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庄园有什么特别之处

唐朝庄园有什么特别之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587 更新时间:2024/1/25 6:23:09

浩然有一首《过故人庄》,讲述了庄主人的热情好客,秋后的农村是一片美丽的田园景色。像这样的农家庄园在唐代武则天以后是相当普遍的。然而众所周知,中世纪的西欧也存在着大片的领主庄园。那么,此庄园是否彼庄园呢?

历史学家们对庄园的理解各有千秋。有人认为庄园的本来意义是城外的别墅,它是具有林泉台榭等专供公贵族游憩的地方。而唐代的庄常包括有田产,后来就泛指一切田产,因而作为私人花园的意义就少了许多。也有人认为唐代的庄园、庄田指住宅、田地或指地主经营土地的据点,或指村庄。

还有人认为庄与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园指“玩赏的园地”,庄为“官僚地主的别墅或带有园林的山居”。另有学者对隋唐五代传世文献中出现的“庄”、“庄园”名称进行了分析,认为正史中它们都代表了同一含义,可以互换,诏敕中它们一般都是农田的同义语,别无他意。而敦煌文书中出现的“庄”等名称,多数即指田地,或田土、田宅,与一般的田产、田宅并无不同。

其实,庄园在唐以前就有。据唐史专家考证,最早的“庄”是东魏祖鸿勋在范陽雕山的山庄。至唐初,均田制下官吏都授永业田,勋官还授勋田,都传给了他们的子孙。经过百年左右,随着李唐王朝官僚机构的不断扩大和官吏人数的膨胀,政府授给官吏的永业田更多,加上政府赏赐的“赐田”,渐渐的就都变成了其子孙的私家田庄。

而庄园发展的另外一个途径就是政府屡禁不能止,反而到高、武以后日益激化的土地兼并,地主、官僚、商人多利用政治权势掠夺、抑买大量百姓良田来扩充其田宅。据《旧唐书》载,太平公主的田园就“遍于近甸膏腴”,而当时的大商人邹风炽,“邸店园宅,遍满海内”。另外,有观点认为当时在土地关系中存在着一种小租佃制,其发展成为土地兼并日盛的催化剂。唐政府在均田制授田过程中,由于地段过于分散,均田农民不能照顾分得过远的土地,不得不把一部分分散的土地转租给他人。

也有一部分均田农民由于非常贫穷,不得不把他们的口分、永业田典贴给另外的富裕农民,但这是不合法的,于是就以租佃的形式使其合法化,这样就助长了兼并之风。到两税法之后,永业田、口分田的租佃、买卖更是无所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官僚大地主,寺院的僧侣大地主还是一般的地主,都在贪婪地不断兼并掠夺农民份地的过程中扩充田产,最终形成庄园。

长久以来,也许因为名称相近的缘故,人们多把唐代庄园同日本、西欧的封建庄园制相提并论。自20世纪初,一位日本学者提出唐朝“庄园”说后,“庄园”是否可成为封建制“庄园经济”在唐史学界引起了一场不小的争论。当时这位日本学者认为唐代的庄与欧洲的庄十分相仿,他认为“唐代的庄园和欧洲法兰克时代的庄园,具有全然相同的意义”。

起初,中外多数学者是持肯定观点的。他们多认为唐代庄园是一个包括多种产业的独立的经济单位,“大多数庄园,除了庄宅及其附近的田地以外,还包括有果园、茶园、碾硙、店铺、菜园、盐畦、车坊及山泽、森林这些生产资料,均归庄园所有”。其经济生活,也构成自给自足的闭锁集团,“不与外界来往,恰如一个消费共同生产共同的家族集团”。在庄园范围内,地主可以以绝对的权力,凌驾于农民之上。

