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禅在乱世中为什么能坚持近30年不倒?

刘禅在乱世中为什么能坚持近30年不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352 更新时间:2023/12/7 9:24:21

刘禅在历史上一向评价很低。

刘禅之所以获得很低的评价,主要源于三个事件:一是刘禅投降曹魏后,司马昭问他是不是思念蜀国?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二是刘禅像古代那些昏君一样,信任宦官黄皓,造成黄皓弄权。三是当邓艾仅仅带着2万疲弱之兵打到成都的时候,刘禅没有守城抵抗就开门投降。这第三个事件,再加上《三国演义》中赵云在长坂坡拼死救出刘禅后,刘备看见赵云浑身是血,阿斗却睡得熟熟的,浑然无事的样子,刘备因此非常生气,做出“怒摔阿斗”的事情。因此,刘禅在历史上就得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的评价。

不过,说起来,“刘备摔阿斗”本来是小说虚构,不必评价。再说了,就算刘备摔了阿斗,也不能就此说阿斗是“扶不起”的,毕竟那时候的阿斗,还是个小孩子。对小孩子做过高的道德要求,显然是不恰当的。

至于造成刘禅评价很低的三个历史事件,似乎也是值得商榷的。

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思念蜀国,这个典故出自于《汉晋春秋》,不一定真实。就算是真实的,明显司马昭是为了试探刘禅。刘禅如果表露他的真感情,说他思念,那他就只能是死路一条。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刘禅其实也并没有那么笨。

说刘禅重用宦官黄皓,但事实上,黄皓并没有多少弄权的行为,没有打击过多少朝中大臣,对国家也没有造成多大的伤害。所以说,黄皓弄权,后人按照惯性思维,把它夸大了。

邓艾抵达成都的时候,刘禅其实并不是不抵抗。当时他曾派诸葛瞻带着御林军前往绵竹和邓艾大战,可惜诸葛瞻全军覆灭。那时候,成都城里已经没有什么军队,同时,邓艾在经过绵竹大胜后,他已经不只是两万人。从保护城中百姓免遭屠戮的角度来考虑,刘禅开城投降,实在是“审时度势”的选择。

总之,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的那些证据,似乎并不成立。反而刘禅当了皇帝以后,坚持了40年。后来,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一个人带领国家,又还坚持了近30年。这在三国那样的乱世中,是绝无仅有的。由此可见,刘禅不但不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反而是很有本事的。

那么,阿斗在诸葛亮去世后的三国乱世中,一个人治理国家,为什么还能坚持30年呢?

一、刘禅有明确的治国方略。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治国国家有近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的时间里,诸葛亮就做了两件事:一是坚持北伐,二是屯田生产。在诸葛亮带队时期,虽然北伐的成就并不大,不过,这种“以攻为守”的策略,却也至少让蜀国保持了平稳的态势,不至于被魏国、吴国很快灭掉。

总体来说,诸葛亮的治国方略,还算是正确的。

诸葛亮去世后,照一般皇帝的做法,为了独掌朝政,都会对权臣的势力进行严厉的打击和分化瓦解,比如汉宣帝打击霍光势力,万历皇帝打击张居正势力,顺治皇帝打击多尔衮势力等等。

但是刘禅并没有这样做。要知道,刘禅朝中的大臣,无论是蒋琬费祎董允,还是向宠姜维,都是诸葛亮给他安排的。但是他上台后,还坚持重用,并没有清洗他们。

同时,刘禅还延续了诸葛亮“以攻为守”的北伐政策,并没有另行一套。当然了,他也没有完全照搬,他其实也是有调整的。这个调整就是规模变小了,不再是以举国之力来做这件事。北伐的战事并不大,投入的人力并不过,常备北伐军队,也就只有10多万人。大部分时间了,老百姓还是主要在进行生产劳动。

这种小调整,既让他保持了政策的平稳,又保持了国家的平稳。

二、刘禅有极好的协调能力。

诸葛亮去世后,可以说蜀国一时之间,群龙无首。在这种情况下,是很容易出乱子的。因为每个人都想冒出来当头领。但事实上,这样的事情基本上没有出现过,整个政治过渡得非常平稳。

那么,是不是刘禅的时候,蜀国的大臣,道德品质都很好,不会争权夺利呢?

显然并不是这样的。姜维从外面带兵回来,曾对刘禅说,应该把黄皓杀掉。诸葛瞻在战败去世前,也叹气说,他“外不能制姜维,内不能除黄皓”。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整个蜀国朝廷中,大臣们其实是争斗得非常厉害的。

但是朝中大臣争斗得那么厉害,却并没有出现什么政变事件,更没有出现什么流血事件,可见,刘禅的协调能力是极强的。比如,当姜维说要杀掉黄皓的时候,刘禅说,黄皓不过是个小宦官,他又能干什么?你为什么一定要杀掉他呢?刘禅的话很清楚,黄皓虽然想弄权,但他还在我的控制范围内,你何必要制造流血事件呢?还有诸葛瞻死前说的话,可以想象,诸葛瞻生前一定把这话对刘禅说过很多次。但刘禅并没有因此猜忌姜维,打击姜维,还让他带兵。这就是刘禅有大局观,能协调的结果。

