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日本的大政奉还究竟是怎么回事

日本的大政奉还究竟是怎么回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587 更新时间:2024/1/19 6:55:55

大政奉还(たいせいほうかん),发生于庆应三年(1867年)10月,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把政权还给了天皇,标志着持续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结束。

大政奉还标志着日本封建时代的结束、近代日本的开始。而孕育这一事件的土壤——江户时代则是了解现代日本社会日本人的思维方式的极为重要的时代。

第二次征长战争之后,幕府已失去统治日本的能力。因此,大部份的维新派人仕都觉得日本的政治架构应重新建造,否则日本便成为一个各藩割据的分裂国家。

而土佐藩的维新志士坂本龙马极力提倡“大政奉还论”,大政奉还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幕府把政权交还给朝廷","设立上下两个议会",“订立宪法”等。土佐藩的前藩主山内丰信认为新立法机关的首长应仍然由将军担任,於是他便写了一封《大政奉还论建白书》呈给幕府。

当德川庆喜收到这封《大政奉还论建白书》后,便一口答应大政奉还的要求,因为幕府可以藉著大政奉还重新掌握统治日本的权力。1867年11月10日,明治天皇答应收回德川庆喜交出的政权。

大政奉还后,朝廷下令各藩主马上前来京都共商国策,可是只有几个藩主上京,其他绝大多数的藩主都按兵不动,因为他们不太清楚大政奉还是什么一回事,以免得罪幕府。

如果再这样下去,朝廷只可要求幕府暂时继续掌管政权,因为朝廷收回政权,却命令不到全国各藩主。而倒幕派的萨摩藩及长州藩认为在这情况下,只有以武力推翻幕府政权,新政府才能顺利成立。

到了1858年,日、美两国签订正式商约,日本又开放长崎、大阪等地为通商口岸,议定关税,并许美国人在日本享有领事裁判权等。后来俄、英、荷、法援例,也相继与日本签订类似的不平等条约。

欧、美势力的侵入,也曾引起日本不少排外运动,但都遭欧、美各国武力镇压下去。日本所受欧、美各国的欺侮,与同时代的我国极为相似,情势同样是岌岌可危。

当时的日本人多怀有“尊攘夷”的思想,遭受外人陵辱之,除了群起攻击与外人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江户幕府以外,“尊王攘夷”的呼声也随之大盛。

当时主持江户幕府的德川庆喜,鉴于外有欧、美强国的压迫,内有爱国舆论的指摘,各地诸侯又都准备用武力来推翻幕府,他就只得在1867年自动取消幕府,还政于年轻的明治天皇,这就是所谓“大政奉还”。

1867年12月8日,萨摩藩主岛津忠义率领3000藩兵从鹿儿岛分乘4艘军舰前往京都,在此之前萨摩藩已有7000藩兵驻扎在京都,于是萨摩军的总兵力达到1万。长州藩则由藩主利内匠率领1200名诸队队员进驻大阪西方的西宫,另外又派遣1300名诸队队员进驻尾道候命。

而安艺藩也派遣300名藩兵进驻京都,虽然倒幕派已经布好讨幕阵势,但是讨幕之战并没有马上发生,因为亲幕的会津藩及桑名藩也派出重兵驻守京都,加上德川庆喜亲自率领的幕府军仍留在京都市内的二条城。倒幕派不敢轻举妄动。

1867年,萨摩、长州、安艺等藩组成讨幕联盟,策划武力讨幕;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席卷了包括京都、大阪、横滨、江户等大城市的内的幕府管辖区。幕府的统治摇摇欲坠。

在这种情况下,德川庆喜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1867年10月14日(日本历法)他假意朝廷提出辞职,将政权交还明治天皇,称为大政奉还。

1867年11月间,龙马在《船中八策》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政府纲领八策》。1867年11月15日夜,坂本龙马来不及看此提议的成效就在京都酱油商近江屋遭暗杀,当时正与中冈慎太郎谈话,被刺杀身亡。亦被刺的中冈慎太郎在2天后死亡。

坂本龙马死后,幕府并无意接受大政奉还的提议,德川庆喜率兵前往大阪,萨摩、长州两藩阵营再次以武力进逼,德川庆喜败退江户。直到最后,萨长阵营以西乡隆盛为代表,幕府以胜海舟为代表进行和谈,幕府时代才正式告终。

庆应三年(1867年)第十五代将军德川庆喜在二条城里举行了大政奉还的仪式,天皇颁布《王政复古令》,废除幕府,标志着日本进入明治新政府时代。

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了,对日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多项改革,封建体制被摈弃,引进西方的政治体制,包括了西方的法律体系以及政府体系。