庄园主凭着占有的土地直接榨取农民,而且他也是庄园的直接统治者。庄园都是租给佃户或雇工耕种,在均田制破坏的过程中,农民们都沦落为庄园主的佃户和雇农,佃户或雇农必须向庄园主缴纳“庄租”、“庄课”或“租课”。“佃户在当时虽不能被任意买卖,但在经济和政治上所受的剥削和压迫,与农奴几无区别。他们是庄园主的‘私属’,被束缚在土地上,对庄园主构成人格上的依存关系。”即认为地主对庄园内的佃户或佣工,有政治上之统治及法律上之裁判权。从而认为唐代庄园和西方中世纪的庄园基本一样。

持这种观点者一般都认为均田破坏的过程就是庄园越来越多的过程,并最终代替了均田制,成为普遍的土地所有形态。也有人指出唐代的庄园中还存在着奴隶制度的残余。庄园的奴婢没有生产、生活资料和人身自由,而且可以买卖。

有一些人肯定唐代存在着庄园制,但认为唐代的庄园和欧洲的庄园有着较大的不同,农民转移和土地的买卖是其基本区别,因为欧洲中世纪的领主庄园是不可买卖的,农奴完全依附于土地。由于这个特点,唐朝庄园的自给自足性不像欧洲那样顽强。唐朝的庄园内部虽有分工,以自给自足为主,但和市场仍有一定的联系。庄园内进行集约经营,除生产粮食外,还从事不少副业和手工业,不少庄园主还兼营商业,因此工商业在庄园经济发达的基础上也继续发展起来。

也有众多相对立的意见存在,很多人认为唐朝根本不存在庄园制。唐朝的庄并不是包括了多种产业、完整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当时的庄不过是一定数量的田地。唐朝的庄园和欧洲庄园是大相径庭的,佃客也不是农奴,不是庄园的私属。所谓的庄园制,无论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大庄园本身不仅是一块大地产,而且内部具有一整套生产体系和经济制度。而唐朝没有庄园制所具备的一整套经济结构和生产制度,地主的土地集中一处形成大田庄或分散各处不能形成大田庄,都是采取分块出租的方法,因而称之为庄园制是明显错误的。

也有人承认唐代的庄园是在均田制破坏的过程中普遍发展起来的,但唐代庄的田产是分散的,根本无法构成完整的封建庄园组织。有观点从唐代庄园的结构分析,认为当时全国多数“庄园”里,不可能包括多种产业。以茶园为例,《新唐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当时全国350个州,产茶州仅六十多个,并且十之七八在江南。而从全局看,当时的“庄园”最多集中在长江以北,因而全国大多数庄园内不可能有“茶园”。而且由于土地分散,唐代庄园不可能形成像西欧领主庄园那样整套的生产结构。

当时庄园以生产谷物为主,也有副业和手工业,不少庄园主还兼营商业。在有些大地主或寺院的田庄中也有水碾、水硙等,但它们并不完全用于加工自己田庄的谷物。他们同时也替附近居民加工,因而可看作是地主、寺院附带经营工商业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如欧洲那样自给自足的领主庄园的整体的有机构成部分。

从另一方面来说,唐朝是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的国家,全国城乡联系相当密切。当时,粮食、纺织品、茶叶、生产工具等,在全国流通广泛。因而,唐朝多数田庄,都被卷入全国物资交流市场。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在当时没有存在的可能(少数民族除外)。唐朝的田庄中有水碾和水硙,但它们并不完全用于加工自己田庄的谷物,同时也替附近居民加工,这只是地主、寺院附带经营工商业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欧洲自给自足领主庄园的整体有机构成部分。

唐代庄园的地租形态基本上是实物地租,劳役地租比较少。庄客除缴租外,只负担一部分劳役或者不负担劳役。这些庄客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地主的依附性并不像欧洲领主庄园那样强,并没有完全成为地主阶级的“私属”。唐朝是中央集权国家,人身统治权属各级政府机关,各庄园的庄主没有行政权、司法权,这与西欧领主庄园制中领主与庄客的关系是截然不同的。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唐伯虎为什么画了那么多春宫图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事件

