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文姜与齐襄公乱伦了吗,关于文姜淫乱的记载

文姜与齐襄公乱伦了吗,关于文姜淫乱的记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450 更新时间:2023/12/18 8:57:04

文姜并未与兄长齐襄公乱伦

《春秋》并无文姜淫乱的信息,《春秋》关于文姜的记载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符合《春秋》自身的体例。文姜在齐鲁争强,鲁国国势日趋劣势之时,数度以国君之礼与齐国国君会晤,协调齐鲁关系,至莒国加强莒鲁联盟,以增强鲁国实力和地位,在她有生之年以其外交能力,减缓鲁国地位下降的速度,从这个角度看,文姜不失为中国古代一位颇有能力的女外交家。

历史上所谓“文姜之乱”,是指鲁桓公夫人文姜与齐襄公诸儿之间发生的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相传鲁桓公的夫人文姜是齐僖公的女儿,齐襄公诸儿的妹妹(据有些文献记载,文姜与齐襄公是同父异母的兄妹)。文姜与其兄齐襄公私通,导致鲁桓公命陨齐国,从此,文姜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最近,一些文章从另外的角度重新审视“文姜之乱”。有人认为文姜与其兄齐襄淫乱是不得已而为之,“当我们从史料记载和当时齐国特殊的文化背景去探析的话,就会发现宣姜、文姜所谓的‘淫乱,要么是不得已而为之,要么是为当时社会所认可。之所以历代治诗、评诗者加给她们‘淫乱的恶名,主要是历代治诗方法的错位和儒家伦理思想影响的结果。”①有人则把文姜视为古代颇有才能的女外交家,“文姜在齐鲁争强,鲁国国势日趋劣势之时,数度以国君之礼与齐国国君会晤,协调齐鲁关系,至莒国加强莒鲁联盟,以增强鲁国实力和地位,在她有生之年以其外交能力,减缓鲁国地位下降的速度,从这个角度看,文姜不失为中国古代一位颇有能力的女外交家。”②也有人把文姜比之于诸子,是为事业而献身,“文姜氏同其后的西施苏秦张仪甚至诸子并无二致,皆是只忠实于自己所献身的事业与道。齐鲁联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巩固齐鲁联盟与两国的合作,而是为了破坏鲁纪联姻,使鲁失去保护纪的借口,从而达到对纪的吞并目的。”③有人认为《左传》记载的“奸也”之“奸”是通“干”,即文姜干鲁国之政。“文姜通于齐襄,致使鲁桓丧命,当然责所难逃。但此事鲁桓也不无其咎,他欲结齐援,放纵文姜,终至命丧异国。庄公即位时年少,文姜参与齐交,庄公长大以后注重修德,敬重其母,文姜以国母之尊偶干国政,亦为常理中事。”④这些翻案文章虽然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却多是作者的推理与猜想,故难以服众。本文亦试图对“文姜之乱”进行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文姜之乱”溯源

最早说文姜淫乱的资料见于《左传》、《史记》、《毛诗序》等。

《左传·桓公十八》:“十八年春,公将有行,遂与姜氏如齐。申繻曰:‘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公会齐侯于泺,遂使文姜如齐,齐侯通焉,公谪之,以告。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左传》先是用申繻的一席话作铺垫,暗示文姜氏有作风问题,接着用一“通”字揭示文姜与齐襄公之间有私情。《春秋》庄公三年记载:“冬十有二月,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左传》云:“书,奸也。”《左传》的作者认为,《春秋》之所以在这里记载夫人文姜会见齐侯,是因为文姜这是去与齐襄私通,是非礼的,这可能是关于文姜淫乱最早而又最直接的判词。

《史记·鲁世家》:“十八年春,公将有行,遂与夫人如齐。申繻谏止,公不听,遂如齐。齐襄公通桓公夫人。公怒夫人,夫人以告齐侯。夏四月丙子,齐襄公飨公,公醉,使公子彭生抱鲁桓公,因命彭生搚其胁,公死于车。”

《史记·齐世家》:“齐襄公故尝私通鲁夫人。鲁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僖公时嫁为鲁桓公妇。及桓公来而襄公复通焉。”司马迁用“故尝”二字,把两人的通奸关系提到了文姜出嫁前,但不知太史公是否另有所据。

