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2013年4月4日:罗杰·埃伯特逝世

2013年4月4日:罗杰·埃伯特逝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261 更新时间:2024/1/23 23:54:21

罗杰·埃伯特(1942年6月18日-2013年4月4日),美国影评人、剧本作家,普利策奖获得者。埃伯特以他每周评论专栏(从1967年开始在《芝加哥太阳报》刊登,后来在网络上发布)与另一位影评人吉恩·西斯克尔联袂主持的主持电视节目《西斯克尔和埃伯特电影评论》(Siskel&Ebert at the Movies)而著名。埃伯特的电影评论在美国和全球被超过200家报纸发表。他撰写了超过15本书,包括他的电影年鉴。

早期生活

埃伯特出生在伊利诺伊州厄巴纳,是安娜贝尔和沃尔特·H·埃伯特的儿子。他的祖父母是德国的移民。在厄巴纳高中就读期间,他就对新闻业产生了兴趣,担任尚佩恩县(伊利诺伊州)|尚佩恩县《The News-Gazette》的体育记者。同时,他为针对科幻小说的《爱好者杂志》撰写评论。他高中后期,他是学校报纸《The Echo》的编辑之一。

1958年,埃伯特获得了伊利诺伊州高中协会的广播演讲比赛冠军。埃伯特在厄巴纳-香槟伊利诺大学获得了学士学位,他在学校期间同时担任《The Daily Illini》的编辑,同时还是国际兄弟组织(Phi Delta Theta)成员。1961年10月4日,他的关于电影《甜蜜的生活》评论发表在《The Daily Illini》上,也是他早期撰写的电影评论之一。

埃伯特获得了国际扶轮社的奖学金,在开普顿大学攻读研究生,主修英语。他是芝加哥大学的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也是《芝加哥太阳报》电影评论专稿记者。

职业生涯

1967年,埃伯特开始了他的职业评论生涯,为《芝加哥太阳报》撰稿。1969年,他的关于电影《活死人之夜》的评论刊登在《读者摘》上。

1976年,埃伯特与《芝加哥论坛报》的吉恩·西斯克尔开始联袂主持每周一期的电视节目──《Sneak Previews》,这是一档电影评论节目,由芝加哥公共广播WTTW电视台制作。该节目于1978年被公共电视网选中,全国播放。1982年,节目转成一个商业电视节目,名称改为《Atthe Movies》,后来又改为《西斯克尔和埃伯特电影评论》(Siskel&Ebert at the Movies),他们以独特的批评风格而著名。

1999年,西斯克尔逝世后,由于合作伙伴一直在变化,节目的名字为《罗杰·埃伯特电影评论》(Roger Ebert at the Movies)。2000年9月,《芝加哥太阳报》的专栏作家理查德·罗佩成为埃伯特的固定搭档,节目名称也因此固定下来──《埃伯特与罗佩和电影》(Ebert&Roeper and the Movies)。

埃伯特还为一些电影的DVD做解说,包括《公民凯恩》、《北非谍影》、《危机四伏》(Dark City)、《浮草》(Floating Weeds)、《漫画大师罗伯特·克鲁伯》(Crumb)和《飞越美人谷》(Beyond the Valley of the Dolls)等,其中《飞越美人谷》的剧本是他和拉斯·迈耶一起创作的。

奥斯卡金像奖颁奖日,埃伯特与罗佩通出现在颁奖典礼前的直播节目《奥斯卡之夜:嘉宾入场》(An Evening at the Academy Awards:The Arrivals)。这个节目还穿插红地毯采访和时尚评论。他们也出现在颁奖典礼后的节目《奥斯卡之夜:获奖者》(An Evening at the Academy Awards:the Winners)中。这两档节目都是由美国广播公司所属洛杉矶KABC-TV电视台制作并播放的。该节目也在美国广播公司其他频道播放,并由其他会员和广播公司在全球同步播放。2007年,由于健康原因,埃伯特没有出席该节目。

