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屈原为什么投河而死,屈原跳江的真实原因

屈原为什么投河而死,屈原跳江的真实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814 更新时间:2024/1/27 11:03:25

1、屈原为什么投河而死

1、政治上的失败,屈原是个大政治家、诗人,并且他在楚国还是皇族,所以,在当时的楚国他还是比较受重用的,可以跟楚王同朝议事,并且还掌管着接待“外宾”的权利,可以说,当时楚王还是比较依重屈原的,不过,屈原这个人呢,办事儿不知道迂回,遇到什么看不惯的事情和有错误的朝臣,往往正面与其冲突,这样一来,结怨甚深,屈原还是个替老百姓着想的开明官吏,这也与当时的腐败格格不入,因此,朝中上下都与其意见相左,很多人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结果,他的权利渐渐被楚王削弱了,就是这样,屈原也没有吸取教训,还是写诗嘲讽当时的时政,这更增加了当权者对他的不满。

2、楚王的昏庸,楚王(也就是楚怀王)可以说是个大胡涂蛋,好坏不分,是非不辩,当时秦国有个相国叫张仪,去楚国离间楚齐之间的关系,答应以六城相酬谢,大约有六百里土呀,这是很大的地盘了,楚王便答应下来,并满派人到齐国当面唇骂齐君,就这样,楚齐失合,当楚王派人接收这六百里土地时,秦国翻脸了,只给了楚国六里土地,楚王大怒,重新重用屈原去齐国说合,另一方面,发全国之兵与秦国交战,结果大败而归,但楚王还是不算完,非报这一箭之仇不可,可是楚国的大片土地都被秦国给夺了去,这时候,楚王派使臣去秦国讲和,并且愿意割让土地给秦国,目的就是要张仪。张仪自愿到了楚国,被楚王关进了大狱,本来杀张仪是可以平息楚国的民怨的,可是张仪很聪明,他用重金贿赂楚王的爱妃,在女人的枕边风下,楚王放归了张仪,屈原那时正好从齐国赶回,见到楚王便当殿质问楚王为什么不杀张仪?楚王这才明白过来,派人去追,已经追不上了。秦国当时的国君驾崩后,新君继位,请楚王参加大会商量事情,屈原极力反对楚王去参加,因为屈原知道这是秦国的一计,楚王只要去了,就肯定会被扣下,而这时,楚王的两个儿子,却一至赞成楚王去,其他的大臣也赞成,屈原当时甚至都扯着楚王的衣服不让他走,可是楚王就是听不进去,他认为,秦是大国,不会背信弃义,而他一到约会地,就被秦给扣了,这位楚王,从此就再也没有回到楚国。

3、新君继位,楚王的两个儿子继位,一个是新楚王,一个是相国,他们俩是楚国人最恨的两个人,因为这两个人陷自己的父亲于绝境,自己却继位了,而满朝的大臣,也一致拥戴这两个人,唯一一个反对的就是屈原,但他必竟人单势孤,被新君给流放了,这一流放,就二十几年,屈原当时虽然被流放,但身体和精神却一直很好,只不过就是放心不下当时的朝政,可以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4、楚国灭亡,楚国最终被秦国给灭了,知道国亡后的屈原,万念俱灰,什么想法也没有了,他不愿做亡国之人,宁死也不辱节,就这样,最终投江自尽。

5、屈原之死,可以说是当时腐败朝政的牺牲品,既不逢其时,也不遇其主,可惜一代明士,就这样惨死于江中。

2、屈原的死亡真相是什么

说法一:以死谏楚王

话说当年屈原看到楚国“党人”横行,朝堂之上没有忠臣良将,国家没有了抵抗外敌的力量,百姓完全看不到希望,楚国即将面临亡国之祸。而此刻满怀救国大志的他却又因谗言而被流放,感叹自己报国之志无法实现,决定以自己的死来震醒昏君。他在《离骚》篇末有这么一句,“吾将从彭咸之居”。彭咸是商朝有名的士大夫,他曾忠心劝谏国君,遭到漠视,最后愤然投水而亡。由此看来屈原的这个做法应该是向他学习的。

说法二:以身殉国

我们都知道,屈原和楚王同姓,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所以他对于楚王和楚国,不仅仅是大臣对朝廷的忠诚,还有一份难以割断的血脉亲情。清代学者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认为,屈原投江是因为秦国大军攻破了楚国的都城,他不忍心亲眼目睹国家的灭亡,所以才会投江殉国。郭沫若在《屈原考》中也曾写道:“就在郢都被攻破的那一年,屈原写了一篇《哀郢》,他看不过国破家亡,百姓颠沛流离的苦状,才悲愤自杀的。”

说法三:非自杀,是死于谋杀

除了以上两个比较普遍的观点外,最近又有学者提出了第三个观点,那就是屈原并非是自杀,而是死于谋杀。文章开头我们就说过屈原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写过不少的情诗,《湘夫子》便是其一。

看完这篇文章,我们通过屈原谦卑的态度可以判断,“湘夫子”在当时拥有很高的地位,而且要远远超过屈原,所以说她很可能是一位王室成员;另外“湘夫子”有着绝世的容颜;“湘夫子”是一位已经出嫁,首道德礼数所约束的女子,她不能与屈原公开会面,只能私下偷偷的约会。而标题中的“湘”代表的是楚国,“夫子”自然就是妻子,翻遍了当时王宫所有有身份的女人,符合“湘夫子”身份的只有楚怀王的宠妃郑袖