《毛诗序》论断《诗经》中的《南山》、《敝笱》、《载驱》等三首诗,是直接或间接“刺文姜淫乱”。“《南山》,刺襄公也。鸟兽之行,淫乎其妹,大夫遇是恶,作诗而去之。”“《敝笱》,刺文姜也。齐人恶鲁桓公微弱,不能防闲文姜,使至淫乱,为二国患焉。”“《载驱》,齐人刺襄公也。无礼义故,盛其车服,疾驱于通道大都,与文姜淫播其恶于万民焉。”后世治诗者基本上都接受了此种观点。

《公羊传》在“夫人孙于齐”下释云:“孙者何?孙犹孙(逊)也,内讳奔,谓之孙。夫人固在齐矣,其言孙于齐何?念母也。正月以存君,念母以首事。夫人何以不称姜氏?贬。曷为贬?与弑公也。其与弑公奈何?夫人谮公于齐侯:‘公曰同非吾子,齐侯之子也。齐侯怒,与之饮酒,于其出焉,使公子彭生送之,于其乘焉,搚干而杀之。念母者,所善也。则曷为于其念母焉贬?不与念母也。”

如果我们把关于文姜淫乱的起源疏理一下,就不难发现,此说实源自于《左传》。前人早已证明,司马迁的《史记》多引用《左传》。一般来说,凡《史记》所记与《左传》相同之处,后人都认为是司马迁采自《左传》。如果此说可靠,那么,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说文姜与齐襄公私通,就是源于《左传》,且比《左传》说得圆转。司马迁说文姜“故尝私通”,为坐实文姜后来随鲁桓公出访齐国而“齐侯通焉”埋下伏笔。《毛诗序》说文姜淫乱,同样也可能是源自《左传》。“以诗治史、以史印诗的研究方法肇始于毛诗。……四家诗中独‘毛诗一家占其鳌头,而毛诗最显著的研究特征就是将诗歌与史书《左传》结合起来,以诗论史,用诗歌所咏的内容来印证《左传》记载的历史事实。”⑤

《春秋》原本是鲁国的历史记载,只是古人认为《春秋》为圣人孔子所作,故《春秋》成为儒家早期的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在《春秋》三传中,相对而言,《公羊传》和《榖梁传》在文姜之乱上较为含蓄。或者不发表评论,《公羊传》基本上就没有说什么;或者不直接说。《榖梁传》云:“妇人既嫁不踰竟,踰竟非正也。妇人不言会,言会,非正也。”这里只是暗示文姜之举有非礼的成分。一般认为《左传》早于《公羊传》,《公羊传》又早于《榖梁传》,三传之间相互是有影响的。《公羊传》和《榖梁传》不说文姜淫乱,是出于讳言,还是不同于《左传》的观点,值得我们思考。《左传》与《春秋》原本二书分开,只是到了后来才合二为一。《左传》口耳相传的时间很久远,但其著录成书却应该是到了战国时期。从最初的传授到著录成书,经历了一个相当长时间的口头传诵阶段。《左传》为何人所作,作于何时,至今是一个谜。即使如前人所言,《左传》的作者要追溯到与孔子差不多同时的左丘明,也已经距桓公有二百多年。那么,他又是如何知道文姜与齐襄公私通的呢?何以《春秋》三传中只有《左传》明确说文姜淫乱呢?也许文姜淫乱说在当时也只是《左传》的一家之言而已。《左传》流传时间长、范围广,故其观点对后世的影响较大。但《左传》如此阐述《春秋》的微言大义,是否就一定正确呢?

