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自杀逝世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自杀逝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234 更新时间:2024/3/3 1:05:20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やすなり,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日本学界“泰斗级”人物,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亚洲第三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毕业于东京大学。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一生多旅行,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的文学底色。他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川端康成善于用意识流写法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因写《伊豆的舞女》而成名。

川端康成的名字早已记录在菊池奖(1944)、艺术院奖(1952)、野间文艺奖(1954)、每日出版文化奖(1961)的花名册上。1953年被选为日本文学艺术最高的荣誉机关——艺术院的会员。1961年,日本政府即“以独自的样式和浓重的感情,描写了日本美的象征,完成了前人没有过的创造”,授他最高的奖赏——第21届文化勋章,成为日本文化功臣。1957年,获西德政府颁发的“歌德金牌”。1960年获法国政府授予的艺术文化勋章。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口含煤气管的自杀方式离开了人世,未留下只字遗书。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人物思想

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东方美、日本美的基础上,与他对东方和日本的传统的热烈执着是一脉相通的,其美学基本是传统的物哀、风雅与幽玄。

在川端康成看来,美与悲是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如在《不灭的美》(1969)一文里,他引用了诗人高村光太郎(1883-1956)的一句话“美在不断变化,但却不会泯灭”之后写道:“这句话渗透了我的心。”为什么他对高村光太郎这句话感触如此深刻呢?因为高村光太郎的话写于日本战败以后,他相信日本虽然战败,可是日本的美却不会泯灭。

川端康成颇有同感。他也认为美有时是和战乱、失败甚至亡国联系在一起的,越是这种美越有感人的力量;比起修建金阁寺(1397)的足利义满将军时期来,其后修建银阁寺(1489)的足利义政将军时期的文学艺术更有吸引力,因为后者京都处于长期战乱状态,仍然保存并创造美。所以,他进一步发挥道:“在日语里,悲哀一词是与美相通的。”他在战后不久曾经表示,自己今后只能吟咏日本的悲哀了。

据他解释,他当时所说的悲哀便包括美在内。又如在《日本美之展现》(1969)一文里,他指出平安时代(794-1192)的风雅和物哀成为其后日本美的源流。所谓“物哀”一词,本来含有深沉的感触、无名的伤感、多愁善感、人生无、浮生若梦等等意思,文学评论家本居宣长(1730-1801)将它用于《源氏物语》的评论,认为该小说之主旨即物哀。可见川端康成在这里仍然以为日本的美是与悲哀分不开的。此外,据《作家访谈—川端康成》(1953,中野好夫)一文记载。

川端康成承认日本风俗、习惯以及感受方法中的哀伤情调浓重地渗入自己的心里,从而形成了一种感伤主义;他甚至觉得在战争时期的流行歌曲包括军歌中也往往充满悲伤的情调。川端文学的美的“物哀”色彩是继承平安朝以《源氏物语》为中心形成的物哀精神,往往包含着悲哀与同情的意味。

川端继承日本古典传统的“物哀”,又渗透着佛教禅宗的影响力,以“生—灭—生”的公式为中心的无常思想的影响力,在美的意识上重视幽玄、无常感和虚无的理念,构成川端康成美学的另一特征。

另据川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纪念讲演《我在美丽的日本》(1968)里的一段话,也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倾哀愁。在引用镰仓末期女歌人永福门院(1271~1342)的两首充满悲哀美的和歌之后,他表示:这些和歌“象征着日本纤细的哀愁,我觉得同我的心境颇为相近”。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正因为如此,所以他总是把美与悲联系在一起加以表现,构成一种既美且悲、愈美愈悲、愈悲愈美、因美方悲、因悲方美的独特格调,抒情味浓,感染力强。在这个意义上说,川端康成的小说堪称悲哀美的颂歌。

