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武王伐纣的历史背景及原因介绍

武王伐纣的历史背景及原因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363 更新时间:2024/1/30 6:19:05

武王伐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商衰周兴的转折点,是古代历史发展不可缺少的产物。它标志着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对周朝以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意义。然而武王伐纣的历史背景要从周武王的父亲姬昌说起。商朝末年,季历继位后,继承其父遗道,推行仁义,使周部落更加强盛,各部落的诸侯纷纷前来归顺于他。商王文丁时,季历被封为“牧师”。因位高权重遭很多人的妒忌,最终导致季历被软禁绝食而死,从此周与商之间就埋下仇恨的种子。季历去世后,其子姬昌继位。

纣王野心很大,不断的侵略弱小部落。当纣王发动大军攻击有苏部落时,有苏部落就献一美女妲己。帝辛本来就喜好喝酒,得到妲己后,对妲己言听计从。整日都在沙丘花园中饮酒作乐,还发明酒池肉林。使商朝的百姓民不聊生,渐渐的就有诸侯开始背叛他。而此时的姬昌推行仁义,士人纷纷投奔他。后有商臣对帝辛进谗说:“西伯积德行善,诸侯归心,将不利于天子。”于是帝辛把姬昌囚禁在羑里。周臣献给帝辛大批财宝与美女,才赦免了姬昌。姬昌回国后积极筹备翦商计划,广罗人才,国力日渐强大,诸侯都说:“西伯当是受有上天之命的君主。”此时的商帝辛已感觉到周人对自己构成的威胁,但是商军正在进攻东夷,常年的对外征战以及残暴统治,已使商朝民怨四起。姬昌在未完成翦商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史称周武王,姬发遵循文王姬昌的遗业,韬光养晦、励精图治。而纣王日益昏乱暴虐,周武王十一年,帝辛杀王叔比干,囚兄长箕子,大师疵、少师彊抱着他们的乐器去投奔周。武王伐纣的历史背景渐渐成熟,于是向所有的诸侯宣告说:“殷犯下大罪,不可不合力讨伐。”

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发率领以周部落为主的联盟军讨伐整日沉于美色,不顾国家安危的商王帝辛,即著名的武王伐纣,最终周武王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武王伐纣的结果可谓大快人心。史料《尚书牧誓》中,对这次大战的经过曾作了简单的描述,是迄今有关武王伐纣的最早文献。书中叙述说,当天早晨,姬发早早就赶到商别都朝歌郊外的牧野,只见他左手拄着黄钺,右手握着以白色旄牛尾为饰的旗,举行誓师。誓师完毕,各部落派兵参加会盟的战车共有四千余辆,全都列阵于牧野。讨伐开始后,由于周武王讨伐商王帝辛得民心所向,虽商王派出七十万大军前去抵抗,但帝辛的军队无心作战,都盼着武王前来讨伐商王,帝辛的军队都掉转武器攻纣,成了姬发的内应。最终周王几乎不伤一兵一卒,就攻下了商国的都城。

武王伐纣的结果使商王帝辛恐慌逃跑,退入城中登上鹿台,把他的宝玉都穿戴在身上,自焚而死。姬发用黄钺砍下帝辛的人头,挂在大白旗上。用黑钺砍下商王宠妾的头,挂在小白旗上。武王胜利之后将所有诸侯重新分封。将牢中所有被商王关押的无罪之人全都释放。命闳夭为比干之墓培土为冢。命宗祝祭享于军中。然后撤兵回到西方。姬发巡狩,记录其政事,作《武成》篇。封诸侯,分赐殷的宗庙祭器,作《分殷之器物》篇。姬发追怀古代的圣王,因而嘉封神农的后代于焦,黄帝的后代于祝,帝的后代于蓟,帝舜的后代于陈,大禹的后代于杞。

古代历史上对武王伐纣胜利的原因有很多说法,有说是因为周武王讨伐商朝时有精密的讨伐策略,有说归功于以周部落为主的强大联盟军,也有说武王伐纣胜利的原因是因为武王伐纣时得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但究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商朝的统治残暴,民心涣散;商朝的将士无心恋战。武王伐纣胜利的原因之联盟军的兵力和攻打战略:公元前1046年1月末,周武王亲自率三百乘战车,虎贲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于2月21日,周抵达孟津,与庸、卢、微、髳等部族会合,联军总数达4.5万余人,相当于现在的六个师。联军冒雨北上,至百泉折而东行。进攻战略是:趁商朝主力军在东南之时,精锐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深入商朝的次都朝歌,击溃朝歌守军,一举攻陷商都,占领商朝的政治中心,进而瓦解商政权,让残余的商人和附属国群龙无首,然后各个击破。

