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七孔玉刀的作用

七孔玉刀的作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442 更新时间:2024/2/27 16:58:24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把长65厘米的大玉刀,最厚处为0.4厘米,有锋利的刃部,刀背部钻有七孔,故名“七孔大玉刀”。类似的玉刀还发现过多枚,但形制稍短,刀背钻三孔或五孔,时代有早于二里头时期的,也有与二里头同时的。从它们若大的形制看,决不是装饰品,学术界就大玉刀的用途展开了讨论。

玉刀保存得相当完好,并且是迄今为止所见的最精美的饰纹者,可以称得上绝品。此刀在当时有什么用途?人们纷纷进行了猜测。有人认为是古代代表权威和地位的玉质仪杖器,有的认为是当时行刑用的刑具。

在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中,玉器以其特有的品性和属性,融入了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伦理道德、宗教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玉本身是没有什么文化内涵的,只不过是精美的石头而已。但随着人们对它的认识的加深,进而意识到玉是可以代表陽精至纯的东西,以为是天地之精华,于是逐步赋予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玉在中国古代被推崇为万物的主宰,我们可以从篆书中的玉的写法看出古人对玉的推崇。

在篆书里玉被写为“”,与现今的玉相比少了一点,“王”代表一根丝绳贯穿着三块美玉,与参天、地、人的帝王的王相通。于是帝王用玉来表示上天的旨意,作为权威的象征。如先秦典籍《左传》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禹与诸侯相约在涂山开会,参与的国家使者执着玉器前来,为什么与会诸侯不拿其他的物件而是拿着玉器,可见玉器在那个时候已经是作为权力的象征了。

据考古挖掘研究,玉刀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石刀,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脱离实用,成为权杖的象征。七孔大玉刀虽然具有战形器的形状,但从其纹饰的精美程度来看,应该脱离了作为战争用器的可能,而是作为礼仪权杖的象征的可能性更大。有的学者根据玉刀局部上有黄色沁,认为是血迹渗进玉里并且经过时间长期的洗礼后,导致变成了现在看到的这种颜色。

玉刀为什么会沾上血迹,既然不是用于战争,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与杀人有关,于是在此基础上认为七孔大玉刀不是作为礼仪权杖的象征,而是作为杀人的刑具。对夏代的刑法我们现在不能完全地了解清楚,但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可以略知一二。在夏没有建立之前,大禹认为在他的时代,德行已经开始衰落,已经比不上、舜时了,开始制作肉刑。他的儿子推翻禅让制,继承了父亲的权力并建立了夏朝。

夏刑在大禹作刑的基础上继续加增。夏朝的刑法是相当多的,据郑玄为《周礼·秋官·司刑》作注说:“夏刑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大辟、膑、宫、劓、墨都是古代刑罚的名称,大辟是砍头的刑罚,膑是剔掉人的膝盖骨的刑罚,宫是阉割男性的生殖器的刑罚,劓是割掉鼻子的刑罚,墨是在脸上刺上字后涂上墨的刑罚。可见夏朝的刑法不仅类型多而且是很残酷的。其中的大辟就是死刑。夏朝到底是怎样执行死刑的,是吊死还是由人用刀杀头,或者是另外的死法?具体的细节现在就很难得知了。

但七孔大玉刀却具备了作为砍头工具这种功能,它的长度为65厘米,如果是作为装饰品,好像稍稍长了点,而且在上面钻了七个小孔,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审美情趣,很难解释清楚;如果是作为行刑的用具,对它的长度和七个小孔都可以解释清楚。用刀杀人,刀的长度肯定要比人的头颅宽度长,另外刀上的七个小孔,可能就是拴绳子用的。在行刑的时候,把玉刀用活动的绳子拉起来,可以起到暂时稳定的作用,把人按在刀下面,然后把玉刀按下去,最后达到正法的目的。

这把七孔大玉刀由于年复一年的被当作杀人的刑具,尽管每次行刑结束后都要冲洗、擦拭,但刀上有时还是会残留有血迹,这些血迹慢慢地渗进到玉里,再经过几千年的保存,最后演化为我们现在看到的黄色沁。要彻底地了解这把七孔大玉刀的真正用途,最好的方法就是弄清楚夏朝是如何用玉的,即应理解夏代的玉文化。