此外,其他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多项改革使日本强大起来。1879年,日本强行吞并了琉球国(琉球群岛)。日本随之膨胀的野心也导致了之后的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以及日俄战争(1905年)。在这些战争中日本占领了朝鲜、台湾等多处领地。

大政奉还后,天皇按古制重新接掌政权,日人亦要从上古大和化中寻找民族主义的基础,民间出现一片复古热;但明治维新却同时大举引进西学,崇尚欧美文明。

新旧文化交替,也令文字改革呈现多元路线:学者们或提倡假名,或罗马字派,或新造文字、又或废除日语,转说英语;而罗马字派、假名派、新文字派在各自的派系内,对于应采用哪种书写方法又有分歧。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美洲大屠杀有多残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事件

    美洲大屠杀又称印第安人大屠杀,是发生在始于16世纪到19世纪末的一场惨绝人寰的种族大屠杀。大约死亡人数2500万人。16世纪后来到美洲的欧洲殖民者带给当地印第安人是毁灭性的灾难。据统计,殖民时期,西班牙所属的领地有1300万印第安人被杀,巴西地区有大约1000万被杀,美国西进运动中又有100万左右印

  • 1963年5月25日:非洲解放日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事件

    1963年的5月25日,非洲独立国家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通过了《非洲统一组织宪章》,决定成立非洲统一组织,定5月25日为“非洲解放日”。非洲解放日,是非洲人民庆祝脱离殖民主义奴役的日子,多个非洲国家都有庆祝。发展历史1958年4月15日,在迦纳首都阿克拉举行的第一届独立非洲国家会议,

  • 1983年5月25日:国际失踪儿童日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事件

    1983年,美国政府将5月25日定为儿童失踪日,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协调官方力量,应对儿童失踪问题。后来,这一形式被多国借鉴,最终形成国际失踪儿童日。起源1979年5月25日,纽约,一名叫Etan Patz的男孩在去学校的途中失踪,这个案件迅速被各大媒体广泛报道。Etan的父亲是一名职业摄影师,他将Et

  • 1940年5月25日:敦刻尔克大撤退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事件

    敦刻尔克大撤退(英语:Dunkirk Evacuation,法语:Bataille de Dunkerqu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英法联军的军事撤退行动。1940年5月25日,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在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小城进行了当时历史上

  • 2006年5月25日:世界预防中风日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事件

    世界预防中风日是在2004年6月24日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第五届“世界中风研讨会”,订立每年5月25日为世界预防中风日,加强人们认识中风及相关问题,预防中风。中风是脑血管出现问题,令脑细胞失去血液、氧气和养分供应,最终令脑细胞受损或死亡,继而影响到该部分脑细胞所控制的功能,例如活动及语言机能,妨碍病

  • 2000年5月25日: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事件

    为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2000年,“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在北京师范大学拉开帷幕,健康节取“5.25”的谐音“我爱我”,意为关爱自我的心理成长和健康,活动的主题是大学生人际交往和互助问题,口号为“我爱我——走出心灵的孤岛”。此后(2004年),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办公室向全国大

  • 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的起源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事件

    阵亡将士纪念日(Memorial Day):是美国大多数州都要纪念的节日,时间原为5月30日,1971年以后,为保证联邦雇员都能享有这一休息日,许多州将它改在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美国南北战争中,无数将士在战火中阵亡。战争结束,南部许多家庭开始祭奠战争中阵亡的将士。他们不分南北双方,在春天向双方死者

  • 翼装飞行是什么原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事件

    翼装飞行(Wingsuit Flying)分为有动力翼装飞行和无动力翼装飞行两大类。其中,无动力翼装飞行,国际称之飞鼠装滑翔运动。是指运动员穿戴着拥有双翼的飞行服装和降落伞设备,运动员从飞机、热气球、悬崖绝壁、高楼大厦等高处一跃而下,飞行者运用肢体动作来掌控滑翔方向,用身体进行无动力空中飞行的运动,

  • 1972年5月26日:《反弹道导弹条约》签订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事件

    《反弹道导弹条约》全称《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Treaty on the Limitation of Anti-Ballistic Missile Systems--ABM),是苏联和美国于1972年签署的一项双边条约。1972年5月26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同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莫斯科签署

  • 2009年5月26日:丁聪因病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事件

    丁聪1916年~2009年5月26日),生于上海。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发表漫画。抗日战争时期,辗转于香港及西南大后方,从事画报编辑、舞台美术设计、艺专教员和画抗战宣传画等工作,同时也以漫画参加过多次画展。1945—1947年在上海发表过不少较有影响的、以“争民主”为题材的讽刺画。解放后,任《人民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