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的妇女自杀现象为何很普遍?

明朝的妇女自杀现象为何很普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030 更新时间:2024/1/1 16:10:51

明代妇女自杀现象与以往相比出现了鲜明的特色,自杀者之众是前代无可比拟的,自杀的起因多种多样,自杀的方式之多也于史罕见,那么为何在明代妇女自杀现象最为普遍呢?

明代妇女自杀现象中最为普遍的是烈妇烈女的殉夫行为。烈妇是指坚持从一而终,在丈夫死后以死相殉的妇女。烈女是指未婚夫死而以自杀表明贞节的女子。明代涌现了大批烈妇烈女。《明史?列女传》中说,以贞白自砥的妇女“著于实录及郡邑志者不下万余人”。并记载有300多名妇女殉节的史实。《罪惟录》卷28也记载有烈妇87人、烈女35人,其中有所谓的“徐州十六烈”、“丰县二烈”、“萧县八烈”、“沛县八烈”、“砀山县十六烈”、“丰县五烈”、“歙县六烈”等。另外,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地方志中也记载有大批烈妇、烈女。如安徽《休宁县志》记载,该县在明代就有烈妇、烈女400多人。由于中国古代盛行早婚,烈女自杀的年龄一般在14--19岁之间,正值青春年少之时。

明代妇女自杀现象中另一类较为普遍的就是为保全名节的自杀行为。当时,“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发展到了极端的地步。许多妇女往往因极小的事便了结自己的生命。如有因被人诬蔑与他人私淫而自缢,有人在丈夫死后因同村有人羡慕自己的姿色感到害怕而自焚,有人仅因身体被人接触便投江而死,在盗贼劫掠时,更有许多人为避免污辱而自杀。

另外,在战争期间,不少官吏和普通百姓常因战败而以身殉城、殉国。在这类殉城、殉国的自杀行为中集体自杀的情况居多,妇女也不少。如: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桢帝自缢煤山后,许多大臣及所谓烈妇烈女相随而死,导演出一幕“甲申殉难”的悲剧。1645年,扬州城被清兵攻下后,一时间官员、医生、船员及儒生以死殉城者很多,妇女死义者也不少。江都城陷后,殉城者更多,妇女中就有誉之为“江都程氏六烈”、“孙道升一门节烈”等。

因其它原因而自杀的明代妇女也有很多。如有人因反抗改聘他人而自杀,有人在父母死后以死相报,等等。这里不一一列举。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妇女自杀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自溺、自缢、自焚、自刎、自刺、绝食、触石、投崖、服毒等。

明代妇女自杀成风绝不是偶然的,它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儒家“轻生重义”观念与妇女“从一而终”观念在明代极端发展的结果。

明代是我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开始,统治阶级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大力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理学在思想界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生命的价值遭到前所未有的贬低,自然不贪恋生命就成为一种美德,为“义”而死就更值得称颂了。《明史?列女传》记载:桐城吴仲妻杨氏在丈夫死后因家贫,自杀前说:“以吾口累舅姑,不孝。无所助于贫,不仁。失节则不义。吾有死而已。”嘉靖年间,倭贼进犯慈溪。章氏等妇女聚积族中妇女盟誓:“男子死斗,妇人死义。无为贼辱。”后来贼入,族中妇女自杀者达30余人。可见,“义理”观念对妇女思想影响之深。

另一方面,宋代以后,贞操观念不断强化。二程提出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说教,要求妇女殉夫、守寡,反对寡妇再嫁。朱熹也认为“夫丧改嫁,皆是无恩”,并认为寡妇殉夫守寡是“天性人心不易之理”。到了明代,“从一而终”的贞操观发展到了绝对化的地步,不但妇女在婚后要“从一而终”,而且还被推广到婚前。同时,“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也得以强化,对妇女行为的禁锢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密。致使许多妇女往往因极小的事便了结自己的生命。

明代统治者也大力提倡妇女殉夫、守寡。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巡方督学,岁上其事,著为规条,大者赐祠祀,次亦树坊表,奖励贞节”。为殉夫、守寡的妇女修建祠堂、牌坊,还立传表彰。王守仁做官期间,多次令人召集乡邻老幼之人,宣扬烈妇烈女“志节”之美,还通过给人写铭、箴、书等来宣扬仁义道德。在统治者的大力旌扬表彰下,寡妇殉夫、守寡形成为一种风俗。对当时妇女来说,丈夫死后,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有子则守志奉主,妻道也;无子则洁身殉夫,妇节也”。并以“从夫地下为烈”。对于殉夫、守寡的妇女社会给以很高的赞誉。《明史?列女传》载:颍州刘氏本是一平民女子,夫死殉节后,连知府也亲临其丧,邻人前来悼祭者如市,灵柩前祭奠的物品高达丈余。可见当时世人对殉夫者的崇敬之心。而与此相反,由于妇女“从一而终”已经形成为一条社会行为规范,寡妇再嫁就被视为大逆不道的行径。再嫁妇女到处遭人唾弃,连自己的亲人也不会体谅。