商、周以后的玉文化我们现今都知道得很清楚,不仅有文献的记载,还有出土的文物相印证。自夏朝以后中国就有了国家和阶级,进入到了文明社会。对于夏这个朝代的了解,现在是非常不够的。古代的典籍对夏朝的记载与商、周相比,要少得多,这就给我们理解夏朝的文化出现了障碍。虽然古人说夏代已经有册有典。可是现在已经看不到这些册和典了。

是古人记载的失误、还是后人对古人的记载进行了篡改,抑或是在流传过程中遗失了,或者现在还静静的深埋在某个不为人所知的地方?都不得而知了。从夏朝出土的墓葬来看,当时在各个方面用玉已经相当的频繁,并且在制造玉的工艺方面也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玉在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应该是很高的。

如果确实存在典和册,应该有一些关于玉方面的记载或者是相关方面的记载。只要找到相关的文献资料,再加上用出土的实物去印证,我们就可以弄清楚夏朝的玉文化了,对于七孔大玉刀用途之谜就可以迎刃而解。在没有更多的夏朝遗迹被挖掘和记载当时情况的有文字的册、典出现之前,七孔大玉刀到底是礼器还是凶器,或者具有其他的用途?只能是个谜了。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溥侗戏骂辫子军张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1917年6月30日晚,率三千辫子兵进京的张勋张大帅,带着几位亲随叩开皇宫大门。按中华民国与逊位的宣统皇帝的约定,除每年拨专银外,故宫仍归退位皇帝使用,受民国法律保护。所以,即便有遗臣旧故欲见溥仪,也是白天按程仪晋见,晚上叩门之事从未有过。但是,太监并未盘问,便引领来人往养心殿,逊帝溥仪早已在养心殿

  • 袁克文的轶事趣闻三则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事件

    袁克文(1889年-1931年),字豹岑,号寒云,河南项城人,民国总统袁世凯的次子,由其三姨太金氏生于朝鲜汉城,长兄袁克定。昆曲名家,民国四公子之一。少时神童在《钱币学家方地山轶闻》一文中(见今年第一期《中国钱币》),曾涉及袁寒云与方地山之轶闻。兹就涉猎所及,摭录寒云学艺方面轶闻二三事,或可稍补近世

  • 袁克文为什么要登广告卖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事件

    袁克文自小师从硕儒严修等人,深得他们的指教和熏陶,加之他刻苦用功,所以诗词歌赋无一不精、琴棋书画俱是行家。严修在天津被誉为近代津门四大书家之一(即华世奎、孟广慧、严范孙、赵元礼),克文作为他的入室弟子,得其真传,真、草、隶、篆全都精妙,信手挥洒,尽至臻境。一方面因为他的特殊身份,一方面也是因为袁克文

  • 张学良东北易帜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事件

    东北易帜是指皇姑屯事件之后,统治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将领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东北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变旗帜(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东北易帜的背景1928年6月4日5点30分皇姑屯的一声爆炸,将东北王张作霖张大帅炸成重伤,不久就一命

  • 1967年4月2日:国际儿童图书日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事件

    国际儿童图书日也是丹麦儿童文学大师安徒生的生日,每年的四月二日,他都会在全球无数小朋友的阅读中重生。1967年4月2日,国际儿童读物联盟把安徒生诞生的日子确定为“国际儿童图书日”。发展历史四月二日是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诞辰日,1967年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把这一天定为“国际儿童图书日”(In

  • 1805年4月2日:安徒生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年4月2日—1875年8月4日),丹麦19世纪童话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安徒生的代表作有《坚定的锡兵》《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安徒生出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穷的鞋匠

  • 1983年4月2日:张大千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事件

    张大千(Chang Dai-Chien,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港人,斋名大风堂。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城郊安良里(现市中区公园湾半坡井“芭蕉井”)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国泼

  • 1890年4月2日:何应钦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事件

    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字敬之,贵州省兴义人。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参加沪军。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到日本就读于陆军士官学校。1916年秋回国,到贵州任讲武学校校长、黔军参谋长等职。1924年赴广州,任大本营参议、黄

  • 1872年4月2日:塞缪尔·莫尔斯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事件

    塞缪尔·莫尔斯(Samuel Finley Breese Morse,1791年4月27日-1872年4月2日),男,是一名享有盛誉的美国画家、电报之父。1791年4月27日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查尔斯顿,Morse最初的职业是画家。1839年他发布了他的第一项发明“莫尔斯”码。他的同行发明的电报就

  • 1886年4月3日:黄侃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事件

    黄侃(1886年4月3日—1935年10月8日),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蕲春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先驱、著名语言文字学家。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曾在北京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山西大学等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