    唐伯虎也叫唐寅,是明朝时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还是个诗人。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在古代的文人学士大多生活过得都不太如意,所以唐伯虎也不例外,在大部分时候唐寅的经济状况始终不尽如人意。某一时期的书画收益欠稳定之时,而家中又没有一定的积蓄,唐寅甚至会陷入无米下炊的生活窘境。那怎么办呢?幸好他的画作还不错,所

  • 李师师的归宿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李师师是北宋末年冠盖满京华的名妓,她的事迹虽不见于正史纪传,但在笔记野史里却也够热闹的,成为徽宗时期的一个风流人物。那么,北宋亡国后,这位风尘女子的下落如何呢?一位名妓与天子搞上关系,其地位之腾起就不言而喻了。《瓮天脞语》载有:“山东巨寇宋江,将图归顺,潜入东京访李师师”等语。连水泊梁山的好汉们,为

  • 唐太宗为什么要砸掉魏征的墓碑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事件

    唐太宗和魏征,一直被看做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然而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出人意料地变了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而且一怒之下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对于唐太宗这种“雷人”

  • 荆轲刺秦为什么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事件

    成语“图穷匕见”家喻户晓,荆轲因刺秦王而成为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首,他也因此闻名于后世。荆轲借来秦叛将樊于期的脑袋,用燕国督亢的地图包住凶器——涂了剧毒的徐夫人匕首,带上燕太子丹为他准备的助攻手秦武阳,易水一别,以赴死之心出使秦国。然而图穷匕见之际,荆轲不但没刺着秦王,反而血溅秦国宫殿,壮士一去兮不复

  • 1901年3月17日:崔步青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崔步青(1901—1969),著名养马学家。我国现代马政建设和马匹育种改良事业的奠基人。擅长相马和育种。他率先从国外引进良种马在我国开展纯种繁殖和杂交改良工作,后来转入高等教育工作,对我国现代马政建设、马的育种改良和畜牧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基本情况崔步青,又名亦平,河北省滦县西区大齐庄人。生于190

  • 778年3月17日:唐宪宗李纯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事件

    唐宪宗李纯(778年3月17日—820年2月14日),本名李淳,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十一位皇帝(805-820年在位),唐德宗李适孙子、唐顺宗李诵长子。贞元四年(788年),册封广陵郡王。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立为太子,改名李纯,监国理政。同年八月,继承皇位。在位期间,励精图治,

  • 180年3月17日:马可·奥勒留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事件

    马可·奥勒留(公元121年4月26日-180年3月17日),全名为马尔克·奥列里乌斯·安东尼·奥古斯都(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Augustus)。拥有凯撒称号(Imperator Caesar)的他是罗马帝国五贤帝时代最后一个皇帝,于161年3月8日至180年3月17日

  • 意大利万神殿的建筑特色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事件

    现今所见的万神殿主体建筑是哈德良皇帝于公元120-124年所建,为43.4米高的圆形堂,其内仍供奉罗马的所有神袛。公元609年万神殿被赠予教皇,随即改为天主教堂,将多尊圣骸保存于内,更名为圣玛丽亚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后拉特朗协约将其定为意大利国立教堂。也正是因此,

  • 故宫发生过多少次火灾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在现存的古建筑群内,历史上曾屡次发生火灾,其中火灾次数最多的地方,当属故宫。故宫历经明清两朝共24位皇帝,然而在这四百多年间,故宫并不太平,根据史料记载,故宫共在这400年间发生过80多次火灾。作为皇帝住所,竟遭遇火灾的频率远远高于平常老百姓,故宫每次火灾都有明确记载,根据统计,每七年故宫就要发生一

  • 尚方宝剑和免死金牌哪个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事件

    当一位持有尚方宝剑的钦差准备动用先斩后奏的权力杀人时,却发现对方竟持有免死金牌,这种情况下又怎么办呢?也就是说,尚方宝剑与免死金牌相遇,谁更厉害?谁服从谁?这尚方宝剑和免死金牌,一件是逾越所有诉讼程序,可以斬杀任何等级的犯罪官员的御赐利剑,一件是具有刑事豁免权,可逃脱除谋反罪外任何罪责的皇授金牌,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