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汉帝国扩张的因素有哪些?

秦汉帝国扩张的因素有哪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892 更新时间:2024/1/19 23:08:53

一、秦汉帝国扩张的制约因素 秦汉帝国的扩张突出体现在疆域的扩大。正所谓“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但在秦汉时期,因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限,人类活动受到自然环境的诸多限制,扩张疆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再加上秦汉帝国内部不见得就是团结的整体,帝国内部一直存在对当朝统治阶级不满的敌对势力,从全局上削弱了帝国外扩张的力量。具体来说,制约秦汉帝国扩张的因素可以被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环境及与之相关的经济生态的制约

汉武帝时代的扩张为例,汉武帝伐匈奴、通西域、平百越、通西南夷、定朝鲜,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扩张疆域。

如果将武帝扩张的路线标注在当时的地图上,再用现今的地理技术作出分层设色地形图,两相对比,我们可以轻易地看出汉朝军队所经之处多为丘陵山地,地形起伏大,有些地方的地势甚至十分险峻。

当时的陆路交通主要靠车,故而秦朝花大力气修驰道、统一车轨,建成以秦都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线。

便利的交通,一来方便军队的快速调动,二来有利于粮草辎重的运输。但是随着战争范围的扩大,帝国的军队在丘陵山地中的作战变得频繁。这使得帝国的扩张进入极为不利的境地。

比如西南地区,以巴蜀为基地,盆地居中,四周海拔较高。帝国要想征服西南地区,必先越过高山占据山那边的平原地带。

如此,山脉就成为居住在巴蜀盆地的民族的天然屏障。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帝国还不能够在山地中快速地开辟出一条可供军队大规模移动的通道。

军队不能及时进入有利作战位置,粮草也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还要和熟悉地理环境的当地人作战。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但是,地理环境的障碍可以想办法克服,诸如派小股军队突袭、用当地人作向导、利用当地派系矛盾分化瓦解抵抗势力、就地征兵征粮等等。最困难的在于由地理环境导致的经济生态的差异。

南方暂且不论,北方匈奴地区历来就是游牧明主导,不适宜农耕,至少其耕地产出不足以满足匈奴人的需求。匈奴也因此种生存条件,其民族性格中带有向农耕地区扩张掠夺的色彩。

秦汉帝国即使在占据匈奴领地之后,同样不能在此地得到足够养活当地居民的粮食,甚至还得向北方边境运粮。

所以对于北方地区,帝国采取了有别于内地的管理模式,尊重当地的习俗,设置边郡,移民实边,维持稳定局面即可。并且考虑到与边境各国的复杂关系,帝国对这种“不可耕而食”之地的扩张欲望没有对可以耕而食之地的大。

2.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运行成本超过社会的承受力

首先帝国本身就不是一个团结的整体,帝国内部存在许多离心倾向。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这种离心倾向被加强了。中央与地方、朝与百姓之间都存在诸多矛盾,并且这些矛盾有被激化的趋势。

为了有效调动军队和粮草,取得扩张战争的胜利,中央会适当放权给地方,让地方郡守根据当地情况配合扩张战争。

战后,郡守在地方管理上的权力也不断扩大。中央就有新的忧虑,边郡太守的确可以成为割据一方的力量。

有朝臣直言:“外郡之地或几千里,列城数十,形束壤制,旁胁诸侯,非公室之利。”帝国必须费力去压制或者消弭地方的离心倾向。

更直接的矛盾发生在王朝和百姓之间。司马迁对汉武帝开边的代价是这样描述的:

“汉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千里负担馈粮,率十钟致一石……费数十百巨万,府库益虚。”

汉武帝“竭天下之费以供其政”,为了开边兴利的政策,他是不惜民力的。但是百姓承受不起这么大范围、频繁的赋税征收,也饱受因征兵、战乱导致的家破人亡之苦。

百姓不懂什么大一统的理念,更没兴趣奉陪统治者开边的野心,他们只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赋税也好,兵役也好,一旦统治者在他们身上索取的超过他们能承受的限度,让他们走到一无所有的境地,他们是不怕起来反抗的。

中央制集权国家的运行归根到底建立在编户齐民上的。由于帝国不断的扩张战争,百姓不得已会承受一些于己无关的负担。

一旦维持集权统一的成本超出了社会的承受力,中央和地方、王朝和百姓之间的脆弱平衡就会被打破。之后出现的局势,就正如汉代政论家所言,“土崩”。

二、突破口:南方山地

北方和南方的划分,是以秦岭淮河一线为标准,大致与如今地理学上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

这个划分标准,符合秦汉帝国以农立国的理念。南方地区是秦淮线以南、横断山脉以东的广大地区,拥有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夹杂河流无数,以亚热带和热带气候为主。

地形平坦开阔,多丘陵和冲积平原,水源充足,气候温暖,降雨量充沛,十分适宜农耕生产。

天然有利的地理环境,再加上历史上北方移民的进入、新的耕作技术和工具的推广、政府主导下水利工程的兴修,使得南方地区有丰富的农耕成果和经验。重农的秦汉帝国,从一开始就对南方地区充满兴趣,致力于将南方各地纳入帝国的统治。

