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维护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而法律也往往是在以前的基础上完善改进的,哪怕是在古代,王权凌驾于一切的社会,也是需要有法律约束的。
我国刑法一直有死罪一说,现在是枪决,而在古代处死人的手段可以称得上“五花八门”。在古代多种多样刑具的对比下,现代社会的枪决可以称得上仁慈。毕竟古代一种罪孽深重的刑罚凌迟,可是让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凌迟
这个刑罚现在也会出现在很多古装剧、小说中,就是将人身上的肉一片片的剐下来,可以说十分残忍。这种刑罚一直都有,也可以说是封建社会里延续的比较长的一种刑罚手段,死刑虽然有很多种,不过凌迟还是属于很残忍的一种。
所以凌迟这种刑罚并不常用,一般的死刑也就是“斩立决”,人头落地就完事了。不过也有少数人会经受凌迟之刑,这种人往往都是犯了大事的。封建社会最大的就是皇帝,触怒皇帝,谋逆都是可以凌迟的。
当然每个朝代也会有细微的区别,像清朝打骂父母、杀死丈夫、子杀父等都是需要接受凌迟处罚的。那种妄图掌握朝堂的权臣,落败后也往往会面临这样的局面。
数量
凌迟是在明清之际才限制数量,在以前的时候都不限制凌迟刀数,往往以致命为准。明清是有刀数要求的,这种刑罚发展到这里也成了一种更为折磨人的刑罚。本身凌迟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早点死也算早点超生,偏偏明清还有了指标。
以前的凌迟可能三百多刀人就不行了,毕竟受不了那么重的伤,人也会因为失血而亡。所以哪怕刽子手故意凌虐,也不会太久。不过明清就不是,有的人甚至能在凌迟之中活到第二日。这并不是什么好事,这种情况下,活着往往还不如死了。
唯一一个活到第二天的就是刘瑾。他本来是明宗身边的亲信,明宗不愿理朝事,他又深得明宗信任,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野心越来越大。他甚至开始分散明宗的权力,或者说想对明宗取而代之。
明宗再糊涂也不可能把皇位拱手让人,更何况明朝已经是君主专制强盛时期,皇权已经真正做到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局面了。哪怕刘瑾之前再是一个权势滔天的权臣,但这一切都是皇帝愿意给他,他才有的。
也就是说只要明宗不愿意了,那么刘瑾就会立刻从权力之巅跌落。这种大逆不道的心思,皇帝肯定不会轻易原谅,刘瑾自然也就被处以极刑。这个极刑也就是凌迟。
在刽子手的特意“关照下”,刘瑾安稳的活过了第一天的刑罚,到第二天要继续受刑。不过明朝到底还是规定了两天之内一定要处死,所以刘瑾无论如何也活不到第三天了。
持续行刑
三千刀的真实性真的可靠吗?事实上三千刀还是太过夸张,保守估计是接近于这个数量。明朝想要做到这样的三千刀而不死,就是避开人体的要害,只切无关紧要的地方。
所以在凌迟前有两个人很关键,一个是犯人,一个是刽子手。刽子手如果下手太重肯定是到不了三千刀的,而且一不小心切到要害那一下就死了。犯人在行刑前如果身体就出现了异常,那他肯定撑不到三千刀,没几下也会死。
所以有一个优秀的刽子手很关键,但是保证犯人的健康也关键。这种死刑犯生前是不会被虐待了,毕竟他已经成为定局了。这种被凌迟的还需要好好照顾,不然他在刽子手的手中活不了太长。因此,他在生前反而会过上一小段安稳的日子。
不过这也不够,想要持续行刑,止血药材少不了。一旦刽子手发现犯人无法承受,或许会停止行刑,带他治疗或者止血,这样就能保证刑罚能够继续。可以理解为不断把犯人救活又不断地杀死他,残忍至极。
但要知道古代医疗水平有限,每个人体质也不一样,失血而亡或者是身体素质跟不上都会造成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种刽子手很难掌握,他毕竟不是专业的医师,所以只能保证尽可能多的达到,但三千刀还是有些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