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辛布里战争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辛布里战争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073 更新时间:2024/1/20 22:38:02

劳西奥战役导致的拉丁人口损失如此之大,以至于整个罗马社会均为之破碎。半个政府、半个元老院都已经不复存在,并丧失了2/3以上的男性公民。元老阶级骑士阶级全部加在一起,也无法再组建起一支像样的军队来保卫家园,更无法再像从前那样压制平民和奴隶阶层。

尤其是贵族的力量更是被削弱到无法组织有效的军事抵抗,甚至是压制广大罗马民众和奴隶。民众对罗马元老院政府的失望已经到达极点,更况,在阿路西奥会战的惨败之后,罗马可说得上是没有任何像样的军事力量能够拿出来对抗日耳曼人了。于是,罗马当局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马略改革

在这种关键情况下,罗马当局起用了曾参加过著名的朱古达战争的名将盖乌斯·马略担任执政官,后者基于罗马当前的周边局势,开展了一系列决定罗马命运的改革。史称“马略改革”(Marius Reform)。

改革主要从军事方面开展,深入到罗马社会的各个层面。

稳定民心

自从前112年在诺里亚的第一次军事冲突之后,截至到公元前104年为止,罗马已经与辛布里人、条顿人和安布昂人正面交锋四场,加上因日耳曼人南迁所直接引发的三次与凯尔特人的冲突,九年内七战七败,三名执政官阵亡,26个军团只轮不返,再加上同盟部队,损兵折将总计高达二十万众。与日耳曼人和凯尔特诸部族的战争透支的罗马和整个意大利诸邦的兵力源。

并且,接二连三的失败也极大地震动了罗马的民心。甚至有些原为罗马盟友的意大利小国和部族看到罗马节节败退的窘迫状况之后,也开始动摇。

对此,马略的办法是:使用严格法律来进行严格压制。他一上台就联合元老院发布了这样的禁令:所有能够拿得起武器的男子,无论民族和阶级成分,从即日起都一律不得离开意大利本土,否则杀无赦。当天他们就将两个打算航海去希腊的商人斩首示众,总算是阻止了潜在的难民潮。

军制改革

迄公元前104年,罗马及其盟友已经在和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的战场上损失了超过二十万人,比三次布匿战争所造成的损失总和还要多。之所以罗马军队遭受损失如此之大,和罗马此时军制的腐败有着直接的联系。更何况,就在与日耳曼人战争爆发的时刻,罗马正陷于另一场大规模战争:朱古达战争中不得自拔。虽然这场战争在公元前105年结束,不过这场战争及对日耳曼战争中,罗马现行军制的落后已经暴露无余

大致来讲,马略对于军制的改革在于以下方面:

1、以募兵制取代征兵制,本来罗马的兵役制规定士兵服兵役需要有一定的土地和财产。而马略进行了改革之后,兵源主要来自于失去土地的贫民。这很好了确保了罗马的兵源。

2、改革了战术、装备、训练等各个方面。并调整了士兵的薪酬。

3、制定了严格的军法、并改组了编制,且制定了“鹰旗”这样一个军队编制的荣誉称号。

马略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将罗马的军队改编为一支职业化的专业军队。不再从事生产,而只负责于战争。而马略改革的直接后果就是将军队的支配权完全转移到了那些军队的指挥者手里。也为未来罗马的军事强人政治时代打下了一个伏笔。

为了获得足够的士兵,他只好从贫民窟中搜集出大量的流氓无产者和贫下中农,甚至释放一部分奴隶(这竟然成为后来西西里和斯巴达克奴隶起义的导火索)。

罗马反击

经过马略的军制改革,罗马的军事实力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军队的整体数量也逐渐回升。于是,在这种情况之下,马略决定发起新一轮的军事行动。

罗马与条顿、安布昂的战役

而日耳曼各族在阿路西奥之战之后,并没有直接一鼓作气朝意大利进军。因为各项原因,在高卢的三个主要的日耳曼部族(辛布里、条顿、安布昂)分散行动:辛布里人前往了伊比里亚,而条顿人和安布昂人则北上向莱茵河流域行动。随后,在公元前102年左右,三个日耳曼部族在塞纳河流域重新会师,试图进入意大利。因此,马略针对辛布里、条顿和安布昂三个部族的动向,进行了两场大规模的主力决战。

首先,罗马方面在高卢境内的六河(Aquae Sextiae,今法国埃克斯附近)与条顿和安布昂的联军展开了一次决战(色克蒂留斯温泉之战)。经过这次战役,条顿和安布昂两个部族几乎被杀戮殆尽,彻底丧失了战斗力。