总之,因为刘禅能审时度势,在恰当的时候做恰当的事情,尽管他不是一个杰出的君王,但评价他是一个“守成之君”,也是不为过的。

标签: 刘禅三国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黄巢狂妄自大,却能撼动百年门阀士族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黄巢,唐朝,历史解密

    黄巢是唐末时期的人,出自商贾之家,善于骑射通晓文理,是一个满怀诗意的有才之人。但其实他本人相当自负,认为自己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实际上他屡次名落孙山。这与他后面的起义有很大的关系,他一生狂妄自大,认为自己怀才不遇,这个社会对于他来说不公平,屡次的名落孙山也严重地打击了他的自尊心。正因为如此,黄巢这才

  • 柏林墙修建之后的日子里 东西德国是什么样子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德国,柏林,历史解密

    1961年8月13日,前东德(民主德国)建立了隔绝东西柏林的“反法西斯防卫墙”。从此勃兰登堡门内外的两个柏林成为两个世界。1961年8月13日到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共存在了10316天。1990年6月,东德政府决定引入西德马克来拯救陷入崩溃边缘东德经济。在之后的几个月内,由于经济无法改善,一系

  • 曹操的特种部队,为何强弩之末还打得刘备丢盔弃甲?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三国,曹操,刘备,历史解密

    提起“特种部队”,人们的潜意识里往往认为是西方国家的“发明创造”。其实不然,中国早在2000年前就有“特种部队”了。三国时代,魏蜀吴都有自己的特种兵,而又以曹魏的“特种部队”最为强悍。这点,在史书《三国志》和小说《三国演义》中都有描述。“从征荆州,追刘备于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率,进降江陵。”

  • 揭秘:皇宫里的宫女不仅是守皇陵还要伺候已故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汉朝,历史解密

    历史上的各朝各代的皇家宫中都有宫女,这些宫女负责照顾皇室成员。有些宫女能深得主子喜爱,过得也不错。但是这样的宫女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宫女的命运还是很悲惨的,也并不是都像《延禧攻略》里的魏璎珞一样能得乾隆皇帝的喜欢。宫女在宫里各司其职,分别负责不一样的事情,有些宫女负责端茶倒水,有些负责打扫卫生,还有

  • 荣国夫人44岁才出嫁,生下一女成千古女帝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荣国夫人,唐朝,历史解密

    她是荣国夫人杨氏,她出生于579年,父亲名为杨达,是隋朝皇家的宗室,由此可见,她的家境很殷实。由此,父亲在她幼时,便帮她请来多个著名大儒,来教授她知识与技能,除了琴棋书画,还包括诗词歌赋。在父亲的悉心培养下,长大后的她成为一才华横溢的女子,再加上其艳丽的外表和妖娆的身姿,按理说,想要娶她的人应该数不

  • 优婆离: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出身首陀罗种,为宫廷之理发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优婆离,佛教,历史解密

    梵名Upa^li ,巴利名同。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优婆离、邬波离、忧波利。意译作近执、近取。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出身首陀罗种,为宫廷之理发师。佛陀成道第六年,王子跋提、阿那律、阿难等七人出家时,优波离亦随同出家。实为佛陀广开门户,四姓平等摄化之第一步。优波离精于戒律,修持严谨,誉为‘持律第一’;后

  • 古人喝酒前为什么都要先温酒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古代,喝酒,历史解密

    在我国古代酒文化非常的丰富,而且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很多人应酬聚餐,总是免不了喝酒,而且白酒的礼仪也比较多,通常也比较的讲究,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人除了喝白酒也有更多的选择,比如啤酒红酒等等,但是要饮用起来更加的畅快,那真是非白酒莫属。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同样都是喝白酒,现代人和古代人却完全

  • 他是史上有名的暴君,却写出一首千古名篇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杨广,隋朝,历史解密

    隋炀帝杨广算是中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君主。他残暴不仁,为了皇位弑父杀兄;他荒淫无度,连自己的庶母都不放过;他贪图享乐,修行宫、建龙舟,广征天下美女,劳民伤财……他的倒行逆施,引发了隋末的农民起义,百姓提起他,都恨不得食其肉饮其血。如今我们提起他,第一个印象便是暴君。然而其实杨广也干过不少好事儿:完善

  • 《天下第一》中金刚不坏神功只能使用五次?成是非就用了六次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成是非,历史解密

    看过电视剧《天下第一》的观众们都知道,在电视剧中最厉害的武功就是金刚不坏神功,然而那古三通(张卫健饰演)对铁胆神候(刘仁松饰演)说金刚不坏神功一生只能使用五次,那铁胆神候便认为天下第一的武功金刚不坏神功一生只能使用五次,然而看完电视剧以后,我们会发现剧中的成是非(郭晋安饰演)就使用金刚不坏神功六次。

  • 揭秘:古代皇帝的三种取暖方式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清朝,乾隆,历史解密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绝大部分大一统朝代的都城都在北方,就算是偏安一隅的宋朝,都城也不在四季如春的纬度上。那么联想到当今北方的朋友每到冬天,不是在暖气中苟且,就是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那么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显然都不需要忍受这种普通人才会经历的瑟瑟发抖的悲伤。那么古代的皇帝到底是怎么取暖的呢?以史为鉴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