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契丹灭后晋之战

契丹灭后晋之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795 更新时间:2024/2/13 2:41:37

五代后晋天福八年至开运三年(契丹会同六年至九年,943—947年),契丹军数次南下,攻灭后晋的战争。

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后晋重臣杜重威降契丹,这样后晋的主力就丧失了。石重贵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虏到契丹。后晋灭亡。

天福七年,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后,拒绝再向契丹称臣。契丹太宗耶律德光以晋廷负恩为由,举兵南下。

八年,耶律德光在降将杨光远、赵延寿劝诱下,乘中原饥荒,晋廷国用困竭之机,调集山后妫、檀、云、应(今北京延庆、密云、山西大同、应县)等州及卢龙(治今北京市城区西南)兵,于十二月兵分两路南进。

东路以赵延寿率5万兵为前锋,太宗自率10余万大军殿后,出南京(即幽州,今北京)趋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西路由伟王率云、应诸军入雁门关(今山西代县西北)趋太原,策应东路主力作战。

九年正月,东路前锋军攻陷晋粮储重镇贝州(治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继占领南乐(今属河南),太宗牙帐设于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北);西路军破代州(今山西代县),逼近忻州(今屑山西)。后晋出帝闻知,先遣使致书契丹,欲修旧好,遭拒。

遂以黄河为屏障,部署防御:命高行周为北面行营都部署,率军进驻戚城(今河南濮阳北);遣张彦泽戍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出帝亲率禁军抵澶州(今河南濮阳)指挥。另以刘知远为幽州道行营招讨使,抵御契丹西路军。及战,伟王军攻秀容(今山西忻州),被刘知远击败,逃至鸦鸣谷(今山西寿阳东南),东会契丹主力。

二月,太宗率军围戚城,遣麻答率数万兵攻博州(今山东聊城东北),抢渡马家口(今山东聊城东),会晋叛将杨光远由翼侧包抄,钳击正面晋军。晋廷命何重进、白再荣、安彦威等分守麻家口(今山东鄄城东北)、杨刘(今山东东阿东北杨刘镇)、马家口、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加强诸津要守备。同时,遣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李守贞、神武统军皇甫遇等率兵万余,沿河水陆并进,疾趋马家口阻截。

及至,契丹步骑万余已于河东筑垒,正掩护后续渡河。李守贞乘半渡而击,拔东岸契丹军营垒,其军溃散,溺死甚众,西岸之兵退走。时戚城交战相持不下,耶律德光伪弃元城,伏兵顿丘(今河南浚县北),企图以示弱诱敌之策诱杀晋军。适值霖雨,晋军旬日未出,伏击落空。

三月初一,契丹军再攻戚城,两军鏖战至傍晚,皆死伤甚众。耶律德光乘夜退营30余里,随后便撤兵北归。契丹撤军后,晋廷遣军收复失地,调整部署,扩展军备。四月,命高行周戍澶州;遣李守贞攻讨青州(今属山东)的杨光远叛军。

八月,以刘知远为北面行营都统,杜重威为都招讨使,统领河北、山东、河南诸地防务;闰十二月,李守贞破青州,杀杨光远。时契丹军二次南下至元氏(今河北元氏西北)、分兵攻掠邢(治龙冈,今河北邢台)、(治广年,今河北永年东南)、磁(治滏阳,今河北磁县)3州。开运二年(945年)正月,后晋护国节度使安审琦等率数万兵于安阳水(今河南安阳北安阳河)南岸列阵阻截。

十五日,义成节度使皇甫遇率数千骑前出侦察,至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猝遇数万契丹军,交战百余合,晋军寡不敌众,且战且退,至榆林店(今河南安阳北),苦战半日,双方杀伤甚众。黄昏时,晋将安审琦率军逾安阳水往救,契丹军疲敝,撤师北走。晋军乘机转守为攻,集结诸军于定州(今属河北),命杜重威为北面行营招讨使统军北上。三月,下泰州(今河北青苑)、克满城(今河北满城北),攻遂城(今河北徐水西北)。

闻契丹8万骑于虎北口(今北京密云东北古北口)反扑将至,杜重威惧,引兵撤至阳城(今河北清苑西南)白团卫村,速扎鹿角为寨。契丹铁鹞军追至,围寨数重。适北风大起,耶律德光遣奇兵断粮道,令铁鹞军下马拔鹿角,变骑为步,四面合击,纵火扬尘以助其势。

晋将药元福、皇甫遇等出其不意,率精骑逆风迎战,殊死拚杀;符彦卿等引万余骑继后横击;李守贞令步卒尽拔鹿角出击,契丹军溃散,弃马夺路而逃。后晋恃阳城之捷,轻视契丹,欲伺机北伐。契丹攻晋接连受挫,不甘罢休。三年七月,耶律德光指使赵延寿及瀛州刺史刘延祚诈降,诱后晋出兵接应。

晋出帝不辨真伪,即命杜重威、李守贞等会兵广晋(今河北大名东北),悉调京师宿卫禁军归杜重威麾下,企图取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北州镇),安定关南,进取幽州,荡平塞北。十一月,杜重威率兵30万抵瀛州,契丹将高模翰早已引兵潜出。晋偏将梁汉璋率2000骑追击,战败身亡。杜重威不救,反倒退兵武强(今河北武强西南)。

