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牧不死赵国还会灭亡吗,李牧不死赵国可以撑多久

李牧不死赵国还会灭亡吗,李牧不死赵国可以撑多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298 更新时间:2024/1/19 2:52:40

李牧是战国四大名将,李牧打败匈奴不假,可那时匈奴不是冒顿单于时的匈奴,战力还一般。打败秦军不假,秦将恒齮不是名将。说王翦不是李牧的对手,就吹过头了,王翦一面让杨端和围困邯郸,一面打得李牧死守不出,不敢回救邯郸,然后用反间计令赵王怀疑李牧有投降和谋反的可能,在当时具体时间具体情况下,赵王不可能不信。李牧的祖父是秦国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李牧的伯父那一支入秦是陇西李氏,可见李牧在秦国也有人脉。在秦强赵弱,岌岌可危的情况下李牧要是降秦也很有可能。不事二主的观念,在那个年代并不强。此计也是王翦为白起报了被赵国反间计所杀的一箭之仇。

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可是赵还是能与强秦对峙多年,就是依靠太行山这个天然屏障。秦国虽然远强于赵国,但因为太行山地区易守难攻,所以很难突破赵国的防线。所以论后勤应该是李牧占优,王翦应该是占着秦国强大和始皇英明的优势,但在两军对峙时,双方凭借自身优势基本都抵消了,最终就看谁军事能力和智商高低。人们在这都认为李牧输在赵王太渣,王翦胜在始皇英明。但是想想之前白起,不也是被赵国反间计杀了吗?秦昭襄王那么英明怎么会杀白起。

看看王翦后来灭楚时不断跟始皇讨赏金财和封地就明白了,王翦深深知道始皇虽然派他去打楚国,也很担心王翦会造反。所以王翦通过不断请赏,以显示自己只眷恋土地金钱,对江山没有丝毫野心,以此打消始皇的疑心。自古带兵的将军越是能力超强帝王其实越是疑心,白起就是因为这个被英明一世的秦昭襄王杀了。这样的话,李牧被王翦用反间计所杀,就不管赵王是否英明还是昏聩,就算李牧后面是英明的始皇一样会被高明的对手用反间计除掉,这就是李牧与王翦智商差距所致。

赵王为了维护自己权势地位而致赵国国家利益与不顾,因此他和李牧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秦国的反间计其实并不奏效,就如同长平之战时用反间计迫使赵王用赵括换廉颇一样。准确地说,赵孝成王并没有中计,而且他换将的决策也是出于对赵国国力的准确估计以及现实情况,所做出的最合适的决策。只是赵国之所以惨败,是败在信息的不对称上。也就是说在当时战事胶着的状况下,秦赵两国都耗不下去了,都想决一死战,转防御为进攻,一战而定输赢。因此秦国也有换将的打算,同时因为廉颇的缘故,秦国战事没有任何进展。所以在这种背景下,用反间计激赵国换将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然而对于赵国来说,秦国的反间计其实很拙劣,这个不是影响赵王换将决策的根源,换将的根源就是国力的不允许,耗不起了,另外就是尽快打破战事的胶着状态。所以我说赵王换将这是个明智的选择,因为廉颇并非秦军的对手,拖下去的唯一后果就是赵军必败。但是,问题也就是出在这里,赵国换将的结果秦国是知道的,所以白起按照对手赵括的路数重新进行了军事布置,而赵括并不知道他的对手是谁,所以他的布置完全被白起所算计,这就是我说的信息的不对等。可以这么说,如果秦国不是用得白起,而换的另外的人,那失败的必然是秦军,从赵括断粮46天,最后杀伤半数秦军的战况,可见赵括确实是个将才,而并非纸上谈兵的草包。

不要把赵王迁说的那么聪明,他根本上就是昏君,杀李牧主要是郭开这个奸臣的意思。郭开为什么要杀李牧,第一是他贪财,收了秦国好多金,他这种人,才不管国家死活,他帮秦,秦灭赵也不会杀他。第二,李牧能不能战胜秦军,说不准,反正王翦一时拿他没招。

如果李牧战胜秦军,赵国稳定,撑军权的李牧,随时可以废了赵王迁和郭开。既然秦灭赵,郭开不死,李牧胜秦,郭开可能死,那还不如极力鼓动昏君赵王迁杀了李牧。而郭开知道,李牧一死,赵马上灭,赵王迁却不知道,他不是昏君是什么。赵王迁怕李牧立新君废他,在当时那个环境,强敌压境,社稷不保,肯定是用心打仗,击败强秦再说,怎么可能这时候杀唯一能挡秦的人,那不是自毁长城,自掘坟墓吗。所以说,杀李牧,明摆着是郭开的意思,而赵王迁,就是一个受奸人指使的昏君。

赵王迁岁数太小十几岁,奸臣郭开暗中投秦,暗害名将李牧,赵王迁后来非常后悔,赵国当时发生了大地震波及全国,秦国向赵国开战,赵国内有灾害外有秦国入侵又有奸臣郭开,赵国失败赵王迁被俘后悔错杀李牧十五岁病亡,奸臣郭开被李牧手下杀死为李牧报仇。代王赵嘉率领两万赵军和数万百姓慷慨赴死与秦军决战,流尽最后一滴血,在山上观战的匈奴王被赵军血决战的英勇气势流下眼泪。

