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产低下,人口数量少且寿命短,大多数朝代都是积极鼓励多生,古人也有“多子多福”的说法,可在某些时期,竟出现过类似“计划生育”的政策。
据清人樗园退叟所撰《盾鼻随闻录》记载,在太平军时期,就出台过“妇女每人只生一子”的规定,此外,太平天国还实行男女分营制度,夫妻不得同宿,只准月晦日同宿。(晦日,即每月最后一天。)
可以说,这应该是中国出现的类似“计划生育”的政策,不过,太平天国出台此政策并不是为了控制人口,而是为了保证和提高女兵的战斗能力。据史料记载,太平军在全盛时期的兵力超过百万人,其中女兵有十余万,女兵的作用不容忽视。但因家庭生活,女兵的战斗能力下降。
为了提高女兵战斗力,不得不将其注意力从丈夫、孩子身上转移,便出台了此政策。
其实,古人真的看得很远,类似节孕节育的思想也早有产生:
韩非子的人口论思想:“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这么早就想到现在的“老龄化”和赡养问题,其思想的确是先进。
唐代甚至还有这样一首诗词:
“富人少男女,穷汉生一群。身上无衣挂,长头草里蹲。到大耶没忽,直似饱糠牲。长大充兵仆,未解起家门。积代不得富,号曰穷汉村。”即,富人重生质量(生儿子),穷人重生数量,结果越生越穷……
到了清朝乾隆时期,全国人口更是突破3亿大关,且增长迅速。康熙、雍正都担心“将来户口日增,何以为业?”也相继出台了许多解决人口过多问题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