武王伐纣胜利的原因之纣王无心迎战的大军:联盟军到达朝歌后,第一批紧急军情刚传到,联军大部队就跟了过来,朝歌守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商朝的军队都在东南,朝歌城内没有足够的精兵强将,又没有战车,单靠仅有的步兵,很难和冲击力强大的战车方阵相抗衡,更何况周军士气锐不可当。帝辛惊闻周军来袭,只好仓促武装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然而商朝的军士无心作战,再加上前方周军的强大冲击大多都慌不择路地往回跑,虽有后方忠心禁军的阻拦,但也敌住人多,在人潮的冲击下,这些禁军也乱了阵脚。奴隶们为了逃命,加上被后面人潮推动,于是倒戈相向,乱打一气。强大的军事联盟,周密的作战计划,再加上当时的民心所向,使武王伐纣的胜利成为了必然。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汉帝国扩张的因素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一、秦汉帝国扩张的制约因素 秦汉帝国的扩张突出体现在疆域的扩大。正所谓“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但在秦汉时期,因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限,人类活动受到自然环境的诸多限制,扩张疆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加上秦汉帝国内部不见得就是团结的整体,帝国内部一直存在对当朝统治阶级不满的敌

  • 北洋水师创建与编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北洋水师,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北洋水师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刘公岛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一、创建1874年日本派兵登陆台湾企图将之占据,清兵以仅有之战船赴台将之驱逐。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清政府于是决定每年拨出四百万两作为经费(实际

  •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却不敢瓜分中国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有人说,八国联军是一场以微小的力量保护各国使馆人员安全的正义斗争这种掩人耳目的理由无疑是苍白而空洞的。回望历史,关于八国联军的侵略和野蛮的烧杀抢掠行为,令人发指而罄竹难书。4亿5千万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对北京皇城、衙门、官府的大肆掠夺,对大量中国文物和文化遗产(包括故宫、颐和园、西山以及圆明园)的偷盗

  • 清朝九门提督官职职权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清代,九门提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职位,其掌管的步军统领衙门所承担的任务关系着皇帝的安全和政局的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可以影响到皇帝的废立。唯其如此,九门提督在清代历次宫廷争权斗争中均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非满人、非心腹重臣,不能担任此职。清代,京师内城共有城门9座,分别为:正阳、崇文、宣武、朝阳

  • 近代中国签订的35个不平等条约盘点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不平等条约1840年至1842年爆发的中英鸦片战争,开始把中国历史推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战争结果的《南京条约 》后,中国成为越来越多的资本主义国家猎取的对象,被迫签定的不平等条约越来越多。强迫中国签定不平等条约的,先后有英、俄、法、美、德、日等十多个国家。不平等条约的签定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巨

  • 清朝11个皇帝年号都代表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1、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是清王朝的开创者,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建元“天命”。你知道以“天命”为年号的意图吗?古人以为君权神授,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故谓之天命。努尔哈赤知晓汉文,曾被明廷封为龙虎将军,“天命”二字足见努尔哈赤受汉文

  • 明代四大卫分别为:天津卫,威海卫,金山卫,镇海卫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明代四大卫分别为:天津卫,威海卫,金山卫,镇海卫。明朝初年,多次对蒙古用兵,并在与蒙古边境一带设置四十余个卫所防卫,包括东胜卫、云川卫、官山卫、全宁卫、老哈河卫等,都是明朝边防重地。明代四大卫是其中最为著名的,在保卫国家、抗击倭寇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按照明代的军事编制,5600人为卫,1120

  • 清朝八旗制度创立的特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一人,五牛录为一甲

  • 明朝时期东北地方政权:索伦汗国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索伦汗国,明朝属国,在今黑龙江上游地区存在过。“索伦”名称由来,盖与金末蒲鲜万奴所建东夏国名有缘。东夏(又名东真)国族黄旗人(onki、honki,为ewenki变读音),将“东夏”、“东真”训读为sologusal、solog

  • 清朝时期西北地方政权:准噶尔汗国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建立准噶尔汗国的准噶尔部落是属于蒙古族的一支--卫拉特蒙古,这个历史悠久的部族,在各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元朝称翰亦剌惕,明代称瓦剌,清代称卫拉特,亦称厄鲁特、额鲁特或西蒙古、漠西蒙古。国外则称之为卡尔梅克。清末明初之际,卫拉特蒙古分为和硕特、准噶尔、杜尔博特、土尔扈特四大部落。1634年,准噶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