据罗马方面的数据是斩杀九万,俘虏两万余,此外;罗马军团还俘虏了超过十万名日耳曼妇孺。而随着条顿人和安布昂人的落败,南下日耳曼人中就仅剩下最强的一支辛布里人。而公元前101年,辛布里人在酋长波伊奥瑞克斯的带领下,深入了意大利。

决战

在辛布里人进入意大利的时刻,马略也率军赶到了意大利北部,与辛古里人形成了决战态势。双方最终在韦尔切利一带相遇,并展开了关键性的决战(韦尔切利之战)。日耳曼人的数量大致在二十万以上(包括随行的妇孺)。马略则拥有8个军团的兵力。最终日耳曼人在经过了激烈的战斗之后,大部分或战死或被俘。

据记载,在战斗的最后时刻,于部族男子大部分在战斗中阵亡的情况下,日耳曼妇女们先杀死小孩再互相杀害或自杀,以避免被罗马人奴役的命运。此情形甚至令罗马人都感到了震惊。

战后,罗马单方面宣布斩杀约14万,俘虏约6万。辛布里部族的大部分都被消灭,俘虏则被罗马人带回罗马出卖为奴。持续12年的辛布里战争在此结束。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1975年5月2日:大卫·贝克汉姆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事件

    大卫·贝克汉姆(David Beckham),1975年5月2日出生于英国伦敦雷顿斯通,前英国职业足球运动员,司职中场。大卫·贝克汉姆青少年时期在曼联成名,1999、2001年两次获世界足球先生银球奖,1999年当选欧足联最佳球员,2001年被评为英国最佳运动员,2010年获得BBC终身成就奖。大卫

  • 2017年5月2日:世界金枪鱼日设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事件

    世界金枪鱼日,即每年的5月2日,是为保护金枪鱼资源持续发展,由联合国于2016年12月通过决议设立的节日。全世界共有约40种金枪鱼,栖息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和地中海水域。金枪鱼是非同寻常的鱼。它们可以高高跃出水面,成群结队地洄游,还是恒温动物。它们与海豚结伴而行,因此免受鲨鱼伤害。历史渊源201

  • 1360年5月2日:朱棣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1424年),年号“永乐”。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册封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率军打败北元,声望日隆。建文帝即位后,

  • 1519年5月2日:达·芬奇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事件

    莱昂纳多·迪·赛尔·皮耶罗·达·芬奇(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出生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他涉及的领域:包括素描、绘画、雕塑、建筑、科学、音乐、数学、工程、文学、解剖学、地质学、天文学、植物学、古生物学和制图学。尽管他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学术训练,许多历史学家和学者仍将莱昂纳多视为“环

  • 1997年5月2日:托尼·布莱尔出任英国首相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安东尼·查尔斯·林顿·布莱尔(英语:Anthony Charles Lynton Blair,1953年5月6日-),香港译作贝理雅,台湾译作东尼·布莱尔,英国政治家,1994年至2007年任工党党魁,1997年至2007年任英国首相。在2007年卸任党魁、首相及下议院的英格兰东北部塞奇菲尔德选区议

  • 1964年5月2日:中国登山队首登希夏邦马峰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事件

    希夏邦马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峰之一。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南部,邻近中国与尼泊尔边界,海拔8027米(26335英尺),也常说海拔8012米、8013米。有冰河与积雪覆盖,1964年5月2日中国远征队首登成功。希夏邦马峰(Shishapangma)海拔8027米,也常说海拔8012米、8013米,在世界

  • 春秋和战国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事件

    东周被分为春秋与战国,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其中,春秋时期,很明确始于平王东迁,可是春秋和战国,具体有何区别呢?如果,要区分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在哪儿,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春秋和战国的定义究竟是什么。春秋春秋一词的来源,是鲁国的史书《春秋》。而这本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一直到鲁哀公十四年间,共24

  • 黑色大丽花惨案破案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事件

    黑色大丽花惨案(the Black Dahlia),是美国二战后最著名的悬案。1947年1月15日,美国演员伊丽莎白·安·肖特的尸体被发现于洛杉矶西南部诺顿街区大道3800号的一块空地上。肖特的身体不仅从腰部被切断,而且已经被清理干净并排干了血液。她的嘴角也有裂口。验尸官表明肖特是死于休克和出血。洛

  • 1968年5月3日:李咏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李咏(1968年5月3日—2018年10月25日),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内地节目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教师。1987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1991年,进入中国中央电视台做编导。1996年任专题片编导,并担任纪录片《香港沧桑》的解说。1998年开始出任综艺节目主持人,同年开始主持益

  • 762年5月3日:李隆基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事件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