二、《左传》的用意

《左传》之所以解读出文姜之乱,是为其解经服务的。《左传》解经突出一个“礼”,礼既是是非的标准,也能决定人物与事件的成败。《春秋》记载,鲁桓公在会见齐襄公那年死在了齐国。《左传》认为《春秋》之所以记载这件事,肯定是有微言大义的,接着就从“礼”的角度去审视鲁桓公之死:鲁桓死在国外,其中肯定有非礼的因素。恰好鲁桓公去见齐襄公时带了夫人,于是鲁桓的死因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归咎于夫人。《左传》认为国君带夫人出访是不合礼的,不合礼就不祥,不祥就不会有好结果《左传》一向认为女人是祸水。这样,《左传》就完成了对《春秋》微义大义的发掘,并且还以文姜是鲁桓之死的祸根为基调,向世人展示文姜其人及其婚事。

在《左传》作者眼里,文姜嫁给鲁桓公及其在鲁国的所作所为,处处都存在非礼之举。

《左传·桓公三年》:“秋,公子如齐逆女。修先君之好,故曰:‘公子。齐侯送姜女于讙,非礼也。凡公女嫁于敌国,姊妹,则上卿送之,以礼于先君;公子,则下卿送之,于大国,虽公子亦上卿送之。于天子,则诸卿皆行,公不自送;于小国,则上大夫送之。”

《左传·桓公十八年》:“十八年春,公将行,遂与姜氏如齐。申繻曰:‘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公会齐侯于泺,遂使文姜如齐,齐侯通焉,公谪之,以告。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

《左传·庄公元年》:“元年春,不称即位,文姜出故也。三月,夫人孙于齐,不称姜氏,绝,不为亲,礼也。”

《左传·庄公二年》:“二年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书,奸也。”

《左传》关于文姜淫乱的记载可谓是步步深入,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暗示文姜之无礼。先是说桓公在会齐僖公时就定下婚事是无礼,杜预注:“公不由媒,自与齐侯会而成昏,非礼也。”文姜出嫁,其父齐僖公送女于境,“非礼也”;到了桓公十八年,就说文姜与齐襄公“通”;庄公元年,说庄公与文姜“绝”母子关系。到了庄公二年,见文姜还去与齐襄公见面,就直接书“奸也”。这一年《左传》所记就这一条,颇引人深思。文姜后面几年的活动,包括其死,《左传》干脆就不再记载,可见《左传》对文姜之厌恶到了极点。庄公前面几年,《左传》所记都很简单,文字很少,这也是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

如果我们细心体味一下《左传》关于文姜淫乱的记载,不难看出《左传》的用心。《左传》为什么要在桓公三年发那么一大通议论,说齐僖公如何如何失礼?无非是说他们的婚姻从最初就有问题。又为什么要在桓公十八年借申繻之口点出“易此必败”?依《左传》的书例,桓公三年和桓公十八年的那些议论实际上都是预言。预言桓公与文姜的结合会给鲁桓公带来不幸,且一定会应验,应验的结果就是鲁桓公带夫人去齐国而死在齐国。所以,《左传》写文姜一直在暗示,文姜嫁桓公这件事上,处处都存在问题,事事都是无礼的。无礼则不祥,不祥则有祸,这个女人就是鲁桓公的祸水。《左传》为了使这个故事更加周密,其中还穿插了桓公六年齐侯欲将文姜嫁给郑太子忽之事。《左传·桓公六年》:“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有人就认为,为什么齐侯要那么急不可待地把文姜嫁出去呢?是因为齐侯知道文姜与其兄淫乱,所以不待有人来说媒就要把这个女儿嫁掉。郑国太子忽为什么会推辞不要文姜呢?因为他知道文姜与其兄淫乱之事。这实在是把《春秋》的微言大义解读过头了。齐侯原本想把文姜嫁给郑太子忽,他推辞了。后来在打败戎以后,齐侯又说要嫁一个女儿给郑太子忽,他又推辞了。此时,文姜已嫁,难道说齐侯的女儿都淫乱不成?其实,郑太子之所以推辞文姜,只是不想与大国攀亲而已。《左传》如此写太子忽推辞文姜,其目的似乎是为了强化文姜是祸水这一观念。由此可见,关于文姜与鲁桓公结合等等的不礼言论,都是为鲁桓公之死做铺垫,找理由。关于女人是祸水的观念在汉民族中很古老,据专家研究,《尚书》和《诗经》就已经存在,而《左传》对女人是祸水的观念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什么史料记载过夏姬?关于夏姬的历史个人资料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朋友圈关于芈月的小黄文层出不穷,什么《芈月的性生活,为何那么开放》《芈月,一个最会讲黄段子的太后》等等,说明了芈月老师为我国性解放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她不仅在国内到处勾搭小鲜肉,还与外国国王保持了三十年的不正常关系,平日在秦国微信群里处理国事,私下在陌陌里好友无数。芈月才是第一位灵活使用这两款社

