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宫的皇子抱养现象是清代出现的一种养育皇子的方式,刚出生或者还处于幼年时期的皇子不允许由生母抚养,而是交给他人抚养。
这种现象首先出现在顺治朝,之后皇子抱养现象的类别不断增加,抱养皇子的人员成分也逐渐复杂,康熙年间,皇子抱养现象达到了繁荣期,被抱养的皇子的数量也达到了顶峰。
乾隆时期皇子抱养现象开始走向衰落。后来的嘉庆、道光、咸丰时期,皇子的数量日益减少,咸丰朝以后,同治、光绪和宣统时期都没有皇子出生。随着皇子数量的大幅度减少,皇子保养现象最终消失。
作为清宫中的重要现象,皇子抱养对清代宫廷中的母子和兄弟关系有着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了清代的政治,研究皇子抱养现象,探讨皇子抱养与清朝政治的关系,是我们了解清朝政治的一个新角度。
清朝皇子抱养现象的出现和发展
清代统治者在入主中原以前,一直居住在沈阳故宫中,因为故宫相对简陋,而且统治者经常外出征战,所以那时的宫禁制度很是松散,宫廷的出入没有严格的限制,很多大臣和王公贵族都能够在皇宫中自由出入,这样的情况为以后皇子抱养现象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皇太极即位以后,依然没有改变这种松散的后宫制度,等到他称帝建号后,开始对政权进行改革,同时也对后宫方面进行了改革,废除之前的福晋制度,改为宫廷建制,并册封五宫后妃。但此时的后宫制度还没有完善,宫禁制度依然很松弛。
清代入关以前,没有皇子抱养现象,但是却有宗室子弟和大臣将自己的子嗣送到宫廷中抚养。
在努尔哈赤时期,已经开始有大量的宗室子弟和外姓大臣的子弟被送到宫中抚养,在皇太极时期和顺治时期,为了满蒙联姻和笼络明朝投降的臣子,有很多宗室的女儿被接到宫中抚养,这些女孩儿长大后会被嫁于蒙古贵族和明朝降臣的儿子。
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将儿女与亲生父母分开,由他人进行抚养的皇家习俗。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皇家习俗,在顺治朝时,才出现了皇子抱养的现象,三位皇子被送出宫外抚养。另一方面,顺治将皇子送出去抚养也是为了躲避北京城内严重的天花。
顺治帝小时候也是被送出宫外抚养的,他被送出宫外是因为摄政王多尔衮想要更好地控制他,所以将他和母亲孝庄太后分开。
一直到顺治亲政的时候,他才有了和孝庄太后见面的机会。
顺治帝能够在孝庄身边的时候,他已经成年了,对孝庄太后的感情变得也淡漠了,在博尔济锦氏皇后的挑唆下,顺治帝和孝庄太后之间更加疏远。
孝庄太后的的侄女是顺治帝的第一任皇后,顺治帝完全没有顾及孝庄太后的想法,找了一个很小的借口就把皇后废除了,将其降了位份。孝庄太后没有过多干预此事,但顺治帝的做法肯定导致了母子关系更加疏远。
而且,顺治帝还对孝庄太后的娘家人进行打压,丝毫不顾及自己和孝庄太后的母子情。种种迹象表明,皇子抱养对宫廷内的母子关系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
因为顺治帝与孝庄太后之间的母子情比较淡薄,他本身对母子亲情也没有很深的依恋,所以他毫无顾忌地将自己的皇子也送到宫外抚养。
被抱养的皇子中就有后来的康熙皇帝,这对康熙朝的皇子抚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促进了皇子抱养制度的发展。
在康熙年间,有历史记载的总共有7位皇子被抱养,是皇子抱养现象的繁荣期。
雍正即位时已经四十多岁了,大部分皇子都已经长大了,不需要再让别人抚养。乾隆帝的生母身份低微,乾隆帝在生母身边一直长到了十几岁,才被接回皇宫。
虽然在生母身边生活了十多年,但乾隆与生母分离时的不舍与伤心让他格外重视母子亲情,他不仅自己对生母很是孝顺,还影响到了乾隆朝皇子养育的方式。
乾隆朝时被送出宫外抚养的皇子只有两位,后来随着存活皇子数量越来越少,皇子抱养现象也逐渐消失了。
清朝皇子抱养现象出现的缘由
清朝前期之所以会出现皇子抱养现象,第一个原因是后金时期的抱养传统,这一时期虽然没有将皇子送出宫抚养的现象,但是有很多王公大臣的女儿被送到了宫中抚养,这种母子分离的方式为后来的皇子抱养奠定了基础。
努尔哈赤时期,后金统治者经常外出征战,大多数皇子已经长大成人,不再需要被人抚养,所以没有皇子抱养现象的出现,但是将王公大臣的女儿接进宫抚养的现象导致了母子分离方式的出现。
在皇太极时期,虽然明确了五宫后妃和宫廷建制,但是在简陋的皇宫中,宫禁制度并不严格,而且这时候后金的发展已经进入鼎盛时期,皇太极经常亲自领兵外出打仗,无暇整顿宫禁制度,所以在这一时期,后宫制度和皇子抚养制度也没有建立起来。
后金时代,政权正处于发展时期,政局不稳,统治者的精力都放在对外扩张和战争上,对于后宫和皇子抚养制度并没有特别多的关注和重视,所以后金时期的后宫和皇子抚养制度只是初建规模。