即使李牧不死,长平之战后国力军力被严重削弱的赵国及乱政频出的东方其它五国,都已经没有阻挡秦国统一步伐的力量了。不要把某一个人的作用扩大,也不要否定一个人的能力,赵之亡只是时间问题,灭亡的原因是政治制度的原因,而非国力的问题。就算赵国兵强马壮,如果政治制度不好的话,再加十个李牧都是会亡的,是秦的政治制度让秦统一六国。

灭赵后秦打楚为啥失败,灭赵之后的秦不是更强吗,打楚却先败了,而楚为啥不一统,最终被秦灭,而秦一统中国。只因在政策与制度上才使秦一统六国。而后来之中国朝代更换,虽然史书上说是皇帝昏迷腐败,正如说赵之亡在于杀李牧,而实由制度所亡。把昏君扩大化只是传教下一代,让后人从中认识改正而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花荣的绰号是什么,花荣的结局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花荣,上梁山前为清风寨武知寨,少年将军,宋江的旧友。生得一双俊目,齿白唇红,眉飞入鬓,细腰乍臂,银盔银甲,善骑劣马,能开硬弓,掌中一条银枪,有着一身惊人的好武艺,射得一手好箭,能够百步穿杨,人们爱其武艺,把他比做汉朝的名将李广,因此,江湖上人送美誉“小李广”。花荣是宋江的结义

  • 妈祖生日是农历几月几日,妈祖诞有什么样的风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在农历的三月二十三日,就是妈祖圣诞。妈祖是在沿海地区广东,台湾,浙江和福建等地的海神。之后因为几个沿海地区的华侨漂洋过海,所以讲妈祖圣诞的习俗带到了世界各地。那么在妈祖文化中,妈祖诞有什么样的风俗呢?一起来看看吧!(一)诞辰禁捕。湄岛渔民,每逢三月二十三日前后数日内,不敢下海捕鱼或垂钓。这个习俗系因

  • 夏桀有什么暴行,夏桀怎么死的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1.夏桀王我们现在称他夏桀,实际上,“桀”只是一个谥号,他原本姓姒,夏后氏,名癸。桀原本或许没有这样不好的意思,但自从周朝开始实行谥号制度,并且给夏桀上了一个“桀”字,这个字的意思就变味了,和“纣”一样,一说出来就带有贬义,暴君

  • 《扫黑风暴》贺芸被高明远强暴了吗,贺芸为什么恨孙兴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扫黑风暴》剧情已经开播过半,剧中的反派角色已经相继浮出水面,被称为“绿藤市地下组织部部长”的高明远,是剧中最大的反派。同时他也是绿藤市最大的黑恶势力大佬,而支撑他如此横行霸道的背后,是副省长王政在给他当保护伞。本以为高明远高身边只有一个女人麦佳,但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身为

  • 康熙为什么决定撤藩,康熙帝决定撤三藩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帝决定撤藩三藩。早在顺治死时,吴三桂拥兵北上入祭,兵马塞途,居民走避,清廷恐吴三桂生变,命其在城外张棚设奠,礼成即去。康熙帝亲政数年,深知朝廷中外之利害和前代藩镇之得失,曾说:“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康熙六年,吴三桂以目疾

  • 三藩之乱起因是什么,三藩之乱是怎么开始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即位后,三藩已经势成割据,严重威胁着满清的统治。三藩先是给满清八旗当急先锋,一路打出国境灭掉明裔,后来发现满清皇族还是不拿它们当自己人早晚下手削藩,于是打着驱除鞑虏的旗号造反了,可是这个时候亿万汉人已经不相信它们响应它们了,最终三藩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当三藩自己造反的时候,已经是没有什么人肯相信了

  • 云南平西王吴三桂是谁,吴三桂当过皇帝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今辽宁绥中县)人,祖籍南直隶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明末清初政治、军事人物,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出身将门,善于骑射。崇祯年间考中武举,凭借门荫,授都督指挥。屡立战功,累迁宁远团练总兵。崇祯十七年(1644年)归

  • 七星灯续命原理是什么,七星灯借阳寿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演义》相信不少人看过了,看过人都知道,诸葛亮讨伐魏国的时候身体就已经不行了,于是便点了七星灯为自己续命。在这一过程中,他指派了十个人守卫着七星灯,只要这七天内,七星灯不灭,那么诸葛亮就能增加自己的寿命。但是魏延却误认为魏军来到了,于是匆忙进账报信的时候将灯给扑灭了,于是诸葛亮续命失败,死在了帐

  • 三国张辽怎么死的,张辽的实力有多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汉末三国时候的张辽,一直被认为是曹魏阵营的第一猛将,德智勇一样不缺,这个名号给张辽可谓是实至名归。张辽在当时威望很高,即便是病重时期,孙权对他也是十分忌惮,不敢轻举妄动。那么,张辽为什么能够成为这“第一猛将”,他做过些什么事情呢?张辽这样辉煌的一生又是怎样结束的,他是怎么死的

  • 城门立木的意思和寓意,城门立木典故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变的强大,不过商鞅早期推行自己的变法也并非一帆风准。除了一众贵族不同意以外,在民间也有着不小的议论,商鞅为了取信于民便在城中竖起一根木头,并且告知百姓谁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城门就能获得十金。刚开始还无人相信,此后商鞅把奖赏加到了五十金,终于是有人主动扛起木头送至城门,果然获得了五十金的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