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子为何要讲“正名”?——漫谈”名“与”“实”

孔子为何要讲“正名”?——漫谈”名“与”“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449 更新时间:2024/1/19 19:02:39

名与实,是一对古老的范畴。“名”、名分,即事物的名称;“实”,为事物实际的内涵。名与实,既可以统一,也可以分离。名实统一,叫名至实归,名副其实,名不虚传;名实不一,则名不副实,徒有虚名,名存实亡。

名实统一,名正言顺;名实不一,则言不由衷。名正言顺,说话合理,道理说得通,就能说服人。反之,名不正言不顺,道理说不通,就不能服人。

据《论语·子路》“朱熹注”介绍,孔子时代崇尚“周礼”,讲究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鲁哀公十年,孔子自楚国再返卫国,卫国国君卫孝公辄欲请孔子辅政。孔子嫌辄父蒯聩“欲籍他国之力以与子争国,(按:蒯聩曾因淫乱被其父——辄之祖父放逐于异国)则父不父矣。辄藉口于祖父之命以拒父,则子不子矣!”故孔子主张以“正名为先”,未予应允。认为唯有先“正名”,“盖欲有善处其父子之间,以弭将来不测之祸。”弟子子路不解,于是有了以下一段对话:

子路曰:

【“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孔子曰:

【“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盖缺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翻译成白话,就是:

子路说:

【“老师真迂腐啊!这名分有什么可正的?”】

孔子说

【“好粗野啊!子由!君子对于不了解的事情,就不该发表意见,应该存疑。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就不能够兴;礼乐制度不能够兴,刑罚就不能够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无所适从。所以,君子有一个名分就一定要说出和它相应的话来。说出的话一定要实行。君子对于自己说的话是马虎不得的!”】

子路的着眼点是实用主义,认为有官做即可,还“正”什么“名”;孔子的着眼点是成败,认为如果名实不符,办事违背当时的公理——“礼”,必败无疑。孔子训斥了子路,并诠释了一段关于“名正言顺”的道理。

事实也确实如此。大到天下纷繁大事,小及家庭琐碎小事,要解决任问题,均得遵循一定的“理”;且必须名副其实、言行一致,才能名正言顺、畅行无阻地收获成功。

比如商家经商,只有货真价实,才能取得成功。如果商家在广告上把商品吹得“天花乱堕”;实际上尽是“假冒伪劣”。如此作派,虽然可以骗世于一时,终究不能长久,最终一定会被广大消费者所识破、揭穿,直至被彻底唾弃,落得个破产的下场!

故而,真正的商家高手,不仅极端重视“名”——商品的品牌的声誉,爱惜羽;更会非讲究“实”——商品质量的提高,绝不会容忍“假冒伪劣”。

不同的时代推行不同的“礼”。“礼”就是“理”,谁掌握了“礼”,谁就占有了道义的制高点。

古代封建社会,要讲“君臣父子”;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要讲“民主法治”;现代社会主义,要讲马列主义的科学共产主义。谁要想成功,不仅要讲时代的“理”,还必须名副其实地讲,做到名正言顺;否则就办不成事,最终逃不了失败的命运。

孔子讲“正名”,讲究“名正言顺”,归根到底,是为了保证成功。几千年的历史已经证明:唯有名实一致,事情才能成功。看来,这倒确实是一条客观真理。

标签: 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末禁卫军的装备如何?拥有当时亚洲最强大的火力装备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禁卫军,商朝,历史解密

    19世纪60年代,没有洋枪洋炮的清军在英法联军面前一败涂地。1895年拥有现代化武器的清军在不如英法联军的日军面前又一溃千里。到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就连这支打不了胜仗的军队也无法掌握在清政府手中了,全都落到了掌握北洋的袁世凯手中,全听袁的命令。清朝皇室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从1907年开始着手建立

  • 关陇集团的创始者,贺拔岳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贺拔岳,北魏,历史解密

    贺拔岳,北魏神武郡尖山县(今山西朔州市)人,又名阿斗泥,鲜卑族。是北魏末年镇压人民起义的主要将领之一。他出生于鲜卑贵族,祖父贺拔尔逗(音头)为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镇将,因为御寇有功,赐爵位龙城候。他的父亲贺拔度拔,亦为怀朔镇将,袭爵龙城县男。史书称贺拔岳少有大志,爱施好士,长大后能左右驰射,骁勇绝

