训练,战争来临时得自带打仗所用的兵器和粮食等。

府兵制的特点之四是将帅临时委派指挥作战,实际上并没有掌握真正的军权。府兵来自四面八方,彼此之间都不认识,打完仗又都各自回家务农,这大大降低了将帅造反的风险。

3、府兵制的作用

府兵制自建立以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帮助统治者扩展了军权、加强了中央集权,那么府兵制的作用是什么呢?

府兵制的作用之一:它是封建统治者的专用工具,加强了中央集权。府兵只受命于皇帝,他们平时各自务农,农隙时被召集在一起训练。打仗的时候才征集在一起由皇帝指定的统率指挥作战。打完仗又各归原处务农,统率及时归还帅印给皇帝。兵跟帅之间没有任何的关系,皇帝可以少操心统率会带兵造反。

府兵制的作用之二:减少军用开支。皇帝无须再为军费担忧,因为府兵平时务农自己养活自己,打仗时又自备兵器和军粮。皇帝只要分给他们土地并免其赋税即可。有一种国家有难全民出动的感觉!

府兵制的作用之三:皇帝把荒地分给府兵开垦,既促进了农业生产,又让百姓能自给自足。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加强了户籍管理。

府兵制从西魏时期一路发展到唐,盛于唐而止于唐。府兵制只所以能沿袭几百年,这与它的作用不可分割。皇帝位了节省军费,府兵制采用农兵结合的方式是最好节省军费的办法。再者似乎也没有制度能比府兵制能更好的加强中央集权。要进行府兵制首先就得落实户籍制度,所以府兵制的另一个作用是加强了人口的管理。

隋炀帝利用府兵制减轻了军费负担,进一步完善府兵制。唐朝进一步发展府兵制,并最终因为均田制的破坏而停废府兵制。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西魏是如何从最弱国变成最强国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西魏是南北朝时期由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与高欢所掌控的东魏对立。在整个西魏统治时期,一直都由权臣宇文泰控制着政权,在他努力下,任用苏绰等人改革,采用和北攻南策,使西魏进一步强盛。经济逐渐恢复,人民安居乐业,且在三次战役中大败东魏大军,奠定北周统一中国北方和隋朝统一中国的基础。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 仇池政权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仇池是东汉建安年间氐人杨腾率领部众迁入的定居地,他的后人在晋朝及南北朝时期在那里建立了氐族政权。杨氏家族本来是略阳清水氐人,在秦、汉时期一直定居陇右。[1]东汉建安年间,杨腾率领部众迁到仇池。三国时曾联合凉州马超、韩遂、杨秋和占据今甘肃一带的氐王阿贵汇合共同反抗曹操。后因战败率少数将领投奔蜀汉,其余

  • 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 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尚书令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命其制定的制度。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九品中正制是由

  • 东晋算正统王朝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在西晋灭亡的前后,西晋宗室子弟司马睿在江南士族的支持下,在吴国故地重新开张,重建晋朝朝廷,历史上,将这个晋朝称之为东晋。东晋虽然偏安南方,但是却从来没有丢失掉自己的气节,也从来没有向异族低头俯首称臣。为华夏文明保留了最后一点血脉,对中华文明的传承意义是巨大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被忽视和低估的王朝,它虽

  • 西晋军事制度与军事力量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西晋国祚51年,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大一统王朝之一,西晋代魏后,灭刘蜀、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那么西晋时期的军事制度、军事力量如何? 晋朝的军事制度沿袭曹魏,采用世兵制。晋武帝颁布去州郡兵及封国制,并任众王都督诸州军事。东晋兵制袭用世兵制,并以募兵制补充兵力。由于中央衰落,军力外重

  • 东晋门阀政治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八王之乱后期,惠帝子孙全都死亡,惠帝兄弟成为其时司马皇统中血统最近的亲属。成都王颖抢得了皇位继承权,称皇太弟,居邺城遥制洛阳朝政。东海王越是八王之中最后参与乱事的藩王。按血统关系说,东海王越是司马懿弟东武城侯司马馗之孙,高密王司马泰之子,于武帝、惠帝皇统是疏而又疏,同成都王颖居于惠帝兄弟地位者大不一

  • 唐朝时期西边大国吐蕃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一、噶氏家族的专权与衰落松赞干布去世后,其孙芒松芒赞(《新唐书》作乞黎拔布)继位,国事由大相噶·东赞代行,是为噶氏家族专权之始。噶·东赞当政期间,抚服边地,规定赋税,区分“桂”(武士),“庸”(奴隶)等级,清查户籍,促进了吐

  • 中国古代回纥汗国历史介绍 回纥民族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一、回纥的名称与起源回纥一词为维吾尔这一名称的古译。在传世的古突厥文碑铭,如回纥《磨延啜碑》(《英武威远毗伽阙可汗 碑》)中,作Uyghur(音),一般认为其意为“联合”。汉文译名最早见于《魏书·太祖本纪》登国五年(390)春三月的记载,作“袁纥&r

  • 唐朝在边疆设置的六大都护府分别是?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北朝鲜,西达中亚咸海,南面包括了现在的越南北部,北面则到蒙古高原的北部。唐王朝建业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不仅改郡为州,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还逐步确立了府制。唐朝的府制,依其形式和地位,分为三种类型:府、都督府、都护府。唐朝周围的异族很多,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纥、靺鞨

  • 唐朝的科举竞争究竟有多激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唐代的录取比例相对偏低,据《通典•选举三》,唐代“贡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唐初大郡一般在3万户以上,以每户平均5口人来说,至少有15万人,换算下来,录取比例为总人口的1/50000。到唐高宗时,录取比例开始上升,特别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