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张幼仪没有捐款捐物,反而很兴奋,利用自己的职务囤积了大量军用燃料,大发了一笔财,这也是张幼仪没法和林徽因相提并论的原因。
此时的张幼仪,早已经是上海滩成功的女商人,在商场摸爬滚打多年的她,已经拥有了一个商人该具备的敏锐的经商头脑。此时抗战爆发,她已经预测到战争开始后必然有利可图。
于是她拿出了全部的资金,依靠家族背景,购买了一大批的军服染料囤积起来。果不其然,战争一开始,战备用品价格飞涨,当价格涨到几十倍时,张幼仪果断出手,挣得盆满钵满。之后,她又用这笔收入做资金,投资了风险更高的棉花和黄金,同样获得巨量财富。
这也是这么多年过去,张幼仪顶着“徐志摩弃妇”名号,却没少被人诟病的原因。
没有家国情怀就算了,本是富贵人家的她,居然还大发国 难财。
为什么说这是国 难财,因为她赚的钱,后续都是要用人命来换。
军服染料上涨几十倍后出手,赚的是抗日军费。
棉花短缺,受冻甚至冻死的,是军人和老百姓。
大量囤黄金,造成货币贬值,加剧了通货膨胀,老百姓的日子更加水深火热。
当时的政府也意识到投机倒把对经济民生的危害,因此禁止私人囤积黄金等物品,力图稳定物价。
商人重利,怎么会在乎国难当头、民不聊生呢?
解放战争结束后,中国百废待兴,张幼仪放弃留在内地,而是带着自己的巨额资产去了香港,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回过大陆。
到了香港张幼仪遇到了第二任丈夫,1952年再婚后,她留在在香港生活。因为丈夫是医生,他们有自己的诊所,此时张幼仪又发挥了她的“生意头脑”,对员工精打细算,也是一言难尽。。
丈夫去世后,她选择移民美国与家人团聚,她家的大宅位于纽约中 央公园西道,是全世界房价最贵的地方。
无论是作为母亲、儿媳、还是商人,张幼仪无疑是十分成功的,在那个时代她破茧成蝶,为后世的女子树立了自强不息的典范。
但是用其他角度看,张幼仪现实趋利的价值观,和浪漫主义、爱国情怀的徐志摩离婚,其实是必然。
在家国大义面前,她远不如林徽因。甚至,还不如半辈子依附男人过日子的陆小曼。
年轻时的陆小曼,在做北洋政府的外交助手,就表现出自己的一颗爱国赤子心。面对气焰嚣张的英、法等国,始终不卑不亢,在其轻视祖国时,立即予以反击,大大提升了我国的外交形象。
在新时代,她也努力成为一个“新人”,精神面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老年时间里,她积极参加党的各种活动,为党的建设出谋划策,56岁时还成为了三八红旗手。
作为徐志摩的妻子,陆小曼对于自己丈夫的定位是:他是一个爱国者,但受限于旧中国的现实,徐志摩找不到一条光明的出路,因此陷入了长期的苦闷之中,甚至产生了消极悲观的情绪。
如果他不是英年早逝,在抗战时代,他势必也会走上和林徽因夫妇一样的道路。
而徐志摩的挚友林徽因,在抗战时期,林徽因和梁思成曾共同守在贫穷的李庄,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每日伴随他们的是臭虫和油灯。
然而,当美国朋友费正清邀请林徽因去美国治病并定居美国的时候,日日咳血的林徽因拒绝了他们,林徽因说:“我要和自己的祖国一起受苦。”
抗战后期,为了躲避日军轰炸,林徽因跟着营造学社在李庄生活,此时林徽因已经病得很严重,儿子梁从诫问她:“如果日本人真的打来了,你怎么办呢?”
林徽因特别平静:“中国的念书人不是还有一条老路吗?咱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如此瘦弱的身体,却是铮铮铁骨。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真切深情的爱国情怀,伴随林徽因的一生。
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她还拖着病体,为建筑、为家国、为古建筑呕心沥血。
要知道,这时候林徽因的身体已经很差了,费正清又一次邀请林徽因全家去美国疗养。
她拒绝:“我的祖国是中国,她还需要我,我不能抛下她。”
讽刺的是,这样有大格局,有民族大义的巾帼女子,如今却八卦缠身。
在世人的眼里,张幼仪之所以会成为“弃妇”,皆因林徽因。在这段关系中,她是被同情的对象。但是就算没有林徽因这个“白月光”,她与徐志摩的婚姻终将也不会长久。
三观都不一致的婚姻,如何维系呢?
张幼仪的一生,可以算是“私德高尚,大节有亏”。徐志摩也赞叹,她是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徐志摩依赖她、信任她、尊敬她、欣赏她,而始终不能爱上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