  • 清朝国库九百万两被盗,钱到底是怎么丢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道光,清朝,历史解密

    道光在位时因循守旧,绝少建树,重臣曹振镛奉行“多磕头,少说话”哲学。大臣所上奏章也“语多吉祥,凶灾不敢入告”。一次,道光帝见军机大臣曹振镛裤子膝盖处有补缀痕迹,便问:“你的套裤也打掌?”曹振镛回答:“裤子易做,但花钱多,所以也打补丁。”道光又问:“你裤子打掌要多少钱?”曹说:“要三钱。”道光说:“你

  • 历史揭秘:春秋晚期的吴国和越国是如何争霸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吴国,春秋,历史解密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申侯、鲁侯、许文公等,推举公子宜臼继位,这就是周平王。次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标志着东周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地处当时的“蛮夷之地”,位于现在的东南海沿岸,春秋早期和中期有实力的中原大国相继称霸。到了春秋晚期,吴国和越国在中原大国的帮助下经济、文化和军事得到

  • 西田几多郎有着怎样的哲学造诣?对于他的评价是怎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西田几多郎,日本哲学家,历史解密

    西田几多郎(にしだ きたろう,Nishida Kitaro,1870.06.17~1945.06.07),日本近代哲学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京都学派创始人。 [1] 东京大学哲学科预科毕业后,曾在山口高校、第四高校、学习院大学任教。1910年起任京都大学副教授、教授。1911年发表《善之研究》,后

  • 成语“前倨后恭”中,是何人倨,何事恭?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前倨后恭,历史解密

    前倨后恭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倨是傲慢的意思,恭是恭敬的意思。说的是战国时,苏秦的故事。东周人苏秦,到齐国拜入鬼谷子门下学习。游历多年以后,穷困潦倒的回到家里。兄嫂,弟妹,和他自己的妻妾们都私下嘲讽他说:“周国人的习惯都是打理产业,从事工商贸易,追求获利为营生。如今那些传统行业你不做,去做耍嘴皮子的

  • 他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却很多年不问政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翊钧,明朝,历史解密

    纵观历史,在历史长河中,出现过很多的皇帝。甚至在某些朝代,皇位上的更替都十分频繁。有些皇帝勤于政事,励精图治,让国家发展得更好。在政治上的成就很显著。但是,在历史上,也有些皇帝没有将注意力放在朝政之上,而是其他方面。比如宋朝时期的宋徽宗,被人称之为“艺术型皇帝”。因为宋徽宗没有将精力放在治理朝政上,

  • 西辽、北元两国到底算不算中国历史上的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西辽,北魏,历史解密

    西辽与北元分别是契丹族与蒙古族在中国历史上建立的割据政权。由于主流历史教科书着重讲解中原王朝,导致许多人对于西辽,北元的认识不清晰。同时,由于年代久远、政权更迭等原因,导致这两个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感不高。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下西辽、北元两个政权与古代中国的关系。西辽是辽国的延续西辽国的起源是北宋时

  • 符坚有八十多万兵力,为什么平定不了江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苻坚,十六国,历史解密

    及疾笃,坚亲临省病,问以后事。猛曰:“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晋书·载记第十四·苻坚下(王猛 苻融 苻朗》苻坚在王猛的辅佐下,统一了北方,但有很多矛盾与隐患并没有彻底解决。最主要的隐患就是,苻

  • 蓝田之战:秦国、韩国、魏国、楚国的四国大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蓝田之战,春秋,历史解密

    早在春秋时期,出于遏制强大晋国的需要,秦国和楚国保持了长期的联姻同盟关系,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芈月”,宣太后本是楚国人,后成为秦惠文王的姬妾,称芈八子。不过,在进入到战国时期,因为晋国分为韩国、魏国、赵国这三国,加上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对外扩张的需求,所以秦国和楚国之间的同盟关系逐渐走向破裂,甚至形成了