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2004年1月12日:斯霞逝世

2004年1月12日:斯霞逝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413 更新时间:2024/1/22 20:00:25

2004年1月12日,斯霞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94岁。斯霞(1910年12月-2004年1月12日),曾名碧霄,浙江诸暨人,当代初等教育专家,被誉为“小学教育界的梅兰芳”。因功勋卓著,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又名斯霞小学。

曾评为小学特级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庆龄基金会全国“樟树奖”获得者等光荣称号,并当选为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

她还先后当任过为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江苏省小学语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和全国教育学会务理事还被聘为全国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

1986年,斯霞老师把她的一笔稿费捐给学校,设立斯霞奖学金,奖励学校品学兼有的学生,以后又不断捐钱,至今奖学金已颁发21届。斯霞老师毕生从事小学教育,为教书育人倾尽心血,贡献卓著。

主要成就

上世纪五十年代,她创造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大面积、高效率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她教导的学生在两年内就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读了174篇课文,在当时国内小学教育界首屈一指。

六十年代,经专家学者总结、论证,斯霞的“以语文教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三者结合起来”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新华社1963年播发的通讯《斯霞和孩子》国内外传扬了她的感人事迹。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回到教学岗位的斯霞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精心培育青年教师。她主张通过生动活泼的授课,提高教学效果,来增加教学内容和识字量,反对延长教学时间,主张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尽可能的去满足学生多方面需要,帮助他们打开知识闸门,点燃智慧火花。退休后,她仍一如既往地每天到学校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学校、学生已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母爱教育

斯霞不只是一个教书匠,在她的身上始终蕴藏着慈母般的温情,流淌着爱的暖流。她的床上学生们睡过,她的衣服学生们穿过。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温饱暖,无不牵挂在她的心上。

1962年深秋的一天,突然刮起了西北风,气温急剧下降,一些家长为孩子送来了衣服,可还有很多双职工子女仍然穿着单薄。下课后,斯霞回到自己家里,翻箱倒柜,把所有能穿的都拿了出来。大大小小的各种衣服虽然学生们穿得不很合身,但却温暖了一颗颗幼小的心灵。第二天,一个姓吴的女学生拿着斯霞平时穿的红衣还给老师,说了声“谢谢”就离去了。斯霞打开毛衣一看,里边还包着一个鲜红的苹果。

南师附小的校门口原先比较低洼。每到下雨天,校门口便成了一个大水塘。这对于七八岁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障碍。上学时,斯霞早早地站在校门口,把他们一个个背过来;放学了,又把他们一个个背过去,直看着他们安全地离去。

那是1963年的晨会课,斯霞发现有个学生扒在桌上。她走到那个学生身旁,摸了摸他的额头,头上都是冷汗。斯霞轻声地问他是怎么回事,学生说他们家搬家了,刚才上学急呼呼地走了半个小时,感到浑身很累。斯霞让他安静地伏一会儿。下午放学后又亲自到这个学生家里去,他的新家离学校确实很远。

斯霞向学生的父母说:“如果你们放心,就让孩子住在我的宿舍里,行吗?”怎么不行呢,学生的母亲激动地握着斯霞的手,连连表示感谢。就这样,这个学生在斯霞的房间里住了几个月,直到毕业后才搬回家去。

斯霞撒下了爱的种子,学生们也都把她看成知心的母亲一样,爱戴她,尊敬她,有话愿意向她说,有事愿意找她讲。毕业离校了,学生们还保持着和她的联系。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原则就是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个原则表明教师热爱教育、立志从事教育的态度,体现了人民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斯霞丈夫逝世后,家务的重担都落在斯霞一人肩上,但斯霞无怨无诲,默默地承受一切。她挺起腰杆,坚定地走在教改的道路上,她在日记写道:“当我在党的教育下,逐步树立了一切为着孩子的成长,一切为着祖国的未来这样的信念时,我千方百计地去钻研我的工作,如饥似渴地去补充我的知识,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有了这个信念,个人的安逸、家庭的幸福,如有必要,我都能牺牲;