川端康成深受佛教禅宗的影响,他认为汲取宗教的精神,也是今天需要继承的传统。他向来把“轮回转世”看做“是阐明宇宙神秘的唯一钥匙,是人类具有的各种思想中最美的思想之一”。所以,在审美意识上,他非常重视佛教禅宗的“幽玄”的理念,使“物哀”加强了艳的因素,比起“物”来,更重视“心”的表现,以寻求闲寂的内省世界,保持着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但这不是强化宗教性的色彩,而是一种纯粹精神主义的审美意识。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1889年4月16日:卓别林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事件

    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1889年4月16日—1977年12月25日),生于英国伦敦,英国影视演员、导演、编剧。查理·卓别林的第一部电影是《谋生》。从1915年开始卓别林开始自编自导自演,甚至还担任制片和剪辑。稍后他加入了埃斯安尼公司,并于1917年出品了《移民》和《安乐街》,

  • 1497年4月16日:毛利元就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毛利元就(もうりもとなり;Mouri Motonari;1497年4月16日—1571年7月6日),是日本战国时代雄踞中州地区的大名,为毛利弘元次子,幼名松寿丸。原姓大江,家系以大江广元四男毛利季光为祖先,家纹为一文字三星纹。毛利氏仅在元就一代的治下,就成功地从安艺国的一个小豪族跻身为统治十国的西日

  • 363年4月16日:刘裕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人,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君主(420年7月10日-422年6月26日在位)。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后。刘裕自幼家贫,后投身北府军为将。自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

  • 2019年4月16日:约尔格·德穆斯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约尔格·德穆斯(Jörg Demus,1928年12月2日-2019年4月16日),出生于奥地利的圣波尔坦。6岁开始学习钢琴,11岁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14岁时,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了首演。1956年,德穆斯在布索尼国际比赛中赢得金奖。是世界钢琴大师。约尔格·德穆斯被认为是这一时代最杰出的大师之一。

  • 2003年4月16日:世界嗓音日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事件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交流日益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的加重,嗓音疾病逐年增多,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为加强对嗓音健康的了解与重视,美国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学会于2003年正式将每年的4月16日命名为“世界嗓音日”每年的4月16日为世界嗓音日,是美国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学会于2003年正式

  • 板门店事件的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事件

    板门店事件即斧头杀人事件(韩国方面称之为“板门店斧头暴行事件”、朝鲜方面称之为“8.18板门店斧头杀人事件”)是指1976年8月18日,美军在板门店附近“共同警备区域”里进行砍伐杨树时,遭到朝鲜军人的攻击,两名美军军官被斧头砍死的事件。那棵杨树是很久以前在“共同警备区域”生长的,但是它阻碍了双方相互

  • 2001年4月1日:王伟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王伟(1968年4月6日—2001年4月1日),男,浙江湖州人,中国海军航空兵飞行员,烈士,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2001年4月1日8时55分,美国海军的EP-3型侦察机在中国海南岛东南70海里(110公里)的中国专属经济区上空,与王伟驾驶的歼-8II战斗机发生碰撞,歼-8II战斗机坠毁

  • 蝙蝠传染的病毒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事件

    蝙蝠是大量人畜共患疾病病原体的“天然宝库”或传染媒介,比如狂犬病、严重急性呼吸道症侯群(SARS)、亨尼帕病毒(Henipavirus,如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以及埃博拉病毒。其实这也是各种吸血鬼和狼人传说的起源,因为被携带狂犬病毒的蝙蝠咬了,通过血液传染为媒介,使得受害者一步步发病,其过程就像变成

  •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都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事件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海上丝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中国海上丝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其中主要以南海为中心

  • 1925年4月17日:黄飞鸿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事件

    黄飞鸿(1856年7月9日-1925年4月17日),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号飞鸿,幼名飞熊。生于佛山市南海县,原籍南海县西樵岭西禄舟村。清末民国武术家、中医外科名医、舞狮名家。黄飞鸿是清末民初的洪拳大师,三岁起随父亲学武,七八岁时,开始跟随父亲闯荡江湖,卖艺为生。1869年(同治八年),开始随林福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