在清朝统治者刚刚入主中原的时候,北京城内出现了很严重的天花,很多皇子都因为感染上了天花而夭折,为了避免皇子们感染上天花,很多皇子都被送出宫进行抚养,留在皇宫内的皇子寥寥无几。
从康熙朝开始,皇子的数量开始大幅度增加,康熙帝开始关注和重视皇子的抚养问题,毕竟皇子的成长关乎着清朝的江山社稷,关乎着清朝千秋万代的基业。
康熙帝在十四岁的时候就有了第一个皇子,这个皇子的生母年龄也很小,根本没有抚养孩子的能力,所以康熙帝想到了找人代替皇子的生母抚养皇子长大。
所以,康熙帝建立了一个专门养育皇子的场所,名字叫兆祥所,这里的主要功能就是照顾皇子们的饮食起居。有史书里面记载过关于皇子们的衣食起居所用之物,还有喂养小皇子的乳母遴选情况。
除了建立专门的“阿哥所”之外,清宫还十分重视关于挑选照顾皇子饮食起居的乳母,皇子的乳母的作用并不单单是提供乳汁,还要肩负一个母亲的职责,照顾到皇子的方方面面,陪伴皇子的成长。
所以内务府对皇子乳母的挑选极为严格,要求参选的乳母年龄在十五到二十岁,要有强壮的身体,生完孩子不足三个月。而且挑选流程也很复杂,要经过好几道程序才能确定人选。
在乳母抚养皇子的过程中,皇子们和乳母建立起了很深厚的感情,对生母的依赖性大大降低,这进一步促进了皇子抱养制度的发展。
皇子抱养制度之所以得到发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皇子生母条件的影响,因为皇子的成长和教育关乎着江山社稷,而皇子成长的引导者影响着皇子的成长和未来。母亲是皇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陪伴者,很受清朝的重视。
清朝在康熙朝以前,选择后妃大多都是出于“满蒙联姻”的考虑,因为清朝入关以前需要蒙古部落的支持,所以顺治帝有六个出自蒙古上层贵族的妃子,两位皇后也是出自蒙古科尔沁部。
到清朝康熙年间的时候,基本已经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统一,皇帝选妃不再需要联姻,于是便开始在民间选秀女,因为秀女的选拔范围太大,所以选出的秀女良莠不齐,很多被送往宫中的秀女出身不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和能力也有限,所以很多皇子就被送出宫,交于他人抚养。
清朝皇子抱养现象的影响
清朝皇子抱养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影响到了后妃和皇子之间的关系。
雍正帝是被养母抱养的皇子,他和生母德妃的关系就不太好,在雍正帝即位以后,按照惯例,德妃应该被封为皇太后,但是德妃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一直不肯接受皇太后的封号,也不肯移居到皇太后的寝宫,几个月后驾崩在永和宫,令人唏嘘。
比起和生母的关系,雍正帝和养母孝懿仁皇后的关系要好得多, 他曾多次对孝懿仁皇
后表达赞赏和回忆,他在安置好每一位母妃后,回忆孝懿仁皇后说她贤良淑德,对自己慈爱体贴,无微不至。因为孝懿仁皇后的缘故,她的亲妹妹佟佳氏也被尊为皇贵妃。
皇子抱养除了影响到母子之间的感情外,还影响到了兄弟之间的感情。
胤禵虽然是雍正的亲弟弟,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却很紧张。
雍正帝即位前,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皇八子胤禩,但胤禵却不选择帮助自己的亲兄弟雍正,却一直追随着胤禩,后来甚至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胤禩作担保。后来,生母孝恭仁皇后去世后,雍正就借此机会把胤禵派去守灵。
雍正与自己的亲兄弟关系不好,但他与怡亲王胤祥的关系却很好,他非常信任和倚重胤祥,不仅让他担任过很多要职,还赐予他不少恩惠。胤祥也没有辜负雍正的信任,为他做了很多事。
皇子抱养最主要的是影响到了政治。
就康熙朝而言,被别人抚养的皇子大多性格都很温厚平淡,比如被孝惠章皇后抱养的黄五子,就很善良,他对兄弟非常友爱,他没有参与皇权争斗,却在危险时刻挺身而出,力保自己的兄弟。
还有被淑慧太妃抱养的黄十七子胤礼,性格也很温和善良,在雍正朝时备受重用,和雍正的其他兄弟相比,胤礼的结局比较好。
被嫔妃抱养的皇子大多数都参与了皇位之争,雍正和胤禩都是被嫔妃抱养的,他们都参与了康熙末年的“九子夺嫡”,雍正在这场皇权斗争中取得了胜利,胤禩的下场惨烈。
结语
皇子保养现象是特殊历史时期下的特殊产物,在各种条件的推动产生,发展,最后走向衰落。皇子抱养现象对母子关系,兄弟感情和政治都有了重要的影响,不仅防止了外戚干政,还影响到了皇子们在政治上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和处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