有了这个信念,什么样的屈辱我都能忍受,什么样的磨难我都不怕;有了这个信念,所有那些瞧不起“孩子”、瞧不起小学教师的世俗观念,都不能使我动摇,我都可以象抹去一缕蛛丝一般地把它丢在一边……有了对所从事的工作的执着的热爱,再平凡的岗位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纪晓岚发配新疆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材小用,于是将他调回北京,并提升为侍读学士,继续史料编修工作。本以为仕途之路前景一片光明的纪晓岚,怎知半年后却踏上了新疆的发配之路。这里得先介绍一个人——卢见曾。卢见曾,字澹园,山东德州人,曾担任两淮盐运使。乾隆二十七年告老还乡。乾隆三十年,乾隆皇帝南巡,路过卢见曾的家还专门去探望,并题匾《德水耆英

  • 金辽战争的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事件

    金人祖完颜旻(阿骨打)称帝后,于收国元年(1115)正月初五,率军攻克黄龙府后回师。辽天祚帝闻讯,命都统耶律讹里朵、左副都统萧乙薛、右副都统耶律章奴率骑兵号称20万、步兵7万至达鲁古城(今吉林扶余西北土城子),准备攻金,并遣使逼金议和。二十九日,金太祖率军至达鲁古城下迎战,见辽军虽众,但队形不整。遂

  • 金辽战争概述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事件

    金辽战争是指中国金朝建立前一年至金朝天会三年(辽国天庆四年至保大五年,1114~1125年),在中国东北部兴起的女真族,起兵反抗直至攻灭辽王朝的战争。辽朝后期,辽国皇帝天祚帝骄奢淫逸,朝政废弛,官僚贵族横征暴敛,互相拼杀,各民族纷纷起来反抗。辽道宗耶律洪基时,隶属于辽朝的女真诸部逐趋统一,形成拥有1

  • 完颜阿骨打灭辽三大经典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事件

    完颜阿骨打是金朝的开国者,他居住在皇帝寨时,灭掉了曾在北中国不可一世的大辽国。6月1日阿城市金上京历史博物馆主任讲解员张洁给踏访队员讲述了阿骨打伐辽三大经典战役。当年阿骨打开始伐辽时仅有2500人女真兵。他率领这些女真兵多次创造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出河店大捷:女真3700人辽国10万人阿骨打起

  • 辽金相争 蒙古得利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说起征服世界的蒙古人,一般都会把这个民族的崛起归功于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军事才能让蒙古人走上了历史的舞台,而为蒙古人腾出漠北舞台却是在蒙古部落之前就兴起的契丹辽国与女真金国。正是这两个民族的兵戈相向,让北中国的蒙古高原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地缘政治真空地带,从而给了蒙古人走上舞台的绝佳机。契丹人的蒙古高原公

  • 护步荅冈之役:金灭辽之战的转折点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事件

    金国建立后,阿骨打清醒地认识到,苟延残喘的辽国仍然是它的劲敌。若想新建立的政权能够生存下去,必须乘胜追击,将辽引向战争的深渊,直至将其推翻。宁江州、出河店等战役后,辽军又屡屡战败,惨淡的战绩使得辽国的东方重镇达鲁古城、黄龙府相继失守。黄龙府被占,让辽国惊恐万分。在对阿骨打诱降和遣使议和都未能达到目的

  • 1962年1月13日:东方歌舞团成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事件

    中国东方歌舞团是在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倡导和关怀下,于1962年月1月13日成立的国家级歌舞团。把中国传统民族民间歌舞艺术和表现现代中国人民生活的音乐舞蹈作品介绍给国内外观众,同时把外国健康优秀的歌舞艺术介绍给中国人民是中国东方歌舞团的主要任务。基本介绍东方歌舞团是在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的倡导关

  • 2013年1月13日:林家翘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事件

    2013年1月13日凌晨4时50分,林家翘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林家翘(1916年7月7日—2013年1月13日),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福州,力学和数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麻省理工学院荣誉退休教授。林家翘的研究主要包括:流体力学的流动稳定性和湍流理论,

  • 1906年1月13日:周有光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事件

    1906年1月13日周,有光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苏常州,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早年研读经济学,1955年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周有光的语言文字研究中心是中国语文现代化,他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论和实

  • 1864年1月13日:威廉·维恩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事件

    1864年1月13日,威廉·维恩出生在东普鲁士(现俄罗斯)的菲施豪森(Fischhausen)。威廉·维恩(Wilhelm Carl Werner Otto Fritz Franz Wien,1864年1月13日—1928年8月30日),德国物理学家,研究领域为热辐射与电磁学等。1911年,他因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