评论风格

埃伯特描述自己的评论电影的方式为“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他将自己作为电影的未来观众来评论电影,因此总是考虑电影的总体价值。他将高品质的电影赋4颗星,一般给最差的电影打半颗星,除非他认为该电影“毫无艺术性”或“道德上令人厌恶”才给予0颗星。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1975年4月4日:美国微软公司创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事件

    微软(英文名称:Microsoft;中文名称:微软公司或美国微软公司)始建于1975年4月4日,是一家美国跨国科技公司,也是世界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先导,由比尔·盖茨与保罗·艾伦创办于1975年,公司总部设立在华盛顿州的雷德蒙德(Redmond,邻近西雅图

  • 卢旺达种族清洗事件发生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事件

    卢旺达种族大屠杀(英文:Rwandan Genocide)又称卢旺达内战,发生于1994年4月7日至1994年6月中旬,是胡图族对图西族及胡图族温和派有组织的种族灭绝大屠杀,共造成80-100万人死亡,死亡人数占当时世界总人口1/5000以上,大屠杀得到了卢旺达政府、军队、官员和大量当地媒体的支持。

  • 1949年4月4日:《北大西洋公约》签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NATO)是一个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国际组织。1949年3月18日美国和西欧国家公开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4月4日美国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

  • 死神岛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事件

    死神岛,北大西洋中的一座海岛,因它的附近经常发生海难而得名。死神岛位于从欧洲通往美国和加拿大的重要航线附近,在加拿大新斯科舍半岛东南约300千米的大洋中。在西方广泛流传著有关“死神岛”的许多离奇古怪的神话传说,令人听而生畏。“死神岛”给船员们带来的巨大灾难,促使科学家们努力去探索它的奥秘。简介世界之

  • 哭岛名字的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事件

    哭岛,在太平洋中,有一个方圆不过几公里的荒漠小岛,无论白天黑夜,都会发出“哭哭啼啼”的声音。经过探究发现,形成这种声音的主要原因是风向流动经过地域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各种怪异的声音的出现。特点哭岛会发出哭哭啼啼的声音,过往船只途经此地,无不感到奇怪、恐慌,甚至伤心落泪。那声音有时像众人嚎啕,有时像鸟

  • 幽灵岛真的存在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事件

    幽灵岛在南太平洋的汤加王国西部海域中,有个名叫小拉特的岛屿。据历史记载:公元1875年,它高出海面9米;1890年,高于海面达49米;1898年,该岛消失,沉没水下7米;1967年,它又冒出海面;1968年,它又消失了;1979年,再次出现……于是幽灵岛就一直处在这种上上下下的状态。史载史料载,18

  • 2017年4月5日:黄易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事件

    黄易(原名黄祖强),1952年出生于香港,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香港作家。求学期间专攻传统中国绘画,1989年辞去工作,隐居大屿山专心从事创作。2017年4月5日(周三)中风,于医院病逝,享年65岁。人物经历黄易,求学期间专攻传统中国绘画,曾获“翁灵宇艺术奖”后出任香港艺术馆助理馆长,负责推动当地

  • 2005年4月5日:殷雪梅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事件

    殷雪梅,女,1954年7月出生,江苏金坛人,小学高级教师。1976年2月,具有高中毕业文凭的殷雪梅作为优秀青年被选拔担任公办代课教师,走上了教师岗位。1986年9月参加了中师函授,4年后,取得中师文凭。1992年9月被金坛县政府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1994年9月被金坛市政府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

  • 1964年4月5日:麦克阿瑟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事件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英文:Douglas MacArthur,1880年1月26日—1964年4月5日),出生在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美国军事家、政治家。1899年,麦克阿瑟考入西点军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晋升为上校并前往法国参战。1919年6月,被任命为西点军校校长。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历任美国远东军

  • 1588年4月5日:托马斯·霍布斯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事件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年4月5日-1679年12月4日)英国政治家、哲学家。生于英国威尔特省一牧师家庭。早年就学于牛津大学,后做过贵族家庭教师,游历欧洲大陆。他创立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完整体系,指出宇宙是所有机械地运动着的广延物体的总和。他提出“自然状态”和国家起源说,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