契丹军长驱南下,沿易、定向恒州(治真定,今河北今正定)推进。杜重威还欲南撤,遇张彦泽返恒州,乃转兵西行,至中渡桥(今河北正定东南滹沱河上),契丹军已先于占领。张彦泽率骑争夺,契丹军焚桥,两军遂夹滹沱河而峙。耶律德光遣别将萧翰迂回晋军侧后,抢占栾城(今河北栾城西),扼晋军粮道、退路。

十二月,晋将王清要求率兵2000前出开道,但杜重威心怀异志,不许大军增援,致使王清所部皆战死,主力亦陷入重围。杜重威以途穷路末,暗中勾通契丹,谋举军降。耶律德光佯许立其为帝,杜重威伏兵于内,迫将士出降(参见阳城、滹沱之战)。契丹军即乘晋后方空虚,挥师南下,直入汴梁(今河南开封)。出帝奉表报降,后晋灭亡。

此战,契丹以骑兵优势,实施机动作战。采取有利则进,不利则退,诱敌深入的方略,创造野战歼敌战机致胜;晋廷虚骄轻敌,悉将京师宿卫禁军投入北伐,主帅杜重威叛降后,致后方空虚,都城陷落而亡。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后周北伐契丹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事件

    周世宗北伐契丹之战指的是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为收复被后晋高祖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而对契丹发动的战争。在此次北伐中,周世宗一连收复了瀛州、莫州、宁州三个州(实际上是四州,还应加上易州)和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三个关。然而,天妒英才,就在周世宗准备一鼓作气攻取幽州(今北京)时,突

  • 高梁河之战:北宋埋下亡国祸根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事件

    高梁河之战是宋太平兴国四年(辽保宁十一年,979),宋军为夺取幽州(今北京,辽称南京),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被辽军击败的一次作战。宋太宗为夺回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割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北京至山西大同等地区),于太平兴国四年五月平北汉后,未经休整和准备,即转兵攻辽,企图乘其不备,一举夺取幽州。辽景宗

  • 歧沟关之战概述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歧沟关之战宋朝自高梁河之战后为收复幽云失地所做的又一次努力,也是宋朝第二次主动进攻,此次进攻规模之大,是以往数战无法比拟的,可以看作是宋辽双方的一次总决战。宋方的目标就是收复幽云十六州,及早为契丹所据的辽西营、平二州。但是尽管宋朝的再一次铆足了劲,其最终结果却更甚于高梁河之败,基本上是血本无归,不但

  • 瓦桥关之战:宋辽都说大败对方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事件

    辽乾亨二年(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辽军围攻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击败宋军的一次作战。979年九月,在满城之战中,宋军大败辽军,杀敌加上俘虏近万人,缴获马千余匹,取得了空前的胜利。究其原因,在于崔翰、刘延进、李继隆们敢于在阵前敢于抗旨不遵,冒着抗旨风险,放弃宋太宗二赵确定的八阵,改为前后二阵,相

  • 陈家谷之战:杨业之死的历史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陈家谷之战是宋辽重要战役之一。雍熙三年(986),宋太宗赵光义发动雍熙北伐,宋大举攻辽。陈家谷之战就是雍熙北伐中的重要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北宋名将杨业(杨令公)浴血奋战,兵败被俘后宁死不屈,绝食殉国。公元986年,宋太宗赵光义发动雍熙北伐,旨在夺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当时,辽国的一代贤

  • 君子馆之战:辽国契丹是为了报复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事件

    君子馆之战发生于986年(辽统和四年,宋雍熙三年)冬,在宋辽战争中辽军攻宋瀛州(治今河北河间),于君子馆(今河北河间西北)大败宋军的一次作战。宋军在天冻无法使用弓箭的情况下被辽军击败,刘廷让的部队“全军皆没,死者数万人”,宋军河北防线遭到重创。雍熙三年,宋与辽岐沟关之战后,宋军撤至高阳(今河北高阳东

  • 高丽契丹战争简述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事件

    公元10世纪到11世纪,辽国和高丽为争夺鸭绿江以东的渤海国故地爆发战争,最终辽国迫使高丽称臣纳贡,高丽则将边界推至清川江中上游至鸭绿江下游一线。辽丽登台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神册,兴起于木叶山的契丹族开始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之一。公元918年,泰封国大将新罗人王

  •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事件

    民国十八年(1929年)一月十九日,在北京协和医院溘然长逝,终年56岁。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

  • 宋辽澶渊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澶渊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役,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辽圣宗及其母萧太后率大军南下,辽军南下的消息传到开封,宋廷大震,惊慌失措,不少人主张南逃金陵(今南京)或西逃四川。真宗在寇准的坚持下,来到澶州,使宋军士气大振,几十万大军迅速向澶州集结,形势对宋十分有利。宋真宗无视有利的形势,只希望辽

  • 澶渊之盟:宋辽关系的拐点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事件

    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