由此可见,明代妇女自杀成风正是在特殊社会环境和思想观念支配下产生的一种病态社会现象。这种病态的社会现象乃是对妇女人身、人格的极大漠视与践踏。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朝的春宫画为何盛行?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在明代,不仅出现了大量以性爱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性艺术也发展到丁一个高峰,春宫画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春宫画是描绘男女性爱生活、特别是各种性交姿态的图画,由于它最初产生于帝王的宫室,描写春宵宫帏之事,所以称为春宫。唐代大画家周昉经过《春宵秘戏图》,宋代也出现过这种“秘戏图”,元代

  • 南明的历史是否应该归入明朝?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南明要不要算明朝的一部分?明朝到底是结束于永历帝被害的1662年,还是郑克塽投降的1683年?这个问题,连专家学者都有点绕不过弯来。正因为如此,很多网友才有兴趣讨论。否则,铁板钉钉的事,有什么说得呢?一、历史教科书上也有些矛盾。我翻箱倒柜,找出了一本历史教科书。岳麓书社出的,1996年首版,1999

  • 秦朝的建立者是谁?秦朝有几个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由秦始皇建立。然而,关于秦朝有多少位国君,历史资料存在争议。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个问题,并给出合理的结论。一、传统观点根据传统观点,秦朝共有两位国君。秦始皇是第一位国君,他在公元前221年完成了对六国的统一,建立了秦朝。秦始皇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如统一度

  • 轩辕黄帝所处的时代是什么时候?距现在多少年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他被尊为中华文化的鼻祖和神话传说中的重要人物。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和具体活动,历史上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因此关于他距今多少年的问题也一直存在争议。然而,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和推测,轩辕黄帝的出生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697年至公元前2597年之间。这个时间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约

  • 彭城之战后刘邦为什么还能翻身?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彭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这场战役中,汉军的统帅是刘邦,他率领着一支庞大的军队参战。然而,在战斗中,汉军遭遇到了惨败,刘邦也被困在了战场上。那么,彭城之战后刘邦是怎么翻身的呢?首先,刘邦在战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恢复士气和重建军队。他向士兵们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号

  • 清朝入住中原之后为什么下令禁止汉人“闯关东”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大清王朝的建立和掌控中原后,对于东北地区的开发和汉族人的迁徙持有了极为谨慎的态度。原因在于,东北当时是一个广袤的土地,而且满清政府充分接受了蒙古人的历史教训。满清政府在统一全国后,一直对汉族人到东北开发持有严禁的态度,这背后有着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战略考量。东北在大清入主中原之前是一个荒芜之地,迫切需要

  • 元朝是怎样选官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元代选官途径多且杂。大致如下:学校选拔、承荫世袭、部门选聘、科举、推荐征召、因功授官、捐官等。(元朝疆域图)中统二年,忽必烈令置各地学校官,专管各地学校教学。其学生毕业后,经州县主官推荐、御史考核后,可任命为教师或吏员。学校选拔的官吏在元朝比重不小。窝阔台曾令地方筹建学校。至元八年,元世祖下诏在京师

  • 夺门之变于谦在干什么?于谦为何没有出现?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夺门之变是唐朝晚期的一次政变,于谦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侄子,也是唐中宗的大臣,因为他的忠诚和才能而被人们所称赞。在夺门之变中,他的作用不可忽视。首先,于谦在夺门之变之前就已经察觉到了政变的迹象。当时,他对唐中宗的统治产生了怀疑,并开始寻找机会来掌握政权。当李茂贞发动政变时,于

  • 夺门之变孙太后的作用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夺门之变是唐朝晚期的一次政变,孙太后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孙女,也是唐中宗的女儿,因为她的聪明才智和政治敏锐度而被人们所称赞。在夺门之变中,她的作用不可忽视。首先,孙太后在夺门之变之前就已经察觉到了政变的迹象。当时,她对唐中宗的统治产生了怀疑,并开始寻找机会来掌握政权。当李茂贞

  • 夺门之变景泰帝为何不反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夺门之变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而景泰帝为何不反抗呢?这个问题一直备受人们关注。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夺门之变的背景。在夺门之变中,权臣魏忠贤率领一群宦官和太监,控制了皇城和宫廷,企图夺取皇位。当时,皇帝的继承人是太子朱常洛,但他被软禁在西苑,无法对政局产生影响。最终,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