她与屈原的暧昧关系被楚怀王知道后,促使他以政治的名义将屈原流放。后来楚怀王在秦国病逝,他的儿子顷襄王继位,随后为了防止屈原与郑袖的关系再次死灰复燃,便遵照楚怀王的遗命,派人对屈原进行了追杀。追杀事件的发生地就是今天的汨罗江,士兵们在江边抓住了屈原,将他杀死后装入袋中,绑上石块投入江心,上演了一出残酷的历史悲剧。当时有百姓目击了这一谋杀的过程,但在当时的暴政下他们必须委婉地说出真相,于是导致了“端午节”的起源。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建安七子个人简介,建安七子记忆顺口溜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1、建安七子是哪七个人建安七子的七个人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2、建安七子记忆顺口溜建安七子具体是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人。可通过“空(孔融)城(陈琳)王(王粲)需(徐干)软(阮瑀)硬(应玚)瘤(刘桢)”来记忆。3、建安七子个人

  • 吴用为什么在宋江坟前自杀,吴用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1、历史上吴用是怎么死的《水浒传》中被称为智多星的吴用是自缢而死的。吴用在落草为寇后,认识了被称为及时雨的宋江。在宋江上梁山泊后,吴用让出自己二当家的位置,并在一旁协助宋江。在吴用的帮助下,宋江成功打下了祝家庄,也登上了水泊梁山的寨主之位。等到被朝廷招安后,宋江被奸人害死,吴用不愿与小人同朝为官,自

  • 韩信临死前喊的三个字是什么字,韩信五不死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吕后明白刘邦的心思,于是设计诬陷韩信“谋反”,接着与萧何密谋,骗取韩信进宫,并将其斩杀,韩信蒙受如此冤枉,临死前大喊“我不服!”韩信为什么被封三齐王五不死我们都听说过“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个典故,其中的意思就是说韩信足智多谋,

  • 陈圆圆结局是怎么死的,历史上陈圆圆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1、历史上陈圆圆是一个怎样的人陈圆圆,字畹芬,原姓邢名沅。1623年4月3日出生于常州武进(今江苏境内)。陈圆圆是秦淮八艳之一,一代名妓。后为末山海关名将吴三桂妾,最终被李自成手下刘宗敏掳走成为其妻。陈圆圆父亲名邢三[来源请求],母亲早亡,从姨父姓陈。圆圆,倾国倾城,能歌善舞,色艺冠时,时称&ldq

  • 辩机和尚资料介绍,历史上辩机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1、历史上辩机是怎么死的辩机是因为与高阳公主通奸,被李世民发现之后将其腰斩而死,辩机是唐朝有名的高僧,原本可以清心寡欲的度过自己的一辈子,却遇见了命中的劫数高阳公主,葬送了自己的一生。高阳公主是李世民最爱的女儿,从小就受到了李世民的宠爱,以至于养成了她骄傲、任性的脾气,为了能够让高阳公主有完美的夫婿

  • 扬州瘦马是什么意思,扬州瘦马指什么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1、扬州瘦马是什么意思“扬州瘦马”是指扬州在古代是两淮(淮南淮北)盐商的聚居地,盐商当年可谓是富甲一方,生活奢侈程度可与皇家媲美,他们的富足由此也养活了一大批傍其生存的行业,“养瘦马”就是其中之一。瘦马的含义:瘦马是一个对女性带有侮辱性的词语,意为可以

  • 贴加官是什么酷刑,贴加官是谁发明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贴加官是朱元璋发明的成本最低,过程却最难熬的酷刑之一”1、贴加官是什么酷刑这个酷刑也可以叫“开加官”。司刑职员事先准备一沓桑皮纸。桑皮纸听起来高级,其实这玩意大家应该都见过。桑皮纸表面呈淡黄色,隐隐可见交织的纤维结构,拉伸一下感到非常的结实而有韧性。

  • 靖康之变是什么事件,靖康之变俘虏了哪两位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1、靖康之变俘虏了哪两位皇帝宋朝灭亡的直接事件是靖康之变,在这场战争中北宋两位皇帝被俘,他们分别是宋徽宗和宋钦宗。在岳飞写的《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这里指的就是宋朝经历的靖康之变。宋徽宗是一位醉心诗词书画的皇帝,在位时间二十五年,勉勉强强的维系着国家发展,退位后长子赵恒继位,史称宋钦宗,改国号

  • 汉谟拉比法典是哪个国家的,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1、汉谟拉比法典是哪个国家的《汉谟拉比法典》(TheCodeofHammurabi),是中东地区的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一公元前1750年在位)大约在公元前1776年[1]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原文刻在一

  • 南宋灭亡的海战叫什么,南宋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1、南宋是怎么灭亡的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是宋朝末年宋朝军队与元军的一次战役,这场战争标志着南宋的灭亡,中国方面对参与这场战争的人数有30万及50万两种说法,但据日本方面的记载,宋元双方投入军队50余万(其中宋方面20万,但20万人中包括了文臣及其眷属、宫廷人员、普通百姓,实际战斗力只有数万),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