在南方地区,不管是地理环境还是维持统一的成本都不会构成制约帝国扩张的最主要因素。南方地区有众多适于运输的河流,除陆路交通,内河运输也发挥重要作用。

南方地区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能够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需要,并且除了交付帝国征收的赋税额度,还可以供给帝国其他地区。

因此,南方地区成为帝国扩张的突破口。正是因为南方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秦汉以后,历代王朝的统一战争基本遵循先南后北的战略,将南方作为自身稳固的后方基地。

总结

秦汉帝国的疆域一度大举扩张,但在扩张过程中存在制约因素,使得帝国在西汉中叶被迫收缩。地理环境及其催生的经济生态制约着帝国的扩张范围。中央集权制国家下,社会对维持集权统一成本的承载力有限,制约着帝国的扩张力量。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这两大因素的影响,帝国将扩张的突破口放在了南方山地。

从历史地理角度分析,南方山地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更适宜重农帝国的发展。并且南方地区的人民囿于崇山峻岭,只能在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中发展,由此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文化圈。

帝国在占据南方疆域的同时,也相应地吸收了当地的文化,从而在空间上和文化上壮大了自身。历史证明,南方山地正是帝国长期扩张的突破口。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北洋水师创建与编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北洋水师,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北洋水师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刘公岛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一、创建1874年日本派兵登陆台湾企图将之占据,清兵以仅有之战船赴台将之驱逐。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清政府于是决定每年拨出四百万两作为经费(实际

  •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却不敢瓜分中国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有人说,八国联军是一场以微小的力量保护各国使馆人员安全的正义斗争这种掩人耳目的理由无疑是苍白而空洞的。回望历史,关于八国联军的侵略和野蛮的烧杀抢掠行为,令人发指而罄竹难书。4亿5千万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对北京皇城、衙门、官府的大肆掠夺,对大量中国文物和文化遗产(包括故宫、颐和园、西山以及圆明园)的偷盗

  • 清朝九门提督官职职权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清代,九门提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职位,其掌管的步军统领衙门所承担的任务关系着皇帝的安全和政局的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可以影响到皇帝的废立。唯其如此,九门提督在清代历次宫廷争权斗争中均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非满人、非心腹重臣,不能担任此职。清代,京师内城共有城门9座,分别为:正阳、崇文、宣武、朝阳

  • 近代中国签订的35个不平等条约盘点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不平等条约1840年至1842年爆发的中英鸦片战争,开始把中国历史推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战争结果的《南京条约 》后,中国成为越来越多的资本主义国家猎取的对象,被迫签定的不平等条约越来越多。强迫中国签定不平等条约的,先后有英、俄、法、美、德、日等十多个国家。不平等条约的签定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巨

  • 清朝11个皇帝年号都代表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1、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是清王朝的开创者,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建元“天命”。你知道以“天命”为年号的意图吗?古人以为君权神授,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故谓之天命。努尔哈赤知晓汉文,曾被明廷封为龙虎将军,“天命”二字足见努尔哈赤受汉文

  • 明代四大卫分别为:天津卫,威海卫,金山卫,镇海卫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明代四大卫分别为:天津卫,威海卫,金山卫,镇海卫。明朝初年,多次对蒙古用兵,并在与蒙古边境一带设置四十余个卫所防卫,包括东胜卫、云川卫、官山卫、全宁卫、老哈河卫等,都是明朝边防重地。明代四大卫是其中最为著名的,在保卫国家、抗击倭寇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按照明代的军事编制,5600人为卫,1120

  • 清朝八旗制度创立的特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一人,五牛录为一甲

  • 明朝时期东北地方政权:索伦汗国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索伦汗国,明朝属国,在今黑龙江上游地区存在过。“索伦”名称由来,盖与金末蒲鲜万奴所建东夏国名有缘。东夏(又名东真)国族黄旗人(onki、honki,为ewenki变读音),将“东夏”、“东真”训读为sologusal、solog

  • 清朝时期西北地方政权:准噶尔汗国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建立准噶尔汗国的准噶尔部落是属于蒙古族的一支--卫拉特蒙古,这个历史悠久的部族,在各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元朝称翰亦剌惕,明代称瓦剌,清代称卫拉特,亦称厄鲁特、额鲁特或西蒙古、漠西蒙古。国外则称之为卡尔梅克。清末明初之际,卫拉特蒙古分为和硕特、准噶尔、杜尔博特、土尔扈特四大部落。1634年,准噶尔

  • 唐朝科举人才选拔制度是怎么样的?有哪些限制和规则?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唐代选拔国家人才、官员,主要有科举、门荫、辟召、军功及门外入流五种途径。那么唐代科举人才选拔制度是怎么样的?有哪些限制和规则?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一、唐代选拔人才的标准(1)铨选制度唐代的科举制度,也叫铨(quán)选制度。即科举考试及第之人,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