  • 夏姬为什么会容颜不老,为什么说夏姬红颜祸水?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夏姬是一个颠倒众生的人间尤物,她具有骊姬、息妫的美貌,更兼有妲己、褒姒的狐媚,而且曾得异人临床指点,学会了一套“吸精导气”之方与“采阳补阴”之术,因此一直到四十多岁,容颜的娇嫩,皮肤的细腻,仍然保持着青春少女的模样。夏姬是郑穆公的女儿,自幼就生得杏脸桃

  • 古代极品寡妇夏姬,夏姬的生平事迹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死了十个丈夫还有人争着要!夏姬是郑穆公的女儿,在她手中,先后导致两个男人死亡(同父异母的公子般和第一任丈夫夏御说),一任丈夫死因不明(第二任丈夫襄老,极有可能中了巫臣的暗箭),一个国君因她被杀(陈灵公),一个国家因她而亡(陈国),两个大夫因她出奔(孔宁,仪行父),一个霸主为她出兵(楚庄王),一代情圣

  • 美女妹喜的悲惨人生,历史上最冤的美女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用倾城倾国来形容女人的貌﹐看起来似乎有些夸张﹐其实﹐喜欢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这话一点也不夸张。古时候﹐如果哪个皇帝不小心完蛋了﹐总要找出个垫背的﹐好显得完蛋得有理有据﹐“不是我的错﹐都是她惹的祸”。而这个经常被拋出来垫背的﹐大多数都是女﹐这样看来﹐女果然倾城又倾国。而事实上呢

  • 古代女人如何惩治小三的,古代女人惩治小三的残忍手段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在物欲横流、婚姻岌岌可危的今天,很多遭到配偶背叛的主妇,愤而将小说电影中的常见手段搬入自己的生活,就是雇佣侦探搜集丈夫的偷情证据;然后,捉奸在床,先是不顾一切地殴打“小三”以发泄一腔怒火;而后拍下录像或照片发在网上公开“小三”被堵在床的狼狈过程,手段不

  •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哪国建的?为什么要修建都江堰?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秦国的力量一点点强大起来。为了富国强兵,秦昭襄王很重视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李冰受到了他的重用。李冰是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在秦国负责兴建过几个大的工程,由此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一天李冰被召进宫中,昭王对他说:“现在蜀郡缺人,朝廷打算派你去做太守,可那里并入我们秦国不久,人心不定

  • 都江堰的建造者是谁,水利工程专家李冰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李冰(生卒年、出生地不详),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期间,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几千年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李冰,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

  • 孟尝君是谁?孟尝君是什么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田文(孟尝君)的资料中文名:田文别名:孟尝君国籍:齐国出生日期:不详逝世日期:公元前279年职业:宰相主要成就:率三国联军大败秦军,攻破函谷关地位:战国四公子之一典故:鸡鸣狗盗、狡兔三窟封地:薛(今山东滕州市官桥镇)田文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归附了田文。田文宁肯舍弃家业也

  • 齐国孟尝君田文简介,尝君田是哪国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孟尝君,姓田,名文。袭其父田婴的封爵,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称薛公,号孟尝君。他的父亲“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的异母兄弟。田婴在齐威王时随父驾前任职,经常带兵出征。在宣王时期也建有卓越的功勋。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在与魏国的“马陵之战&r

  • 靠山王杨林兵器是什么?靠山王杨林打仗厉害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隋朝靠山王杨林,是隋唐系列小说《说唐全传》中所虚构的人物。杨林,字虎臣,被封为天下第八条好汉。他的身份是隋文帝杨坚的弟弟,也是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其历史原型是隋文帝杨坚的异母弟弟杨爽。杨林画像在小说演义中,作为隋朝靠山王杨林,为了维护隋朝的安全,肯定要以身作则,带兵去镇压各地的叛乱。杨林作为主帅从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